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图)

七月网3690

李清照的词在她经历了一些变故以后她的风格发生哪些变化

易安居士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李清照出身书香世家,他父亲是苏轼的门生,当时很有名气。而李清照的姥爷当时更是高官,如此富足家境的李清照衣食无忧,骨子里流露着一股叛逆女生的气息。她的早期作品词风清丽、明快,比如我们熟知的《如梦令》:

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图)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个词如惊雷一般,震惊了宋代这个文坛,很多大文豪都猜测此作品乃是一位文学大咖所作,殊不知,这首词是出自当时仅仅16岁李清照之手,这首词的横空出世,李清照的才华渐渐浮现出来,被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所知晓。

而赵明诚的出现,可以说是李清照词风变化的一个原因。因为李清照常与丈夫分离,此时的词风主要以思人的闺怨词为主。

北宋的坍塌,父母的亡故,李清照不得不南渡。丈夫懦弱弃城而逃,让愤怒的李清照写下了千古名篇《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以项羽的不屈,对比丈夫的懦弱胆小,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表现是心灰意冷了。而这个懦弱的丈夫却早早离世了,李清照孤身一人到了南宋王朝。北宋的灭亡,她举目无亲,孤零零的独居空房。她想念家乡和故去的爹娘,她将心中的思念化为了一首首词风无比忧郁的词作,读来让人痛惜不已。

比如:《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中李清照的无助和对美好的向往,大家慢慢品读吧!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为什么如此多变她经历了些什么

李清照,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大家对她的了解仅仅来源于她的几首充满愁怨的诗歌。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她的诗歌其实有很多,而且风格各异,但到了后期她的遭遇致使她后来的诗歌都是凄惨且充满愁怨的。

李清照,她自号易安居士,她居住在济南,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代表,而且她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奇迹色彩的的,李清照她最开始出生在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也很有钱,她的家境非常良好,导致了她从小就有能力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到了出嫁的时候,她也是嫁给了与她门当户对的丈夫赵明诚。嫁给他之后,她们一起共同潜心研究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在这个时期,李清照写了诸多充满欢乐气息的诗词,她的诗词风格也是温和的。但或许她的前半生过于顺利,导致她的后半生开启了坎坷。后来辽军攻打中原时,占据了诸多地区,并且她的丈夫也死了。导致她的生活开始了悲惨,她流落到南方,没有人可以依靠,这也导致了她的后期诗词风格的转变,让李清照的诗歌风格与之前相差甚远。

李清照的她书写了诸多的诗歌,例如《如梦令》《点绛唇》,这两首诗歌都是李清照在前期写的诗歌,这两首诗歌语新意隽,活泼秀丽,充分展现她的幸福生活;还有众所周知的《声声慢》,她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她在词中充分的表现了她独自生活的无奈与悲苦,表现了浓厚的哀愁情绪。

总得来说,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奇迹色彩的,她不同的遭遇造就了她诗歌的创作,但这也导致了她的诗词风格变化多样,从早期的活泼秀丽到后期的愁怨满满。

李清照的词有何特点 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际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丰富跌宕。起初她是一个生活安定幸福的女子,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热爱文学;可是后来金兵入境她的人生从此改变了,丈夫去世,自己从此流离失所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所以这位才女的词在这两个阶段有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欢快,后期愁苦。

李清照塑像

前期李清照主要写天真纯情的少女,写她们懵懵懂懂的爱情、写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在这之中也寄托了清照对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如梦令》中的少女,她将这位向往自由、渴望爱情的天真少女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前期的词语言清新自然,真实而又活泼。清照婚后生活美满幸福,与丈夫如胶似漆恩爱有加,《点绛唇》中扫描写的那位少女就表现了清照对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大反转!金人入境导致国家危亡加上丈夫病逝,清照不得不离开故土,南迁逃亡。逃亡的路途艰辛,她丢掉了当初与丈夫一同收集的字画金石,孤苦无依的生活给了她极大的打击!此时清照的词风感情浓重。一首《孤雁儿》抒发了清照无尽的惆怅!这首咏梅词并没有描绘梅的姿色香气,而是把梅比作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表现自己对亡夫的缅怀与怀念。

不管前期后期,李清照的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李清照的故事

在我国宋朝出现了长短句这一文学题材,后来成之为宋词。因为宋词的出现,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生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极强的家庭,父亲是进士,母亲是状元孙女,这些无不为她文学修养提供了帮助。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年幼时在开封生长,豆蔻年华之际,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由于当时赵明诚尚在求学,夫妻两人并无收入,因此生活过得很清贫,好在二人很恩爱。过了两年,因为朝廷的党争,李家一部分家眷被遣回原籍。而之后党政愈演愈烈,牵连到了李清照,原本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残忍拆散。李清照也只得回原籍找之前被遣回原籍的亲人。

公元1106年,党人之禁被解除,继而朝廷大赦天下。终于结束了分居生活,李回到开封和丈夫团聚。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正月,政治灾难又降临到了赵家的头上。赵明诚的父亲被革职,继而去世。李清照于是和丈夫一起告老还乡,开始乡下的生活。好在李清照和丈夫有共同的爱好,就文学和艺术,二人经常进行探讨的切磋。虽然和曾经奢华的生活有差距,但是也充满了笑声与趣味。清贫的生活两人也过的有滋有味。

后来赵明诚病故,李清照的生活难以为继,温饱都成了问题,于是改嫁,可惜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因此导致了又一个悲剧。

李清照南渡

李清照到了青州没多久,金兵攻陷了这里。她和丈夫南渡江宁,逃命的人怎么能大车小车,望着一家的金石书画,古董玩物,她的心充满煎熬,看了一眼丈夫,他也是一样难舍。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物件,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倾注在这些东西上太多的情感。

李清照古画像

但是金兵入青州,没有时间再犹豫了,赵明诚咬牙,最后看了一眼这些东西,牵着李清照的手,走出了拱门,掩上了再也不会打开的门。大量书籍印本和辎重物品失去了,原本以为这就是最大的损失了。但是一路南逃,画卷也开始成了负担,只能丢弃,没有落款的书画成了最先舍弃的,之后又丢弃了大件器皿,。

最后只留了一些有名的画、珍本,这些东西足足有十五车,成了他们最后的财富,赵明诚和李清照看看彼此,再也不能丢弃了,于是想尽办法让这些物品跟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坐船过江。这一年的奔波,他们终于到了江宁。

安顿在这个无依无靠的城市,不过没有关系,李清照心想,我还有丈夫,和这十五车的书画珍本。但是他们没有料到,生活还可以这么艰难,第二年,赵明诚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世界上就剩李清照一个人了。一夕之间,所有书画被盗。这让她崩溃了,当年和赵明诚千辛万苦保下来的,全部没有了,她写了《声声慢》,言语间凄凉沉郁,她仿佛预料到了自己也将随着丈夫而去。

声声慢李清照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女。她出生在一个富足的书香门第,无忧无虑开朗乐观、和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有加;可是后来金兵入境,丈夫死去改变了清照的生活……从此她颠沛流离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一曲《声声慢》足以道出清照晚期的愁苦心境!

李清照画像

这是一首赋秋词,赋秋就是赋愁啊!此时的清照经历了国家的危亡、故乡的沦陷、丈夫的离世以及与夫君共同收藏的金石书画的丢失,这样的愁是无尽的浓愁啊!词的一开始便用了14个叠字形象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虽然自己所有东西都丢失,但是清照依旧心有所求,迷茫地“寻寻觅觅”,最终发现自己周围已是一片“冷冷清清”罢了!内心凄凉、惨戚的愁苦情绪不由而生。才刚刚觉得天气暖和了却又变冷了,这种天气最容易激发忧愁的人的愁苦情绪啊!于是清照试图通过“三杯两盏淡酒”来舒缓内心的愁苦,怎料这几杯淡酒也抵挡不住黄昏时候的阵阵寒风!就在此时一排大雁从北向南飞来,这更是激发了清照对已经逝去的人事的的怀念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看见此时满地的残花想着自己从此以后只能独自守在窗前感叹世事,心中更是不尽的凄凉啊。这时候下雨了!雨水打在梧桐树上断断续续直到黄昏,这雨滴声一滴一滴的敲击着清照的心灵,此刻的心情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

李清照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融情与景抒发了内心不尽的愁苦,这种愁苦是国家危在旦夕、人民流离失所的大愁啊!

李清照晚年

李清照晚年悲惨,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

李清照古画像

李清照觉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都让她心力交瘁。可是最让她感到寒冷的,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都没法实现。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她没有亲人了,国事也没有能力去操心了。

一年年的秋天扫着落叶,除了平时偶尔有一两个朋友来探望,她门庭冷落。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带着小女儿来看看她,李清照看着这个小姑娘甚是伶俐可爱,极其聪慧,像小时候的自己。她想自己没有儿女徒弟,拉着小姑娘说:“你现在是学习的年纪,我已经老了,你来跟我学习吧,我愿意把毕生所学交给你。”但是没想到小姑娘张口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童言无忌,但是李清照心突然冷了,原来外面人是这么看自己,亏她一直觉得自己关心国事,著书传业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原来世间对她这样的人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可怕的感觉让她呼吸急促,它如同坠入深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怪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高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在一个社会的底端,很多想法她永远也没有实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