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宣武门教堂(北京最有名的四大教堂是哪四个)

七月网3000

宣武门教堂的教堂考察

宣武门教堂由于位于北京城的南面,又俗称“南堂”是北京城内最早建成的教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马窦修建的~到了清顺治七年(1650)钦天监监事德国人汤若望重建。康熙五十一年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毁于火,第二年又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义和团彻底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用庚子赔款再次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就是光绪三十年重修的那座!

宣武门教堂(北京最有名的四大教堂是哪四个)

宣武门教堂现在是北京主堂,北京天主教三自爱国协会就设在这里。南堂的大门不像其它教堂那样用西洋门,而是用了中式三开间大门,中式大门加西洋式教堂也是南堂的一个特点!进入大门后是一座圣母山和圣母玛利亚雕像。北京很多教堂院子内都建有圣母山或圣母亭。(北京四大堂中北堂和南堂是圣母山,东堂是圣母亭,西堂是圣母台)圣母山是天主教信徒参拜的重要场所!过圣母山穿过月亮门就进入了东院。顿时那雄伟的教堂便进入眼前。宣武门教堂建筑风格是罗马式半圆拱形,整个教堂坐北朝南。高大的十字架镶在教堂顶端。整个教堂磨砖对缝,十分精湛!教堂前是一个小院子,不知道是人为还是巧合,绿地被分割成一个十字架形状。在绿地两边各一块石碑,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我查阅了《日下旧闻考》后才知道原来两块碑西边的是顺治皇帝亲笔《御制天主堂碑记》东边的石碑记录的是利马窦、汤若望两人的事迹及建造这个教堂的历史!在院子的最南面是一个西洋式的小门,此门平时不开,只有重大活动时才开!在小门的两边是两间经营圣物工艺品和圣经书籍的屋子,斑马不定期就来这看看是否有对于研究北京天主教历史有帮助的书籍。沿着小路就来到了教堂门口,南堂的大门很华丽,中间的正门四周雕刻有极其精美的砖雕。我去过南堂内部多次考察,但每次感觉都不一样,最近的一次是圣诞节前夕,教堂内有很多虔诚的天主教教友在做礼拜。教堂内很肃静,南堂和东西北三个堂不一样,教堂内的柱子全是砖砌的,四周镶以水磨石,柱顶还镶嵌有镏金花纹!斑马找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南堂内部照片,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和现在几乎是一模一样,没有太大区别!教堂的最北边就是圣台,圣台中央挂着一幅“声母无染原罪像”圣台西侧供奉的是耶稣基督圣像,东侧供奉的是若瑟圣像。教堂南面建有乐楼,弥撒的时候有唱诗班在此唱圣歌。

南堂还有一个西跨院,院子十分幽静,有两排房子,是主教、本堂神父及南堂所有神职人员居住的地方,俗称“神父院”。

在南堂的东面以前还修建有南堂小学和声母会法文学校,现在南堂小学已无,声母会法文学校为北京外事职高。

北京最有名的四大教堂是哪四个

旧年时,北京天主教共有东、西、南、北四堂,成为北京最有名的四大教堂。

1、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内部为哥特式建筑,面积较小,教堂建筑的表面被浓密的爬山虎覆盖,整座教堂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显得颇不起眼,但教堂内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顶券窗使得从内部看来教堂依然高大华丽。现在教堂正面的北墙是倚着原来的北墙后接出来的,圣母山建在了门内,成为北京唯一一座建在室内的圣母山。

2、宣武门教堂(南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南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

3、王府井教堂(东堂)坐落于王府井大街八面槽路东,三座圆拱形堡上立着三个十字架,俗称东堂。它是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王府井天主堂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属罗马风格,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坐东朝西,面阔25米,开间30间,建筑整体坐落在青石基座上,正立面共有三座穹顶式钟楼,楼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一座钟楼高大,两侧的钟楼和穹顶均相对较小。教堂堂部空间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

4、西什库教堂(北堂),又称救世堂,哥特式建筑。前身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建的蚕池口教堂,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为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

宣武门教堂的历史沿革

明万历33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见南堂在当时的政治地位。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门天主堂重修工程开始,十年之后一座欧洲风格的高大建筑落成,这是北京城内继蚕池口天主教堂之后第二座欧洲风格的建筑。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发生地震,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次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天主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取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屋顶做穹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