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萧瑟秋风今又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出自哪里

七月网3910

“萧瑟秋风今又是”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意境理解并不难,只要你理解“秋风”是什么意思,已经可以掌握了大部分的意思。再加上修饰词“萧瑟”,更显得落寞

萧瑟秋风今又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出自哪里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出自哪里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出自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意思是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颜,萧瑟秋风化用了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展示了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此诗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在历史背景下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和要表达的思想。

扩展资料: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北戴河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出自哪里

出自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全诗原文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白话文释义: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浪淘沙·北戴河》透过对雨中北戴河景象的描绘和对魏武帝的追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赞颂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上阕写大雨中的北戴河风高浪急的景象,表现出对渔民的关心、赞美之情。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词一开头就以极其开阔的视野,泼墨般地描绘了北戴河的雨景:辽阔的华北平原,茫茫的渤海海滨,大雨滂沱,巨浪翻滚,而秦皇岛外的海域还有许多打鱼的船只准备起航。

这首词起势很高,营造出一种大境界,不仅仅有狂风暴雨、滔滔白浪的自然景观,更有冒着风雨、迎着波涛出海捕鱼的人文景观。既有诗人应对壮丽雄浑的大海而生发的苍茫之感,也有诗人目睹打鱼船乘风破浪征服大自然的壮举油然而生的赞叹与关怀。

这三句词表现出诗人包容祖国与人民的广阔胸怀,正因为如此,词的格调才高远、恢宏。同是写景,毛泽东眼里的一场大雨就会洒遍幽燕——华北大地,其景之壮观,也源于诗人本身的大气度。

下阕追忆魏武帝曹操,今昔比较,歌颂这天社会的巨大变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应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心潮起伏、思绪连绵,追忆起1700多年前的往事,魏武帝曹操策马挥鞭登上那里的山冈,留下“东临碣石”的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是说,此刻依然有“秋风”“萧瑟”的自然现象,但是,此刻的神州大地,与三国时相比,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劳动人民正在创造着惊天动地的新业绩——即“换”一个“新”的“人间”,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