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金正昆谈礼仪?关于金正昆谈礼仪的资料

七月网2220

金正昆谈礼仪心得体会

县委组织部在县乡机关干部中开展“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我于11月22日在沭中报告厅听了金正昆教授的谈礼仪讲座,并网络下载了《金正昆谈礼仪》观看。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正昆谈礼仪?关于金正昆谈礼仪的资料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讲礼仪揭示了人的内涵与外延的辨证关系。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讲“礼”重“仪”在华夏子孙的社会生活中,就一直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不可缺乏的重要部分。不管你意不意识到礼仪,懂不懂礼仪,重不重视礼仪,礼仪,无处不在!

什么叫礼仪?礼仪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对交往对象尊重的具体手段和过程:微笑、鞠躬、握手、拜访、接待、宴请、得体的仪容、融洽的交谈、座次的安排……

再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从小就学习“见到老师要问好”、“别人说‘谢谢’要回答‘不用谢’”,其实这就属于礼仪的范畴。工作了以后的一些什么“工作标准”、“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礼仪的要求,是一种更专业、更规范的礼仪。可以说,纵向的,人的一生种种行为和经历都和礼仪密不可分。横向上看,人几乎每天都有在家、上街、工作或上学等等的地点转移,而这每个地方也都会有各自的礼仪要求和规范。所以横向的生活也是和礼仪息息相关的。

礼仪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从大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生活中的礼仪、职场中的礼仪和一些特殊领域的礼仪。具体地看,生活中的礼仪又可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等;职场中的礼仪就更为丰富:商界人士有商务礼仪,政界人士有政务礼仪,求职、日常工作、接听电话、洽谈业务都有其具体的、规范的礼仪要求。

对个人而言,礼仪体现了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

当你在跟人问了路之后,省略了“谢谢”一脸不屑地扬长而去的之后,或许会听到你问过路的大妈嘟囔出了一句:“没家教!”其实,你真是没家教吗?只是一时忽略了礼仪罢了。

其实,现在社会的快节奏,人与人的交往大都只是流于表面的、一两次的,这就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对一个人进行定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以行动来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社交氛围,让自己如鱼得水,事业一帆风顺。所以,得体的礼仪还是举足轻重的。

对于国家而言,礼仪就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睦邻友好、国体国格的大事情了。古今中外,什么“礼仪之邦”、“文明之都”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而“蛮夷之地”、“荒僻之壤”向来都是国弱民衰、混沌不堪的。再说国与国之间的礼仪枣外交更是充满玄机、变幻莫测。建国初期,周总理的风采、乔冠华的智慧在国际社会树立了新中国的光辉形象。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更会以自己的“受尊重程度”来定“感情倾向”,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礼仪的学习,以体现“个人素质”、“单位形象”。

礼仪无处不在!礼仪包罗万象,礼仪意义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不可缺乏的重要部分。作为21世纪的一员,拥有礼仪意识和掌握更多的礼仪知识是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潮流发展的

关于金正昆谈礼仪的资料

大到部门单位对外接待的礼仪,小到吃饭布菜、服装服饰、握手寒暄……不知礼仪惯例、不能礼貌待客而“出乖露丑”的...再比如,陪同领导或客人出入电梯时,陪同人员的具体位置应如何?是需要先进去,还是后进去?是先出来,还是后出来?相信...礼仪教授金正昆

记者郝中实

您每月收入多少?今年多大岁数?结婚了吗?身体怎么样?原先一直做什么工作?在社交场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常常会遇到这些“关切”的问候。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是把这些作为社交场合的“特别忌讳”的。他说:“这些都是社会交往中最容易引起别人不爽的问题,大有打听别人隐私之嫌。尽管问这些的大多是我们的朋友,也不应该有此‘见面礼’。”

短短几年间,金正昆教授成为“出镜率”最高的礼仪专家,频频亮相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数十家外省市电视台,开设礼仪系列讲座,担任各种大型节目的礼仪顾问、礼仪嘉宾。以至于不是什么影视大腕儿的他,竟也成为广大观众熟悉的荧屏明星。金正昆教授外出打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租车司机能认出他来——“这不是在电视上讲礼仪的金教授吗?”

与金正昆教授相识已久,十几年前就曾经向他约过稿—“轻歌曼舞须守礼”、“学会花语再送花”、“着装色彩和谐为美”、“聊天别涉及三个禁区”等等“生活礼仪ABC”系列谈,是他涉足礼仪领域研究的早期作品。今天看来,实际上他那时就开始琢磨以一种贴近广大受众的方式和切入点,普及礼仪教育。

十几年光阴荏苒,金正昆教授在交际礼仪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收获了《商务礼仪》、《外事礼仪》、《公司礼仪》、《警官礼仪》、《大学生礼仪》、《国家公务员礼仪手册》、《基层公务员的礼仪修养及培训》等共480万字的著述。一百多所高校把他撰写的礼仪教程列为课本。这里面,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探索,也反映着社会各方面对礼仪的青睐与渴求。

你会陪客人出入电梯吗?

“礼仪应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衣食足而知礼仪。现在大家这样重视礼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发展了,国家繁荣富强了,老百姓也要求讲文明、讲礼仪了。”金正昆教授开门见山。

1989年,从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时,学国际政治的他,尚未把礼仪当作自己的主攻方向。但他发现,随着国人对外交往活动的增加,在礼仪方面频频暴露的欠缺,每每令他汗颜。“国人的礼仪盲点亟须普及文明知识覆盖。”这促使他在研究国际关系之余,暗暗改变了业余科研课题,从普及大众关心的社交礼仪知识入手,开始了他艰辛却又充满乐趣的礼仪探索。

对礼仪的热爱使他迷上了礼仪研究。不琢磨不知道,一琢磨“吓一跳”。我们一直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普通人的礼仪知识缺乏又往往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大到部门单位对外接待的礼仪,小到吃饭布菜、服装服饰、握手寒暄……不知礼仪惯例、不能礼貌待客而“出乖露丑”的比比皆是。

金正昆教授常常爱举的一个例子是,女同志夏天穿制服时,穿凉鞋是不好看的,但“犯规”的人太多了。特别是穿露趾凉鞋,按照规矩是不能穿袜子的,如果穿则很不爽,不透气。有人会说,那街上的老外有的也穿凉鞋啊,对,但他们一般不会穿袜子,而且在正式场合肯定要穿正式的制式皮鞋,否则别人会认为你不守规矩,对方对你的印象肯定不好,再谈项目、谈合作,愉快的气氛就削弱了不少。

再比如,陪同领导或客人出入电梯时,陪同人员的具体位置应如何?是需要先进去,还是后进去?是先出来,还是后出来?相信一般人很少考虑这个“顺序”,但又确实有规矩。金教授告诉你答案。标准做法是:陪同领导或客人进电梯时,陪同人员需要先入后出。陪同领导和客人乘电梯是要先入的,为什么?第一个考虑是安全,门一打开你就把领导或客人让进去,你怎么能保证安全呢?里面有没有坏人,底板上来了吗?您别笑,这是极而言之。第二个原因是,方便,电梯门口有控制按钮,它有程序,15秒左右就会关闭,不先进后出,就可能带来尴尬,或夹住领导、客人,或把领导、客人关在外边。

金正昆教授深感生活中的礼仪不可小看。“礼仪规矩随处都有,你讲不讲究其实就是个人的层次与修养问题。生活中一般没‘坏人’,但有低素质的人、不文明的人,常常也是不善于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规矩的人。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使更多的人了解礼仪知识、遵守礼仪规矩,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您需要我为您做什么?

细心的听众在听金正昆教授演讲时会发现,他对听众从不说“你知道不知道”,而是说“你一定知道”,尽管所表达的实际意思差不多,都是为了引出他要阐述的观点,但透出一种对听众的尊重。

金正昆教授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而不能善待别人有时是让人很不舒服的。

一次,金正昆教授到外省出差,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按说,住在这里的客人应该是比较有修养的。早晨起来散步时,金正昆教授发现,有一个人老跟着他转,就问:“你为什么老跟着我?”那人说:“你是金正昆教授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那人兴奋异常,连声说:“金教授,我看见你太高兴了,我全家都是你电视讲座的忠实观众。我老婆和我娘都爱看你的节目。昨天晚上我还在看你在电视上讲礼仪,没想到今天早晨就看见活的了!”一番夸奖,弄得金正昆教授哭笑不得。夸人不到位,反成了变相“骂人”。

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低档次的错误?金正昆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讲究互动,要换位思考,对方为主。说白了,就是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我国长期处于小生产社会,因为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说话时往往是“我是这么说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等等,大家好像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是个误区,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须达到互动,就应该以对方为中心。

金正昆教授有一次到一家政府机关去讲课,他想先了解一下该单位的情况,就问其领导:“你们这里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有什么新要求?”领导侃侃而谈,说我们准备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因为是熟人,金正昆教授没有客套。他说老兄,跟你不客气,今儿我是来帮你找毛病。你既然是国家公务员,就要强调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需要就是标准。不是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愿意干什么,而是人民需要你干什么。交往能否以对方为中心,这是一个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观念问题。一席话,让那个单位的领导一下找到了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善待别人有什么标准吗?金正昆教授的体会是要从尊重别人开始。他担任着众多政府部门的礼仪顾问,经常到外地讲课、讲学,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外地的听众普遍反映,金正昆教授讲课尽管举了许多生活中礼仪方面的欠缺的例子,但没有简单地贬低大众的口气,让人很愿意接受。那次,他受邀到沈阳为筹备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礼仪教育活动作演讲,细心的听众从他的演讲中归纳出他共讲了五方面社交礼仪应注意的问题,但没有讲一句让大家反感的话,大家都觉得入情入理,且切中礼仪交往“要害”。最后,连负责接待他的出租车司机都感慨——“金教授这样讲礼仪,我也能掌握。”

通话双方谁先挂电话?

自我介绍最好先递自己的名片;饭桌上不准剔牙;吃喝不准作响;正式场合要穿制式皮鞋:男的是黑色的、系带的、光皮的、三接头的皮鞋,女士则是黑色的、高跟的、半高跟的船型皮鞋……每次讲课,金正昆教授都会讲一些礼仪的基本常识,他说:“学习礼仪要从细节开始。”

什么是礼仪?金正昆教授认为,礼就是尊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礼者敬人也;仪就是一种规范形式。礼仪概括起来就是敬人之道。

有些礼仪规矩是不能破的,不遵守就会闹笑话。金正昆教授说,比如吃西餐时,掉在地上的餐具和东西是不能捡的,为什么?因为西餐是长桌,排座次规则是男女交叉排列,你身边常常都是不认识的人。不仅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能捡,而且手也不能放在下边,要放在桌子上边。否则就是“失礼”,这个细节马虎不得。

“考考你们一个老土的问题,你在工作场合执行一般性公务,在和别人通电话时,通话双方究竟应当由谁先挂?”金正昆教授讲课时经常会问听众这个问题。事儿不大,可细究起来,还真让许多人困惑。谁该先挂?人们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认为应该由对方先挂。假定本单位规定打电话对方先挂,另一方也规定对方先挂,那将出现什么状况?双方都不挂!金正昆教授的提示是,应该由地位高者先挂。突发性事件不好说,执行一般性公务则必须如此。尤其是窗口部门,值班电话、热线电话、报警电话,要让群众先挂,地位高者先挂。你得让人把话说完。这是礼仪规则。

接电话不讲礼仪有时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一次,金正昆教授打电话找一位领导,接电话的同志把他“审”了一遍:你是谁,找领导什么事,准备什么时间到?然后才说:“那我告诉你要找的人不在。”深谙礼仪之道的金正昆教授把这种“先审查再拒绝”的方式称为“有耍人之嫌”。正确的方式应是先告诉对方领导不在,然后再问对方系何人,所为何事,需不需要转告等。

不注意规则有时还会给自己找麻烦。一次,一位朋友请金正昆教授吃饭。他说客人没到齐,咱们先喝点饮料。你想喝什么?金正昆教授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来一杯路易十三。他说你还真要啊,咱兜里只有一两千块钱,那路易十三得一万多,咱哪扛得住啊!他的错误在于问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正确方法是“封闭式”的:喝茶还是矿泉水?那样的话,对方不喝茶就只能喝矿泉水了。金正昆教授请人吃饭时会问客人:吃鲤鱼还是吃草鱼?意思是不吃鲤鱼那只有吃草鱼了,“那他就绝对不会有机会去点鲨鱼。”金正昆教授的这个方法相信会使不少“东道主”钱包受益。

你的课好听,这包葡萄干送给你

礼仪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认同。金正昆教授的一个远房侄子做生意,想在北京设办事处,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请他出点儿主意。金正昆教授悉心指导:“聘请的秘书、公关人员一定要讲普通话。在外人面前,你讲村里的话就是村办企业,你讲县里的话就是县办企业,你讲普通话就是面向全社会的全国性企业。礼仪是软规则,法律是硬规则。现代社会,这种软硬都需要。”他对听众则反复强调,学习礼仪的重要性是三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但要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使问题最小化。

没有人愿意丢人,没有人愿意得罪人,但是礼仪细节你要不讲就可能丢人、得罪人。金正昆教授发现,在生活中,不少男同志都有这样的疏忽:注意刮胡子,不注意修剪鼻毛。他在讲课时就经常善意地提醒,本来当领导挺威严的,但是走近一看鼻毛在外“飘扬”,使风度大打折扣,人家会觉得这位领导不清洁、不整齐。还有的同志穿衣不守规矩。他曾看见一个人脚穿白皮鞋,腰系红腰带,手拿咖啡色皮包,简直把金教授看晕了,连忙讨教,却原来是“本命年”,想讨吉利,结果弄得不伦不类。试想,和这样的先生交往,是不是难以“高看一眼”?遇到较真儿的,则可能认为他对人不尊重。这不是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吗。

金正昆教授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几点礼仪规则:在重要场合讲究“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在一般场合则是“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具体说,就是重要场合男人的手表是最重要的行头,他的身份、身价、时尚品位都跟手表有关;女士则千万不要戴三件以上的黄金首饰,主要看包,看品牌、色彩、里面放什么东西等。一般的社交场合,女士看头是说要看发型、看化妆;男人看腰不是看腰粗不粗,腰带威风不威风,衬衫下摆是否放在腰带里,露没露出自己的秋裤……而是说在腰上不能挂任何东西。大家什么时候看见过联合国官员腰上挂一串钥匙,省市领导出来腰上挂着手机?违反这些软规则,就会令人侧目。

金正昆教授常年到处去演讲,很受各界听众的欢迎。但也有人提出意见:课讲得是不错,会场气氛热烈,能不能再庄重点?金正昆教授没有完全采纳这类意见。他固执地认为,礼仪教育是科学,是规范,但不应是束之高阁的教程,应该以最能为广大听众、观众接受的方式加以普及。否则,礼仪教育再高深,也不解群众的需求之渴。

具体、生动、实用、好记,金正昆教授的礼仪普及“花开大江南北”。在杭州,他有一次打车,出租司机认出了他,马上说:“金老师我最爱听您的讲座,您说的用手直接指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我现在就最烦乘客一上车就用手指我。他们也应该听听您的课。”在乌鲁木齐,金正昆教授到“巴扎”(集市)购买些土特产,一个维族的摊主也认出了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金先生的礼仪课好听,这包葡萄干我送给你了。”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反馈让金正昆教授备受感动,他从中得到的鼓励和快乐甚至超出了千人礼堂热烈掌声的幸福感。

他很看重这些。这些年来,他究竟给基层单位讲过多少次课了,他没有详细统计,只记得海淀区的所有街道办事处基本上讲过一遍了,宣武区的公务员轮训过一遍,国家机关、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去讲过。他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聘书,也有沈阳荣誉市民等荣誉性的称号,他还有北京志愿者协会颁发的“学习北京·周末公益讲堂志愿讲师”的证书,他说:“非常愿意为普及礼仪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街道的大妈、大嫂,社会上的出租司机,都关注、学习礼仪了,说明我们的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

珍惜生活快乐每一天

整整一个半小时,金正昆教授把从事礼仪普及的经历和感受做了一番回首,他说:“我是把礼仪当事业来做的。要说忙,那是真忙,可忙有忙的乐趣。礼仪这片天地,无论有多少精力都可以投入,都有用武之地。”

按照我的要求,他把前一天他的“流水账”给我看,密密麻麻竟有十几项之多,包括约研究生指导论文,接受报刊礼仪访谈,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礼仪专栏撰稿,到图书馆查资料撰写论文,到北京工商大学为大学生讲礼仪等。

“排得这样满,怎么还能保持这样好的精神状态?”我关切地问。

“其实很简单,”金正昆教授坦然相告,“关键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

他告诉我,他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也从来不拿自己折磨别人。烦恼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折磨的外化。他是力图做到“三不烦”:昨天已过去不必烦;明天尚未来烦不着;今天正在过不能烦。果能如此,烦恼还能找上你吗?

在他的书房,有一个条幅,上书:“让大家都喜欢你永远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务必要争取多数人喜欢我们。”他确信,礼仪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短路线。

当我请金正昆教授为读者再说一句容易记住的祝福时,他脱口而出:“愿人人沐浴礼仪春风!”是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都需要礼仪春风的吹拂……

金正昆教授美文一则

在我眼里,人生是一条美丽的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河的一名过客。我来了,我看见,我走过,这个过程美丽无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成功、失败、悲欢离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勇敢地去面对。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没有不幸,哪有快乐?成功、失败、快乐、悲哀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而过去将成为可爱。再者,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理智地面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己。一个人懂得善待自己,他的工作与生活才有质量。一个人只有善待自己,他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只有善待自己,他才能够认真地生活、开心地工作,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我们各自从事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提倡善待他人,待人如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个道理永远是不言而喻的。

摘自:北京日报网络编辑:康琪雪

参考资料:http://www.bjd.com.cn/WLZB/20050610/GB/WLZB^1414^4^10R1522.htm

金正昆在百家讲坛讲了 哪些系列的礼仪啊

金正昆在百家讲坛讲了的礼仪有节庆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礼品礼仪、名片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宴会礼仪、西餐礼仪、娱乐礼仪、酒水礼仪和涉外礼仪等;

金正昆(1959年11月6日—),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泉府村人,满族,爱新觉罗氏,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