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成语故事视频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成语故事视频下载,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成语故事视频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成语故事视频及教案
一所有所有成语故事视频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精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内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容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语故事100篇视频大
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7、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
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四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教才学情分析:
成语及成语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成语探源四面楚歌洛阳纸贵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杯弓蛇影
五幼儿故事视频大全《九牛一毛》儿童成语故事
【成语】:九牛一毛
【拼音】:jiǔniúyīmáo
【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举例造句】:此在县官,特九牛一毛耳,而可使一邑数万家免于穷困游离。宋·陆九渊《与宋漕书》
【拼音代码】:jnym
【近义词】:沧海一粟、一丝一毫
【反义词】:不计其数、举不胜举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
【英文】:asinglehairoutofnineoxhides
【故事】:西汉时期,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官职担任太史令,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刘彻关进大牢,受最残酷的“腐刑”。他经受严重身心创伤,只好向好友任少卿倾诉,他即使死了也只是九头牛身上一根毫毛一样微不足道,但活着就要干大事
动画网址网页链接
六大班语言:《成语故事》教案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七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专后都有一个含属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八成语故事视频:完璧归赵
成语故事视频:完璧归赵,视频链接成语故事《完璧归赵》动画
完璧归赵,读音属wánbìguīzhào
【成语解释】: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都城。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出处《史记》,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近义词:物归原主、物归旧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成语典故】:
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九求成语故事视频,给孩子看,万分感谢!
如为虎作伥很久以前,有一只非常凶残的老虎,因为林中的动物都被它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饿得发慌,这个时候它发现林中一条路常常有人经过,就守候在路边准备吃人.有一天,有个叫伥的人路过这里,老虎迅速的扑上去,咬住他的喉咙,拖到林中饱吃了一顿.老虎想:“要是每天都有人肉吃该多好呀!”于是老虎抓住伥的灵魂不放,对他说:“你必须找到另一个人给我吃,我才让你的灵魂得到自由,投胎重新做人.”伥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仍然害怕老虎,竟然点头同意了.于是伥的灵魂就到处去找人,当发现一个人时,就把他骗到林中,早已守候在那里的老虎连忙扑上去把人咬死,伥的灵魂为了讨好老虎,竟上前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带子解开,让老虎毫不费力地将那人吃掉.老虎对伥灵魂的合作很满意,不肯放伥的灵魂走.于是伥的灵魂也不去投胎做人,帮助老虎做吃人的勾当.人们称伥的灵魂为“伥鬼”.后来形容那些帮助恶人一起做坏事的人为“为虎作伥".1)叁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叁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叁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叁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叁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叁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2)虎狼之心【出处】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汉·刘向《说苑·正谏》【解释】比喻凶残的野心.【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尝君准备去西边的秦国,门客用寓言谏之说:在淄水听到土耦人与木梗人的对话,木梗人说土耦人前身是土,遇水必化.土耦人说木梗人是东园之桃,遇水漂泊异乡.秦国有虎狼之心,不能去.孟尝君才能门客的意见,不敢去秦国3)握蛇骑虎【解释】比喻处境极险恶.【相近词】势如骑虎【成语故事】北魏时期,魏高祖死于行宫,彭城王元勰等为防不测,密不发丧,下诏徵世宗会驾.灵柩行至鲁阳,才发丧.当时咸阳王元禧怀疑元勰有阴谋说“你这样做很危险.”元勰怀恨在心说“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泥马(这个和你的提问无关就是觉着好玩)【释义】①形容识人不明,表示明明其能力不足,但上位者因为种种原因或糊涂,任其肆意妄为.②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表示即使给某人相应的地位,但其能力不足是无法改变的.③形容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成语故事】且说那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深荷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此回叫做“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正是:天枢拱北辰,地轴趋南曜.神灵随默佑,泥马渡江潮【示例】红鸟这厮也能当上十二骑士,***泥马啊;阿斗烂泥扶不上墙,即使上将潘凤在身边也不能稳坐江山,***泥马呀;不会做就别做,PS个老虎照片也敢拿出来,真是***泥马.1.初生之犊不怕虎东汉末年,刘备利用曹操与孙权的矛盾,就命关羽率军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派曹仁领兵出战,被关羽的部将廖化打败.庞德率军指名要与关羽决战,双方难分胜负.关羽对部下说庞德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必须用计才能制伏他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智能学堂小学视频中介绍的成语故事叫什么
完璧归赵
【拼音】:wánbìguī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举例造句】: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完璧归赵。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拼音代码】:wbgz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支离破碎
【歇后语】:蔺相如护璧使秦
【灯谜】:物归原主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英文】:returnsomethingtoitsowneringoodcondition
【成语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就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这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每天看成语故事视频可以吗
可以。
1、每天看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更多的成语,对写作有很大的好处。
2、每天看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人生道理的理解。
3、每天看成语故事可以提升我们的涵养,增加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