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梵高自画像(梵高自画像创作于哪一个时期)

七月网515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梵高自画像,梵高自画像创作于哪一个时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梵高自画像(梵高自画像创作于哪一个时期)

梵高自画像创作于哪一个时期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拍出。凡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戴黑边帽的自画像》完成于1886年初,是他忧郁系列的一部分。这一时期,他开始挨饿,还要接受梅毒病的治疗,并且拔了十颗牙,这最终使他蓄起了胡子以掩饰缺齿的尴尬并正好为口音中的"hissing"声找到了借口。"我仍然必须去承受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容貌、说话的声音以及服饰。"这张自画像作于凡高1886年2月刚到巴黎后不久,在这里他比以前要自信许多。"无论在这儿的生活将如何艰难,即使会比从前更糟,但至少法国的空气清新了我的头脑,它对我是有好处的。"这是第一张显示出凡高受到印象派影响的自画像,尽管他对之理解很慢并且始终没有全部认同其主张,但它却改变了凡高对色彩的看法。"永远记住今天艺术所需要的是非常鲜活的东西,是强化有力的色彩。""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我关心人的灵魂而不是结构,无论这灵魂属于一个贫穷的恶魔还是妓女。这幅自画像同上一张大致画于一个时期(1887年夏季,巴黎)。"你知道,我个人的冒险主要是快速成为一个满脸皱纹,胡子粗硬、牙齿松动的小老头。""我希望能画出男人和女人那些永恒不灭的东西,人们常用光晕来象征它,我则试图通过色彩的真实颤动和闪烁来传达它。"这张自画像画于文森特和提奥关系不太好的一个时期,这时提奥受着神经紧张和身体疾病的困扰。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文森特辐射出的接近于攻击性的自信。这张《有日本画的自画像》很可能画于巴黎著名的Tambourin咖啡馆,在这儿凡高曾说服它的女主人举办了一次日本绘画展。凡高和其他现代艺术家一样深受日本浮士绘影响,他说:"我不可能不怀着喜悦与欢乐去学习日本艺术。"这是凡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后来,凡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象的一张。这幅肖像画于凡高到阿尔后不久,在这儿他非常喜悦并充满热情,"我确信哪怕仅仅呆在这儿,我的个性都会得到自由。"1888年凡高开始认识阿尔以及它周围的乡村,"打动我并且使绘画如此有魅力的是这儿清新的空气,在故乡看到的只有灰色的地平线,而在这儿,即使再远的地方,物象的轮廓也清晰可辨,这给了人空气和空间的理念。"凡高1889年与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他画这张画使自己和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这是凡高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令人悲伤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事实上是一个谎言。1889年初,凡高的母亲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她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这儿他比以往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并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自己的墙上。

怎么看到的梵高形象都是自画像,梵高有真人照片吗

这是梵高的照片

梵高话自画像的原因是他的身世和他的内心造成的。他只有通过绘画才能表达他内心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每张自画像都反映了某个阶段的他的内心感情。

梵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精致的技巧,没有细腻的清晰,一切是那么的朴素、实在与粗砺。这就是我对梵高自画像的第一印象。他不讲究一般画者在意的那些条条框框,他抛开了技巧的束缚,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表面上没有技巧,而画的艺术表现力却远远地超越了大众。他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画风,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状态是分不开的。透过他的画,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梵高。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对穷苦不幸者深切同情:“我愿以我的作品表现出一个普通人心中的激动。”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自画像里,一切都是那样的任其自然,唯独一双眼睛,充满了精神的力量,仿佛在控诉着整个人世。那眼光如若万千人流中惊鸿一瞥,给人一种警醒地震撼,在模糊谈化的背景衬托下犹显出不容于世的孤傲。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就是指从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从梵高的眼睛里,我们能看到他的灵魂: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画中除了眼睛之外的所有部分,则如街市间灰黯的人流,平庸无奇。这正好映射出现实中的梵高落寞失意、抑郁不得志,在世俗的价值坐标里的庸常无为。在这样的画中,梵高身处于两个极端:现实世界中极度的颓废失落与精神世界里极度的高贵孤傲。这两者叠加起来正好就是一个真实的梵高,他的画完全彻底地表达了他自己,其他那些一味讲求技巧、画法的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梵高的画在他有生之年,是不被世俗所认同的,总共才卖出去一幅。"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梵高表达的就是在世间矛盾中的挣扎,需要有更多的人读懂梵高,我们不能辜负了自画像中那警世的眼神。不要忘了世上还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人,不要瞧不起你身边不起眼的人,要知道他们很可能就是潜伏的天才,被埋没的金子。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不要等到它的光茫散布于世,你才后悔莫及。再看一眼梵高的画,我们要懂读的太多太多。

部分是网友阳光磨坊所提供。特此表示感谢

梵高自画像的介绍

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凡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凡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关于梵高自画像和梵高自画像创作于哪一个时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