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简介

七月网610

洪洞大槐树来历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古老民谣,在年复一年地口耳相传中保留下来。这些民谣,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从那些古稀老人低沉而沧桑的声音里流出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故事。那么,洪洞大槐树的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说起。

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简介

元朝的统治者们虽然善于征战,却疏于统治,侵略扩张的过程,消耗了大量民力财力,使得百姓税负越来越繁重。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本来就容易引发抵触和争议,因此,在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事件络绎不绝。然后朝廷又会派军队去镇压起义,如此循环往复。而比战争更可怕的,则是自然灾害。

元朝的自然灾害特别多,九十八年内共发生有记录的大型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冰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歉饥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灾二十次。“连年饥馑,民不聊生”,甚至出现“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惨状。以至于《中国救荒史》的作者邓云特先生都不得不在文末感叹:“可知元代之灾况,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严重多矣。”

可以说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共同摧毁了原本骄傲而庞大的元帝国。朱元璋推翻元朝,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与此同时,一起被毁灭的还有人口和经济。无数的人死于战乱、死于饥寒、死于飞来横祸。不少地区都因为人口太少而不得不降低地区的行政等级。而到了明朝初年,全国人口只剩下不到一千万。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广等地都变成了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一片萧条景色。

相比之下,山西则非常幸运,没有遭受过太多的自然灾害。而且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山西也没有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而是相对平和地完成了政权交接。所以在全国其他地区民生凋敝的时候,山西依旧是人口稠密,农田肥沃,百姓衣食丰足。

明朝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天灾也不再那么频繁。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大片本应该长着麦穗和稻谷的土地因为无人耕作而变成了荒地,当然觉得十分可惜。“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他下令让山西地区的人向外迁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一共有十余次的移民。六口之家,去其三四,前后人数达一百多万。数十年后,才使得中原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

古代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实属罕见。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背井离乡,首先是由于明朝政府的强制要求。其次因为这些迁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西的贫民,通过迁徙到中原垦荒,他们可以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田地,头几年不用缴税赋,还能得到政府的奖励。这是他们改善生活,乃至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但是中国人毕竟是恋家的,他们在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的同时,也带走了对故乡的眷恋。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最大的一个移民登记点。要移民的人们到这里集合,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背着行囊,走上奔向远方的马车,一去不回。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这株大槐树栽种于汉代,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根深叶茂。古人多不识字,更没有GPS,跋山涉水之后,他们或许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大槐树因为本身年代久远,是很多人一出生就看到的。又是移民的登记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批人心目中故乡的标志和思亲之情的投射。于是这些迁移到外地的山西人唱出了“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并且把它教给了自己的儿孙,引导着他们来到大槐树下寻根。

现在我们看到的洪洞大槐树早已不是原来的那棵,而是在原来的槐树的位置上,用钢筋水泥重新还原成的。但即便如此,它还是成为了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民间祭祀活动为特色的5A级景区。

曹文轩在散文《前方》里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大概就是大槐树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什么在人口迁徙日益频繁,乡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对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槐树念念不忘的原因。

参考文献:《中国救荒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究竟是什么来历,关于它都有哪些故事

引言

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每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和建筑物,譬如提及北京,人们就能想到天安门广场,提及长沙就能想到橘子洲头等。而这些标志性建筑物,也能够在当地人宣扬自己的家乡的时候令他们产生骄傲感。山西人说起自己家乡的标志时,常常都会说到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座大槐树历史悠久,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那这古槐树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潮

洪洞大槐树顾名思义存在于山西洪洞县,在这县城中有一座广济寺,广济寺建成于唐朝,那个时候,这座寺庙十分受欢迎,可以说是门庭若市,这里承载了不少人的祈愿。寺庙旁边,一株古槐赫然挺立着,这座古槐的年龄要比寺庙的年龄都长,它在汉朝时期就开始萌芽了。因为年岁悠久,这株古槐早已成为了神州大地上的标志性建筑物。

明朝年间,一波声势浩大的移民潮兴起了,而这移民的起始端,就是这株大槐树所在的广济寺区域。说起大移民,明朝的这次大移民应该已经算得上是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的移民了,不少书籍都有记载过这次移民,并且有详细的次数记载,据了解,明朝共组织移民18次,主要集中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

或许不少人有疑问,为什么人们要集中来到洪洞集合在移民呢?其实是因为,在明朝年间洪洞是较为繁华的地段,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面八方都通着古驿道,因此当明朝官府选择移民集中地的时候,将这里设定为了首选。

不少诗词中都拿“长浦”“柳叶”渲染告别送别时候的悲凉氛围,而大槐树则在明朝后被人们定义为思乡的象征。因为在明朝时期,迁移的人民含泪告别家乡时,所看到的最后一个场景,就是那肆意生长的大槐树。而此后,当她们每每想起自己的家乡时,那槐树的景象都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令人难忘。

据记载,从大槐树中心移民走的人们,后来遍布了11个省,227个县城,整个中国都有着她们的足迹。而时至今日,不少当时移民外省的人们都会回归大槐树来祭拜先祖。久而久之,甚至有一个说法,从大槐树移民走的人们其小脚趾的指甲都是两层叠加的,一层大指甲上会覆盖一层小指甲。这甚至在后期被应验了,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如今的槐树如何?

如今的大槐树,其实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从本质上也有所不同。因为大槐树起初是汉朝时期被种植起来的,这棵槐树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后,都依然保持着最初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除了树木本身的生机以外,大槐树上还有不少小鸟做窝,孕育了无数的小生命。一直到明朝时期,人们都喜爱在这棵标志性大槐树下集合,槐树见证着远离家乡之人悲痛的泪水,也蕴含了不少人的心愿。

不过,这第一代槐树在明朝末年却遭遇了不幸,汹涌的洪水将它冲垮,树根被破坏,大槐树的生机已不再,没过多久树木就枯萎了。但这庞大的生命的确不会轻易地被击垮,它的树根一直在地下蓄力,直到在原先大槐树的东边不远处,残留的树根吸取够营养,再次拔地而起生长出新的二代大槐树。不过,因为二代槐树已经不再原先的地方了,因此人们对着棵树的敬畏之心也减了不少。到了1974年,二代大槐树又经历了狂风灾难。这一次大槐树轰然倒下。

因为大槐树存活的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并且它蕴含了太多的故事,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所以有关部门专门拨了金钱来为大槐树整修。相关人员给倾倒的大槐树进行了防腐措施,期许大槐树能够挺过灾难,再次重生。在人们的帮助下,大槐树果然又爆发出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它生出的新根再次孕育出了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槐树,它被称为三代大槐树,槐树生生不息,它依旧在守护着这里的每个人。

大槐树被冠上神圣之帽,移植被人们保护

关于大槐树的故事流传甚广,到了清朝末年,大槐树已经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圣之物。因为声名远扬,大槐树下的子民们还在槐树的庇佑下,躲避了不少的灾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而山西同样受到了牵连,袁世凯的部下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几乎都被烧杀抢掠。而当他的部下来到大槐树所在的洪洞时,有人却劝说其不要在此抢掠,因为大槐树是家乡的象征,来到这里就相当于回家。因此,袁世凯的部下收回了掠夺的命令,洪洞人免于一难。此后,大槐树等于家的说法流传的更广了。

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是什么

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主要景点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