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曰照高林①。
曲径通幽处②,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④,潭影空人心⑤。
万籁此俱寂⑥,但余钟磬音⑦。
【注释】
①初日:才露出地而的太阳。高林:山上的林木。
②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处:这里指幽深的后院。
③禅房:寺院中僧侣的住处。花木深:这里指在花木深处。
④山光:在日光映照下的山色。悦:使欢悦。鸟性:这里喻鸟的情致。
⑤潭影:指人临潭水边被映出的身影。空人心:这里如说“使人的妄念消除
⑥万籁:这里指一切声音。寂:宁静。
⑦但:只足。磬:佛教诵经、斋供时用的一种钵状铜制打击乐器。
【今译】
一清早就进入古寺大门,初出阳光照到山头树林。
弯曲小路通向幽静之处,僧侣房舍深隐木丛花荫。
日下山色欢悦鸟儿情致,潭中身影悟人尽脱妄心。
一切响动这时都已沉寂,留下来的只是钟磬声音。
【赏析】
作者常建(生卒年末详),《唐才子传》说他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后仕途不得意,以游历隐遁终身。能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麓。这首诗把重点放到对清早破山寺后院风光的描写上。首联一笔带过入寺所见景色,颔联便通过弯曲小路把人引入清幽的后禅院,而僧舍义深减在花木之间,马上就别有佳处,景象大出。这一联向来被人们认定为诗中佳句。颈联写脱俗,尾联写幽静。写脱俗则以后院的山光也让鸟儿的情致欢悦、后院的潭中身影也让人的俗念尽消这样的形容托出,自然不同于寺外世界;写幽静则以钟磬之音衬托,只见响者自响而静者愈静。这些都见诗人用笔之妙。诵读时注意每句的节奏。http://www.5ixuexi.net/chuzhong/yuwen/shici/5188.html
诗人因为仕途不顺,于是常外出游山玩水,排遣内心的痛苦,这首诗是他游常熟虞山时,题写在古寺兴福寺墙上的。
诗开头的两句,写诗人清晨走进兴福寺时,只见初升的太阳照在树林中,给人一种庙宇宁静、肃穆之感。接着三、四两句,写诗人走进丛林的幽深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幽静的后寺院,寺院的禅房隐藏在茂密的花丛树木间,如此宁静优雅的环境是念经拜佛、修身养性最好的地方。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而“曲径通幽”这个成语又成为园林艺术家们的审美标准,也成为文学家们的—种文学追求。五、六两句,又从后禅院内写到禅院外,走出寺院,举目远眺,绿树青山,这首诗写诗人游虞山兴福寺的真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满,想要摆脱尘世,去追求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佛家胜地的喜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如下:
【作者】常建。
【朝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品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一作:竹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