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非战争的战役过程
1941年5月,这一进攻以意军投降而告结束。北非战事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法西斯统帅部利用英军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准备,变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发动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军推进达600公里,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战线在此一直稳定到5月底。
德意军(7个意大利师,3个德国师,约13万人,610辆坦克,600架飞机)再度对英第8集团军(5个师,3个旅,约13万人,1270辆坦克,604架飞机;司令为里奇将军)发动进攻(“泰西”战役),以便夺取埃及并向近东突进。它们于6月11日前攻占了英军各支撑点前沿线,迫其混乱不堪地退却。德意军围攻托卜鲁克,该城3.3万守军尽管有大量武器和粮食储备,但仍投降。德意军推进600公里后,逼近英军在埃及境内阿拉曼附近的阵地。德意军企图在7月1—3日发展进攻,但未得逞。此前,由于英美间就共同实施北非战局达成协议(1942年6月),美军统帅部开始对驻非洲英军提供相当大的军事技术装备援助,并参与准备英美军北非登陆战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争中,英军第8集团军于在北非实施的进攻战役。
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惨重,德意两国法西斯领导集团被迫于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缩减对在非洲作战军队的支援。德意军队已精疲力竭,武器、药和燃料奇缺。这对英军在非洲战区转入进攻,驱逐德意军队极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军“非洲”坦克集团军(司令为隆美尔元帅)在埃及阿拉曼以西占领宽为60公里的防御正面。该集团军下辖德军4个师和意军8个师,总兵力约8万人,坦克540辆,火炮1219门,飞机350架。采取纵深梯次配置,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积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在埃及作战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蒙哥马利将军)辖10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为23万人,坦克1440辆,火炮2311门,飞机1500架。战役企图规定;钳制左翼德军,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将德意军队滨海集团压迫至沿海一带,并予以歼灭。英军巧妙进行战役伪装,使德军对英军主要突击方向和战役发起时间作了错误判断。
1942年10月23日21时40分,经过3天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和20分钟的炮火准备,英军于10月23日傍晚转入进攻。突破是在9公里宽的地段上实施的。英军炮兵密度较小(每公里正面50门火炮),未能压制敌人火力配系,虽经一整夜战斗,仅楔入敌人防御阵地。突破变成了速度异常缓慢的“蚕食”德军防御阵地的行动(至10月27日前英军仅推进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军右翼澳大利亚第9师和英第51师、中路新西兰师和南非第1师,起初进展顺利,突破敌前沿后迅速在雷区为后续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师在鲁韦萨特岭以北遭敌顽强抵抗,进攻受阻。24日凌晨2时,第10军第1、第10装甲师奉命从正在开辟通路的雷区进入战斗,由于雷区纵深超出预料,至日终前仅第1装甲师的个别部队通过雷区。25日凌晨,新西兰师在雷区开辟通路后,向西南方向迈泰尔亚岭逼进,遭德第15装甲师反击。26日,澳第9师在战线北端攻占德军部分阵地后向海岸推进,威胁德第164师侧后,并击退德第15装甲师的反击。在助攻方向上,第13军对德军防线南段发起进攻,但为德军的雷区和炮火所阻,进展甚微。24日晨,该军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再次发起攻击,通过第一道雷区后为德军火力所阻。
此后,双方损失惨重。26日,隆美尔判明英军主攻方向,开始将第21装甲师调往北线。英军进攻受挫,27日暂停进攻;第7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实力;第13军其他部队暂取守势,仅以小分队出击和炮火袭击牵制敌人。26日,意大利向非洲运送燃料的油轮全部被英国海、空军击沉,致使德军油料奇缺,后勤补给陷入困境,装甲部队无法组织大规模反击。29日,澳第9师和英第9装甲旅向海岸推进,被德军击退。由南线调来的德军主力第21装甲师向北部沿海机动,企图阻滞英军沿公路西进。蒙哥马利据此改变计划,决心对腰子岭以北德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纵深突破。31日,澳第9师进抵并控制沿海地区,切断德军第164师退路。德军第21装甲师、第90轻型装甲师组织反击,未果。至此,德意军坦克仅剩200余辆,而英军在战线北段尚有800余辆坦克没有投入战斗。
11月2日凌晨1时,英军按照增压计划发起新的进攻。经炮火准备后,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装甲旅发起冲击,遭德军顽强抵抗。第1装甲师随即投入战斗,次日夜从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防线接合部达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装甲师和印度第4师从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进攻。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余部实施反击,但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大部坦克被击毁。在沿海地区被切断退路的德第164师余部,亦被澳第9师歼灭。隆美尔命令德意军全线撤退。由于油料和车辆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后送,道路拥挤不堪,撤退行动迟缓。英军乘势转入追击,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给退却中的德军以重大杀伤。6日,英军因雨停止追击,致使德意军装甲摩托化部队顺利撤退,仅意军第10军在退却途中大部被歼,战役至此结束。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再待机与北非的英军协同作战,消灭在北非的德意部队。
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军队共13个师,分别编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特谴队。西部特谴队由美军巴顿少将指挥,从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中部特谴队和东部特谴队分别由美军弗雷登道尔少将和赖德少将指挥,从英国出发,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实施登陆。
1942年11月8日,10余万美英联军分乘664艘军舰和运输船分别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登陆。联军仅仅受到了法国人的轻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视察的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尔朗宣布脱离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盟军登陆成功后,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即继续向东推进,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希特勒对盟军的登陆行动虽然毫无准备,但他迅速就作出了反应。他命令占领维希法国,同时用运输机将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尼斯。德军抢占了突尼斯。1942年12月9日,希特勒将在突尼斯的德意部队编为第5装甲集团军,并任命阿尼姆上将为司令。通过不断的增援,第5集团军逐渐扩大到辖德军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步兵师及3个意大利步兵师的规模。阿尼姆在突尼斯的北部山地建立了一条防线,并逐渐向南推进,以对抗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的推进。
在阿拉曼会战中失利的隆美尔率非洲装甲集团军的7.8万人(其中德军3万人)和130多辆坦克撤退到利比亚与突尼斯南部交界的马雷特防线,靠近了阿尼姆的部队。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在巩固了新阵地之后,即回国治病。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也将更名为意大利第1集团军,由意大利的梅塞元帅任司令。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为副总司令。北非盟军整编为第18集团军群,下辖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蒙哥马利指挥的英第8集团军、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第2军和部分法军。亚历山大任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北非的全部地面部队。
隆美尔在离任前,已敏锐地察觉到出现新的战斗机会。当时位于隆美尔部队正面的英第8集团军尚未对马雷特防线构成威胁,蒙哥马利在攻占的黎波里后,就忙于重开的黎波里港,要发动一场新的攻势还需准备一段时间。而位于西面的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和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第2军却威胁着他的后方。隆美尔决心利用位于两股敌军之间的中心地位,先以背面包抄奇袭方式击溃他后面的盟军,然后调头对付蒙哥马利。这是一个出色的计划,但在实施时却遇到困难,德第5装甲集团军不归隆美尔指挥,而隆美尔与阿尼姆的配合又不协调。
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被盟军破获,但他们却搞错了德军的主攻地点,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和英第1集团军司令部都认为敌军的进攻地点是在丰杜克附近。为此,盟军在丰杜克后面部署了重兵。
1943年2月14日,德意军发起了代号为“春风”行动的进攻。北面阿尼姆的第5集团军从弗德山口向美第2军阵地发起主攻,德第10和第21装甲师两面夹击,重创美第1装甲师,攻占了锡迪布齐德。15日,南面隆美尔部队也攻占了加夫萨,向费里亚纳进逼。17日,隆美尔进占了费里亚纳。
隆美尔计划从费里亚纳挥戈西北,向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挺进,以切断英美盟军的交通线,从而把战术性胜利发展为战略性胜利。不过,他虽然得到了在罗马的德南线总司令凯塞林的支持,却得不到阿尼姆的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装甲部队。经过妥协,隆美尔虽然获得了第10和第21装甲师的指挥权,但却不得不首先进攻东北面的勒凯夫。这样,隆美尔面对的是英美盟军的正面而不是背后。隆美尔不由得火冒三丈。在他看来,这意味着“离敌人战线近得不能再近,势必使我们去攻打强大的敌人后备军。”
2月19日凌晨2时30分,隆美尔开始向勒凯夫方向攻击前进。隆美尔攻占了卡塞林隘口,接着向勒凯夫南面的塔拉推进。但隆美尔没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势被盟军的增援兵力阻止了。隆美尔停止了攻击,下令部队撤退。隆美尔的进攻作为一次“目标有限”的出击,可说是战果辉煌。但他未能实现迫使盟军撤出突尼斯的战略目标,尽管这一目标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如果隆美尔从一开始就主持这次战役而不受牵制就进攻特贝萨的话,这样一个目标也许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能迅速夺取拥有大量补给储备的美军那个基地和中心机场,那会使盟国部队不再可能守住他们在突尼斯的阵地。”
隆美尔的进攻使美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美第2军3万人中有3000人阵亡,4000人被俘,260辆坦克被毁或被缴获,这是美军在北非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尔撤换了弗雷登道尔,任命勇猛善战的巴顿少将出任美第2军军长。巴顿早就渴望能与隆美尔交手,他说:“对他的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个战役,自认对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愿望就是与他捉对厮杀。”
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新组建的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和梅塞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原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获得新权力后,决定不等蒙哥马利来攻,即抢先向他发动攻击。然而,蒙哥马利从密码破译机获的的情报中掌握了隆美尔这次进攻的方向和确切时间,遂从海岸把大炮和部队调到隆美尔选择为突破口的南部地带,集结了进近4个师的兵力、400辆坦克、350门大炮和470门反坦克炮于梅德宁附近,建立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3月6日凌晨,隆美尔以3个半装甲师的160辆坦克(比1个装甲师本应拥有的还要少),在200门大炮和1万名步兵的支持下,向梅德宁发起进攻。上午8时,当德军装甲部队推进到离梅德宁约15公里的一座山脊上时,遭到了蒙哥马利部署的近500门反坦克炮的猛烈轰击。到中午时分,德军装甲部队仍无力向前突破。英军俘虏和侦察营缴获的文件证实,蒙哥马利事先就对隆美尔的行动计划的每一细节了如指掌。下午5点,隆美尔下令取消了这次进攻。160辆坦克损失了50辆。他哀叹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没能使敌人措手不及,所以这次行动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蒙哥马利向马雷特防线缓慢逼近,盟军控制了制空和制海权,德意部队缺乏补给和增援兵力。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频于绝境,继续留在突尼斯等于自杀,他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欧洲的计划,但为希特勒所拒绝。3月9日,隆美尔心灰意冷地告病回国休假,永远离开了北非,阿尼姆接过了指挥权。一心想与隆美尔较量的巴顿闻讯,大失所望。
蒙哥马利指挥英第8集团军进攻马雷特防线,巴顿指挥的美第2军也于3天前从西南进攻马雷特防线的后方。梅塞被迫率意大利第1集团军从马雷特防线向北撤退。蒙哥马利突破加贝斯隘口,从加夫萨东进的巴顿会师。英第8集团军又占领了斯法克斯。到4月中旬,盟军完成了对德意军的合围。隆美尔的继任阿尼姆率非洲装甲集团群共14个师20多万人退守突尼斯北部,他的3个装甲师仅剩下120余辆坦克,作战物资异常匮乏,没有补给。而亚历山大的第18集团军群共有20个师30万人的部队,拥有1400辆坦克和1000多门火炮。制空和制海权也掌握在盟军手中。
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令,要求部队沿整个弧行战线强攻退守的德意部队。安德森的英第1集团军担任主攻,突入敌军的中央防线,直取突尼斯城;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在南面,对敌军左翼发动攻击;布莱德雷的美第2军在北面,打击敌军右翼,以夺取比塞大港为目标;法第19军在蒙哥马利左侧和安德森右侧伺机参加攻击而扩大战果。
下午9时30分,蒙哥马利首先在南面发动攻击。安德森指挥英第1集团军在中央战线发起主攻,阿尼姆集中其装甲兵力的大部分来进行激烈抵抗,英第1集团军进展缓慢。亚历山大遂从蒙哥马利那里调来第7装甲师、第4印度步兵师和201警卫旅给安德森,以增强英第1集团军的打击兵力。在400门火炮和战术空军的支援下,英第1集团军全力猛攻,德意部队终于招架不住,向后溃退。同时,在美第2军的不断压迫下,在北面的德意军防线也开始向内凹入。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攻入了突尼斯城,接着不久,布莱德雷指挥的美第2军也攻占了比塞大港。以后的情形,英国人莫尔希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中说:“德国人已经完全吓慌了,当他们看到英国人的坦克扬长而过,简直感到手脚无措。德军将领已经无法下达命令,因为他已经与其部下丧失了联系。在恐惧之中,德军纷纷奔向滩头,但他们发现既无船只,又无飞机,于是军队就完全崩溃了。”
阿泥姆上将和梅塞元帅相继向盟军投降,约10万德军、15万意军被俘,只有633人从海上逃走。突尼斯会战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了。
经过2年零8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争至此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蒙哥马利长了一副鹰一样的面孔,他那高昂并带有浓重英格兰鼻音的声调让人听起来感到并不十分友善。他在许多方面与隆美尔有相似之处。这两个人的性格都很孤僻,在周围是敌人多于朋友;他俩都很专横和傲慢,在听命于别人时,都像一匹难以驾驭的烈马,而当他们获得全部指挥权时,却又都是头脑清醒和最有独到见解的优秀指挥官;两个人都喜欢体育运动,并且都不抽烟、不喝烈性酒,注重保持身体健康。
这两个人还都比较注意培养与军政要人的友谊,就像隆美尔一向对希特勒言听令从和重视同戈培尔的关系一样,蒙哥马利也十分注重结交军政要人。当丘吉尔到非洲视察部队时,他在海滨浴场舒适的别墅里招待了他,并特地为他准备了在战争时期即使在英国国内也很难见到的法国白兰地。
像隆美尔一直戴着那顶著名的带有有机玻璃风镜的帽子一样,蒙哥马利也戴着一顶镶着团队徽章的怪异的澳大利亚丛林帽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外,这两个人都喜欢挑选出类拔萃、年轻英俊的军官组成自己的参谋队伍。在战术方面,隆美尔擅长于运动战,而蒙哥马利从来就不是什么横扫千里的运动战专家;但在事先精心布置好的阵地战中,他比隆美尔要技高一筹。在情报的获取上,隆美尔更是无法和蒙哥马利相比。自从隆美尔失去他的无线电侦听连后,他所能获得的英军消息便越来越少了。英国情报机构知道如何在情报来源上使敌人产生错觉,大量极易破译的情报暗示德军:意大利人在不断地泄露情报。隆美尔对这种欺骗深信不疑,这更大大加深了他对意大利人的鄙视。而英国谍报机构却源源不断地向蒙哥马利输送了他们所侦破的大量德军情报,隆美尔对此却一无所知。“隆美尔就像被蒙上了双眼在和蒙哥马利决斗”,一位德国军事评论家战后如此认为。
但是,蒙哥马利和隆美尔都同样清楚地认识到,机械化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供应。所以,他俩都强烈地要求自己的统帅部尽最大可能向非洲战场运送更多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显然,蒙哥马利在这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英、美的战争机器开足了马力,大批船队涌过地中海,为英军运来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第8集团军的实力与日俱增。丘吉尔告诉蒙哥马利第10军正在组建中,并且还有300辆“谢尔曼”型坦克预计在9月初从美国运到北非。
隆美尔最终作出了“一生中最难作出的抉择”,那就是向英军进攻。这实际上可以说是最后的“生死一搏”了。因为这时装甲军团的坦克数量还不到英军的一半,所剩燃料甚至还不够行驶160公里,而英军还牢牢控制着制空权。
二、英、美盟军在北非的作战
1、北非位于非洲西北端,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扼直布罗陀海峡要道,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家。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6月,英美盟军的丘吉尔和罗斯福经过多次协商,决定在北非实施代号为"火炬"的登陆战役,以彻底歼灭北非境内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2、从1942年8月阿拉曼战役开殆,到1943年5月英军突入突尼斯城为止,盟军在北非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大大加快了德意法西斯集团的危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3、1942年10月24日傍晚,铂心国装甲部队开始反击,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会战就比开始。
4、1942年10月23日晚,盟军"轻足行动"以882门炮连续五个半小时的炮击拉开了进攻序幕,在炮击结束后每门炮都已经发射了大约600发炮弹。
5、1942年初,曾经被英国第8集团军沉重打击过的由隆美尔率领的德军"非洲兵团"在得到
6、280辆坦克的补充后,又重新猖狂起来,深入英军阵地250多英里,向英军贾扎拉防线展开进攻,迫使英军不得不向埃及撤退,固守在阿拉曼防线。德军追击到阿拉曼地域后,因兵力受损耗过大,不得不停止进攻,驻守在阿拉曼西角长达60公里的防御地区,与英军对峙。
7、英军在埃及的失利,使朝野上下大为震动,丘吉尔在舆论界的强大压力下,向下院保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守住埃及",在非洲再度展开攻势。随后,英军进行了军队的调整,由亚历山大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任第8集团军司令,还补充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枪炮。为了歼灭隆美尔的"非洲兵团",蒙哥马利制定了详细的"捷足作战"计划。
8、8月31日,隆美尔向英军阿拉曼防线南翼开战,蒙哥马利指挥英军沉着应战,经过6天的激战,德军不仅未能前进一步,反而损失了
9、4500人。此时,德军正在集中力量攻打斯大林格勒,无兵力支援阿拉曼,而运送给养的运输船又遇到英军的袭击。此时,隆美尔"非洲兵团"只有12个师,其中有8个意大利师,8万人的兵力,近540辆坦克,350架飞机,缺乏足够的武器装备。而英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拥有10个独立师和4个独立旅,达23万人,14
10、40辆坦克,1500架飞机。德军隆美尔"非洲兵团"陷入困境。
11、英军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943年10月23日夜9时,向德军阵地发动反攻。1000多门大炮进行了连续20多分钟的炮击,上万发炮弹倾泻在德军炮兵阵地上。随后,步兵在北面沿海附近的特勒埃萨岭和米泰里亚岭之间进行了强攻,由于德军布雷区的阻挡,英军一度受阻,被迫在沙漠上与德军作战。
12、10月25日上午,英军第十装甲师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越过布雷区,打开了进攻通道,德国坦克开始四处逃窜。10月28日晚,英军突破德军北部防线。接着,英军又开始突破由意大利师守卫的南部防线。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隆美尔几次打电报给希特勒,请求放弃阿拉曼,把部队撤退到富卡,均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11月4日,隆美尔看到大势已去,已无力坚守阵地,为保存他的残部,没有执行希特勒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命令,丢下意大利军队,向富卡撤退。意大利4个步兵师很快向英军投降了。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才被迫同意隆美尔撤退的请求。
13、隆美尔的"非洲兵团"穿过昔兰尼加的东部边境,撤至卜雷加港,又接到希特勒"不进入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命令。但这时隆美尔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死守只能是使其残部全军覆灭。于是,他专程飞到东普鲁士的希特勒总部,向希特勒面陈撤离北非的请求,被希特勒当面驳回。然而,在墨索里尼的同意下,隆美尔又一次违背了希特勒的意志,命令部队做好撤退准备。
14、11月26日,英军先头部队越过昔兰尼加到达卜雷加港,蒙哥马利下达了在12月24日发动攻势的作战命令,而隆美尔在12月12日就率领残部逃到了布埃拉特阵地,以后又撤退到突尼斯边境,企图在突尼斯重新组织防线。
15、1943年1月23日,英军占领了的黎波里,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16、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沉重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大大鼓舞了英国和非洲人民打败法西斯的信心。这次战役中,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伤亡和被俘达5900人。阿拉曼战役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一起,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17、英、美盟军共同开辟北非战场是经过了两国首脑长时间的酝酿而最后确定下来的。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在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三地登陆。登陆时间定在1942年11月8日,登陆总人数近11万人,其中美国6个师,英国1个师,调用军舰和运输舰650艘。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在战争爆发前都是法国殖民地,现在仍然继续由维希政府统治。为使登陆顺利成功,英、美盟军把登陆计划通知了法属北非当局,并与其进行了停战谈判。谈判过程中,北非当局代表达尔朗在未取得维希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接受了盟军关于在法属北非各地立即停火的最后通牒。几个小时后,维希政府慑于希特勒的压力,宣布拒绝停火,并命令诺盖接替了达尔朗的职务。
18、1942年10月22日和25日,英、美盟军舰队先后从英国开出,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北非进军。这一行动被德国情报人员获悉后立即通报了希特勒当局,但并没有引起注意。希特勒认为盟军可能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登陆,从后方打击隆美尔。希特勒要求地中海空军能给隆美尔以支援,而空军却认为没有力量支援北非的战斗。
19、盟军在阿尔及尔登陆的是英美两国陆军,由美国查尔斯.赖法少将指挥。登陆前,盟军曾秘密地同阿尔及尔边防区司令马斯特进行过接触,因此登陆部队得到了马斯特驻防军的配合,首先夺取并控制了制高点,关闭了电讯设施,占领了警察局和广播电台,随后,登陆部队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便开进了阿尔及尔城,迅速接管了这座城市。
20、在奥兰登陆的是美国陆军,由劳埃法.弗雷登法少将指挥。登陆部队出其不意地顺利登上海滩,当攻击奥兰港时,遇到了法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运送登陆部队的英国快艇遭受了重创,美国的士兵一半战死,其余的或负伤或被俘。第三天,美军从东西两面夹击,两支装甲部队从南面长驱直入,直逼城内法军司令部。法国驻军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被迫于11月
21、进攻卡萨布兰卡的部队是直接由美国出发的由乔治,巴顿少将指挥的美国陆军。曾经在盟军登陆之前与英美盟军有过秘密接触的卡萨布兰卡防区司令贝图阿尔将军在11月7日深夜获悉英美军队将在8日凌晨2时登陆的消息后,立即逮捕了法国休战委员会成员,占领了拉巴特的陆军司令部,同意巴顿将军的部队登陆。但是,新任北非法军总司令诺盖却以叛国罪将贝图阿尔逮捕,命令法军阻击美军登陆。
22、因此,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的美军同法军沿岸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当得悉阿尔及尔的局势发生变化以后,诺盖才于11日下令法军停止战斗。美军的登陆,损失了飞机21架、登陆艇
23、150艘,付出了比原来预计要高的代价。
24、11月10日下午8时,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后,希特勒下令德意军队进驻法国南部地区,意大利占领科西嘉。11月26日黎明,希特勒违背不占领土伦海军基地的保证,派军队进攻土伦港,企图夺取法国舰队,遭到法军顽强抵抗。为了表示对希特勒的抗议,不使军舰落入德意法西斯之手,土伦法军将60多艘军舰全部凿沉。德军占领法国南部后,在法西斯的压力下维希政府被迫同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
25、由于达尔朗等人的协助,英美盟军登陆作战的困难大为减少。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也没有插手北非的战事。盟军在北非全部登陆后,沿着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向突尼斯推进。
26、阿拉曼战役英军的胜利和盟军成功的在北非登陆,沉重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大大削弱了德意军事上的实力。但德意法西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企图利用占据的突尼斯一隅,负隅顽抗。为了保住突尼斯这个稳固的桥头堡,希特勒先后从西欧和意大利调遣了5个师的兵力,从海空两路迅速增援突尼斯,并任命阿尼姆为德意两国部队最高司令官。
27、此时驻守突尼斯的法国守军,对盟军和德军谁敌谁友的态度并不明朗,一方面对德国存在复仇思想;另一方面却又怕违背维希政府的意志。法军司令巴雷虽然拒绝了德国要求法军撤至突尼斯边境附近一线的最后通牒,但是又自动放弃机场、据点,然后撤出了突尼斯,并没有对德军进行坚决反击。
28、为了消灭突尼斯境内的德军,在北非登陆的盟军同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相配合,从西东两面进行夹攻;在阿尔及尔登陆的盟军由英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安法森将军指挥,从海陆两路同时出发,在突尼斯北部进行拦截,美国伞兵营从东南方向突击了80英里,占领了离加贝斯湾和通向的黎波里的咽喉要道加大萨机场。如此包围态势,使德意军队成为瓮中之鳖。
29、盟军抢占突尼斯的第一次战役是从1942年11月底开始的。当时,德军的兵力十分的薄弱,在突尼斯城实际只有1000人,在比塞大约有4000人,投入作战的兵力极少。但德军采取疑兵战术,貌似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盟军被蒙在鼓里,不知敌军兵力多少,不敢轻举妄动,行动谨慎小心,直到11月25日进攻突尼斯时,德军的兵力已调集增加了2倍。盟军从左、中、右三路发起攻势,但由于援兵未到而受挫,只好向西撤退。
30、1943年初,法国守军加入了盟军行列,加紧对德军作战的准备。而这时从阿拉曼战场上败退至突尼斯的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为阻止盟军反攻,抢先向美军发起进攻,美军大败,损失惨重,伤亡1000多人,损失200辆坦克,隆美尔部队乘机向前推进150英里。在这种困难的境遇下,新编第18集团军司令亚历山大亲自到前线担任盟军指挥,稳住了阵脚,迫使隆美尔停止向西推进。2月26日,由隆美尔指挥的在突尼斯的轴心国军队在沿突尼斯北部海岸和蓬杜法赫之间70英里战线上向英军发起攻击遭到顽强抵抗,德军兵力消耗很大。从此,突尼斯战场上盟军的力量占了绝对优势,兵力是轴心国军队的2倍,坦克则是轴心国军队的6倍。隆美尔见势不妙,称病离开了非洲战场,把指挥权交给了其属下阿尼姆。
31、3月底,盟军在突尼斯整个南部开始了总反攻。4月6日,轴心国军队开始向突尼斯城撤退。4月中旬,得不到弹药、燃料和食品补给的德、意军队被盟军围困在突尼斯北部,被迫与盟军展开决战。5月初,法军攻克法赫斯桥,突破了轴心国军队在突尼斯的最后一道防线。随后,英军进入突尼斯城,美军进入比塞大城。1943年5月13日,25万德意军队被迫向盟军投降。盟军在北非取得了重大胜利。
32、北非战役全歼德、意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使地中海又成了英国的内海,也使盟军掌握了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三、战场2北非1943的游戏简介
《战场2北非1943》(Theatre of War 2: Africa 1943)是即时策略模拟游戏《战场》(TheatreofWar)的续作。本作的舞台继续设定在二战,战场转移到了硝烟弥漫的北非战场,历史上正是盟军开始占据优势,并对德意联军展开反攻的时期。游戏中玩家可以控制坦克、装甲车、步兵单位,还可以在战斗中呼叫空中支援。游戏包含3场战役15关任务以及超过40个不同的作战单位,联机模式同时支持用户自创建任务功能。《战场2北非1943》的舞台继续设定在二战,游戏较之前作在质量和操控感上有了很大提高,比如挨家挨户的战斗;打斗场面会有动画;敌军的AI大幅提升,更有超过50种不同的车辆和多于30种以上的特色建筑。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北非战场1943和北非战场1943攻略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