杜甫《石壕吏》及赏析
【#诗词鉴赏#导语】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甫《石壕吏》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文学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杜甫的《石壕吏》的意思
死神杜兰特指的是NBA金州勇士队的球员凯文.杜兰特,他的个人能力很强,经常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凭一己之力帮助球队渡过难关,犹如死神一样,让对方防也防不住打也打不过,所以被球迷们称为“死神杜兰特”。
杜甫《石壕吏》的全诗
杜甫诗选石壕吏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石壕吏
【原文】
暮投1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2,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5,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
【注释】1投:投宿。「投」字写出了一种大动乱时代的仓皇急遽之情状。2逾墙:越墙逃走。邺城:指相州。附书:指捎信。3长已矣:是说已经死去了,完结了。更无人:再也没有人。乳下孙:指正在吃奶的小孙子。4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无完裙:没有完好的衣裙。这里是说老翁一家生活十分简单困窘,儿媳连一件完好无缺的衣服都没有。5河阳: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孟县,当时郭子仪正在驻守河阳。6幽咽:低微且断断续续的哭声。流泪而不哭出声音叫「泣」,哭声哽咽叫「咽」。这里是说老妇被捉去以后,儿媳想起婆婆和已经战死了的丈夫的命运,以及将来的日子,极度悲痛迷惘,不由得低声啜泣。7独与老翁别:是说天亮后杜甫上路时,单独和老翁一个人告别,言外之意是说,老妇已经被抓走了,可以想见老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悲痛和愤慨。
【译文】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出去应对。差役的吼叫声是那样的凶,老妇人的啼哭又是那样的悲痛!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了。活着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也就死去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只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好的衣服也没有!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不可,就抓我好了,我虽然衰老无力,但今晚跟你们去,还能支应河阳的差使,赶得上给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深人静,无人说话,依稀听到有人哽咽抽泣。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与老翁一人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杜甫组诗「三吏」中的一首。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所以他在赴任途中,到处可见流离失所、***呼号的灾民,于是把自己见到的情景写成了诗歌。《石壕吏》是诗人途经石壕村时,对当地官衙趁夜抓人情景的真实记录。诗歌通过描写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现了统治者的残暴,充分说明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全诗依据事情的经过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为第二部分,写了老妇人在情急之下的一番申诉之词;第三部分是诗歌的最后四句。开篇两句以「猛虎攫人之势」(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勾画出当时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暮」字既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晚上,同时又给全篇增添了一抹暗色。整件事情都因「有吏夜捉人」而起,一听到声响,老翁旋即翻墙而走,老妇则上前哭诉。因此,它对全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夜」字道出了人民深受兵役之苦,即使在宁静的夜晚,都提心吊胆,无法安然入睡。第二部分首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是一组对仗句,「吏」与「妇」、「呼」与「啼」、「怒」与「苦」分别对应,它们既是「吏」、「妇」两个形象的对比,更突出体现了「吏」与「妇」之间的矛盾。「一何」二字重复使用,有力地突出了县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悲惨。「听妇前致词」起过渡作用,引出下面老妇「哭啼」的内容。诗人用十三句诗来写老妇的哭诉内容,中间虽然没有插入县吏的话,但数次换韵、语意几次转折,说明了县吏曾多次「怒呼」。第一次转折是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这是县吏在搜寻无果的情况下发出的第一次「怒呼」:「你家的男人都去哪里了?」老妇只能哭着说出实情:「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县吏怎肯因此放过她,于是再一次喝道:「其他人呢?快交出来!」她只能无奈回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但此话与下文相矛盾,据全文来推断,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老妇告诉官吏家中再无人后,嗷嗷待哺的小孙儿却哭出了声音,于是老妇赶紧作出解释:「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他母亲要奶孩子,衣服破烂不堪,实在无法出来见人!」县吏不听解释,仍要抓人,老妇急忙应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县吏这才饶过。事件以老妇充军收尾,更证明了世道的混乱。最后一部分,老妇被带走,只留下儿媳在啜泣。诗人的心情也始终无法平静。最后两句,叙事中充满深情,更让人感到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