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
南郭先生,指滥竽充数的人,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成语解释
【成语】:南郭先生
【拼音】:nánguōxiānshēng
【解释】: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成语典故
我
【出处】:《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词语辨析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滥竽充数的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什么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这句成语讲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却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滥竽充数常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但是却要混在行家里冒充自己有本领的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白话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演奏,一定要一个三百人合奏的乐队。南郭先生氏掘也请求来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唯扰,给他以很高的俸禄。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湣王喜欢听独奏,于是南郭先生就赶紧逃走了。
扩展资料: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所谓“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
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南郭先指核旦生,文中称其为“处士”,表面是尊敬,实则是讽刺。此人不仅不清高,实则很滑头,善于投机钻营。实为一个“处士”的反面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的特点是什么
其特点当然就是南郭处士
没有本领却冒充自己有本领
也就是不学无术
然后还靠蒙骗混饭吃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
最终会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被揭穿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