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大雁塔的修建,大雁塔的修建过程

七月网770

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标性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高度。它原是为玄奘法师而建,用于收藏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的修建,大雁塔的修建过程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国最兴盛的时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岁,初登帝位、意气风发。这一年,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遣使入贡;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了380万户;入宫刚一年多的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

玄奘法师回国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已经7年。为了能妥善保管好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经像舍利,他上书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仿火难”为由,恳请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图表。在玄奘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拟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可见,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样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所营功大,恐难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砖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苏),共五层,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时两年,玄奘甚至“亲负箕畚,担运砖石”。可惜这座塔由于是砖表土心,质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渐坍塌了。

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砖石砌筑,“依东夏刹表旧式”,共七层,高三百尺,现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无论是一百九十尺还是三百尺,从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称唐代的摩天大楼。

另外,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经过几次改建

西安大雁塔有四次改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第二次:

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修建时间

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目录建筑概况建筑历史大雁塔地宫文物保护大雁塔名称由来大雁塔与玄奘雁塔题名雁塔漫步塔座一层二层三层五层六层七层旅游信息大雁塔附近公交站点周围景点建筑概况建筑历史大雁塔地宫文物保护大雁塔名称由来大雁塔与玄奘雁塔题名雁塔漫步塔座一层二层三层五层六层七层旅游信息大雁塔附近公交站点周围景点展开编辑本段建筑概况位于西安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B>【名称】:大雁塔【英文名称】:BigWildGoosePagoda【类别】:古建筑【年代】:唐代【原属】: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佛教经籍的佛塔【现状】:现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慈恩寺内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编辑本段建筑历史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大雁塔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转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大雁塔塔基与塔身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