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苏轼 定风波,定风波苏轼 全诗

七月网4320

定风波苏轼 全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定风波,定风波苏轼 全诗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苏轼的“定风波"表达的意思是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定风波 苏轼翻译

1、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2、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注释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扩展资料:

1、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2、赏析

当许多人叹息连连、叫苦不迭的时候,苏轼却选择了悠闲自得。面对风雨飘零,你就算哭天抢地,也是于事无补。倒不如不去理会风声雨声,自由吟啸,悠然行走。在风雨中忘记风雨,在离散中忘记离散,这才是我们终生寻找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词的天空下,有太多依红偎绿的情节,有太多华丽婉约的画面。但是在这里,苏轼为我们呈现的,却是风雨中的快意人生。竹杖如何?草鞋如何?在清旷豪放之人眼中,恐怕胜得过快马轻裘。

旧时文人,奉行这样的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所以被贬谪到黄州。

到黄州后,苏轼曾在给李之仪的信中这样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谩骂,不认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之事。除了苏轼,真不知世间还有几个人能如此!究其原因,首先,是他厌倦官场,不愿与那些阿谀逢迎的人为伍;其次,是他超逸旷达,知道浮沉起落只如水月镜花。

对于苏轼来说,从眼前风雨到整个人生,都可以这样,淡然无物,自在超脱。这样的生命,有万千风景在心中,纵然低到尘埃,也可触到云天。

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笑看人间起落聚散,不仅因为卸不下名缰利锁,还因为目光太短,看不到远方的灯火云帆。

风雨后的晴空,无论何时都会让人欣喜。这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对于苏轼来说,最寻常不过。那场不期而至的雨,让同行的其他人痛苦不堪,可是对他来说,只如水中涟漪,不值得计较。

他早已知道,人世风雨虽多,却也总有晴好之时。就像现在,雨过天晴,斜阳欲晚,词人立足山前,欣悦自不必说。活在人间,就当明白,长夜与黎明不远,风雨与彩虹不远。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以后,回顾来路中所经风雨,感触良多。月亮的阴晴圆缺,宦途的风雨兼程,他早已见惯。

若非如此,怕也做不到那样的淡定从容。人间纵然再多山重水复,心中若能留住柳暗花明,就可以惯看秋月春风。若能如此,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好了。

失意的时候,彷徨的时候,或许可以在这首词里找到些许光亮。苏轼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谁都知道,贬谪岁月绝不好过。

可是,这个超然的词人,硬是在清贫苦涩的时光里,找到了平生快味。无晴无雨,不悲不喜,虽然不是谁都能做到,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多点开阔、少点计较。

当然,必须看到,苏轼早已厌倦官场的险恶生活,很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也许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尽管他胸襟开阔,眼界高远,但是面对官场的蝇营狗苟,恐怕也难免愤懑。

可以想见,他早已渴望归去,在远离喧嚣的地方,听渔歌,看斜阳。在那里,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何乐而不为!

他向往的地方,也是你我归去的方向。云天之下,云水之间,可以安放所有的诗情画意,可以收藏所有的似水流年。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只有清风明月;没有阿谀逢迎,只有淡云微雨。

驻足在这里,可以看书写作,可以对酒当歌,不用理会谁的冷眼白眼。如果,名利场上过得并不愉快,何妨走出繁华,洗去尘埃,去远方,与山水云月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