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内圣外王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出自《庄子·天下》。内圣外王,就是中国治理学中的生命治理概念,是修身治理必需实现的基本目标。
我们的生命体中,相辅相成地存在着潜在的内圣和外王两套治理系统的基因,只是品格、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需要通过修身治理的实践,增阳涤阴而将其激活,真正发挥出内圣外王的生理功能。
成语用法:
《庄子·缮性》中记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去性从心、去心从脑”的精神文明下滑的过程:“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在这里指出,人类曾经有一段以性识真我心做人与治事的历史阶段,但是由于德性品格的下降,人类的思维能量的主供来源发生了位移,心身与“德一”能量源的同频谐振消失,则不得不经历一个“去性从心”的转换,下降为接受色象境内五德能量的空间层级。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是指君主对其他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韧显端倪。《左传》中所谓“三不朽”之说,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蕴含了“内圣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己”以“安人”并进而“安百姓”的“为己之学”也有同样的意思在内。
扩展资料
内圣主要表现为善的德行。善的具体内容是广义的人道精神,其基本观念则是儒家的仁。原始儒家以仁为核心,孔子曾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这些品德从小同方面展示了内圣的品格。后来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等,也可视为人格的内在规定。
与正面确立仁德相联系的是克己,后者在另一个意义上体现了仁:“克己复礼为仁。”除了仁德之外,内圣在某种意义上还表现为仁与知的统一。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缺乏这种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所以从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理学,都一再将理性的自觉看成是达到内圣的必要条件。
“外圣内王”“内圣外王”分别是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
"外圣内王”即以儒家立国,以法家治国,并佐之以黄老之学。正如《资治通鉴.卷二十七》所记载:皇太子(汉元帝)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来源:
1、“内圣外王”源于道家“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之说,后被儒家思想纳用,并赋予新的内涵。所谓”内圣外王”,即内具圣人之德性,外行王道。
2、从儒家教学思想和体系上说,做到“外圣内王”需从人生“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做起,以“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进修阶梯。简言之,“内圣”即修身,是修养自己德性智慧的精神追求;“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成就功业的人生抱负。其中,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
3、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求知才能明白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做人的道理,明白了道理才能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道德范畴内,这样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止住私心贪欲,遏制恶心妄念,使之归服于善德,以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一旦将道德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根本,以修德为乐,以德心为上,以明德、持德、行德、累德为宗,心中自会清静,随缘应世,顺其自然,心中方有大自在。心静的时候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做事才会即不冒进也不畏缩,无过也无不及。
4、同时,人对万事万物有了深刻的认知,则物性必通,身心必明,才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对先天禀性中的欠缺以及后天习气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弥补。认知了万事万物,看待世上任何事都可心若明镜、洞若观火,不会被世俗尘念所迷惑,也不会做出愚蠢无知的行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