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阿克萨烈士旅(阿克萨清真寺的历史沿革)

七月网2850

萨达姆三大预言

1、背叛伊拉克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阿克萨烈士旅(阿克萨清真寺的历史沿革)

萨达姆兵败于美国,不仅仅是因为实力差距悬殊的关系,更是因为美国收买了伊拉克国内非常多的官员。他们秘密将伊拉克军队部署,作战计划,无线通道密码等等军事机密全部透露给了美国。美国本身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再加上内奸里应外合,萨达姆兵败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而这些内奸的日子在萨达姆倒台以后可不太好过,在美国扶持的傀儡政府站稳脚跟后,这些内奸纷纷被美国投进了大牢。想当年为了2500万美元悬赏出卖萨达姆的贴身保镖,不但没有得到天价的悬赏,反而被美国送进了监狱,开始了下半辈子的铁窗生涯。

2、没有我的伊拉克,一文不值。

萨达姆在被行刑前曾高呼伊拉克万岁,但他也说过,没了他的伊拉克什么也不是。再来看看如今的伊拉克现状,当初兴高采烈推倒萨达姆塑像的那群人,如今整天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萨达姆执政期间虽然实行高压政策,但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稳定安全。而今天霸权美国不问三七二十一,强行推销“民主”,让伊拉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暴乱,斗争,恐怖主义,伊拉克人民要担心路边的那些汽车可能随时会爆炸。这种情况下,伊拉克终于有人开始怀念萨达姆了,然而这一切都是于事无补而已。

3、永远不要去招惹中国。萨达姆在位期间虽然从未访问过中国,与中国也没什么交集,但他对于中国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说过,中国一定会强大,他更警告过美国,不要去轻易的招惹中国,因为他们的国民有着大国意识,有着无与伦比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与这样的国家作对,是永远都讨不到好的!而萨达姆与美国进行的海湾战争,打醒了中国人落后的军事眼界。中国从那时开始,全力调整了国家的军事建设路线,大力发展现代化技术,这才有了今天咱们敢和美国掰手腕的强大军队。

中东雄狮萨达姆,有人赞美有人诋毁,但无论如何,他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风云往事!

扩展资料:

萨达姆处以绞刑各国反应

1、美国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就以推翻萨达姆为目的。作为战争发起者,美国总统布什自然积极评价。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发表声明指,萨达姆被处决是伊拉克发展民主的里程碑。

2、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萨达姆之死表示,伊拉克的事务应由伊拉克人民决定。中方希望伊拉克早日实现稳定、发展。

3、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发表声明说,英国欢迎伊拉克政府根据萨达姆犯下的罪行对他进行法律制裁,但不支持对萨达姆执行死刑。英国政府尊重伊拉克政府的决定。声明同时认为,萨达姆被处决后,伊拉克仍将面临“巨大挑战”。

4、法国外交部的新闻公报说,处决萨达姆是伊拉克政府和人民作出的“主权决定”,法国希望伊拉克人民“面向未来”,致力于“民族和解与团结”。

5、巴勒斯坦各派对处死萨达姆表示谴责。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言人巴尔胡姆说,处死萨达姆是“政治谋杀,违反所有旨在保护战俘的国际法”。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下属的武装派别阿克萨烈士旅也发表声明,称处死萨达姆是相当于政治谋杀的犯罪行为。

阿克萨清真寺的历史沿革

相传,“远寺”当初由阿拉伯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始建,后由先知苏莱曼续建完成。伊斯兰初期,“远寺”一度被定为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其坟墓坐落在远寺东墙外。

远寺的大规模修建是在公元705年,由伍麦叶王朝哈里发阿卜杜勒·麦利克·本·麦尔旺主持,后由其子瓦利德于709年建成。该寺建在原圣殿教堂残存的基墙上,教堂的完好部分也被修建在寺中,其中原来完好的部分,也被合理加以利用。

公元780年远寺毁于地震,后几经翻修,现保存的大部分建筑为公元10世纪阿拔斯王朝第19任哈里发嘎希勒时代所遗留。

932年,阿巴斯王朝第19任哈里发嘎希勒斥巨资重建了远寺,使用方块条状石料砌筑墙壁,庄重伟岸而坚固,高大厚实,千年不朽。在古代神圣的建筑物均是石头所砌。远寺实际上就是那么一座平顶寺殿,与一般教堂无大区别。

公元11世纪初,远寺在原建筑基础上增建了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大圆顶,镏金装饰,高高矗立于蓝天碧空,在耶城的骄阳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辉煌。改建后,礼拜大殿长90米,高88米,约30层楼高,宽35米,殿内耸有53根大理石圆柱,49根大理石方柱,擎撑着屋顶。先前只有东西两面有门,因是面南礼拜,所以又开了一道北门。

这时的“远寺”整体高大宏伟,气势壮观。大殿可容5000人礼拜。会礼时,沙里夫大院可供万人礼拜。西方历史学家称该寺是“地球上最豪华最优美的建筑物和历史遗产”。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将该远寺一部分改为教堂,另一部分当作神庙及骑士团的营房和武器库,大殿旁边还建了一长溜马厩,把圣寺糟蹋得不成体统。

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萨拉丁从十字军占领下收复了耶路撒冷。之后,萨拉丁下令清除十字军污垢,全面重修远寺,用彩色马赛克镶动物图案装饰了圆顶内穹,重建了“米哈拉布”(凹壁),用名贵木材精制了一座“敏拜尔”(宣讲台)安放在大殿一侧。寺内还另辟一处长方形礼拜殿,内有大小厅堂各一间,大厅称阿齐兹厅,小厅称宰凯里亚厅,装饰极为华丽,内有凹壁,称宰凯里亚凹壁,据悉是当年宰凯里亚先知礼拜、坐静、参悟、赞主之处。圣寺的北门有一座高大的门廊,系阿尤布王朝素丹伊萨于1217年所建。1948年以色列当局占领耶路撒冷后,不断拆毁阿克萨周围大部分建筑。1969年8月21日又放火烧毁了清真寺的主要建筑物,寺内诸多名贵文物和宣教台一道化为灰烬,遭到了全世界人民强烈谴责。

根据联合国的决议,阿克萨清真寺永远属于穆斯林。但自从被以色列人占领以来,犹太极端份子制造无数事端,坚持说阿克萨清真寺地下是犹太人祖先所罗门建造的犹太神庙,称阿克萨为“圣殿山”,是将来迎接犹太人复国救世主“弥赛亚”从天而降的地点。极端份子还制造谣言,借口在清真寺高台之下挖掘深坑和信道,称其为考古。重型机械在清真寺地基下作业﹐震动地面上所有伊斯兰古迹,企图破坏历史文物,拆毁伊斯兰圣地。

阿克萨清真寺在以色列国防军包围之中对进入圣地礼拜和祈祷的穆斯林严加限制。外地穆斯林一律禁止入境。而本地穆斯林限制在四十岁以上,而且清真寺周围设立数以百计的关卡和路障,对穆斯林重重验证和全身搜查。在获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并从伊朗、叙利亚等国获得支持后,2000年9月,时任以色列反对党利库德集团主席的沙龙为了表示他夺取圣殿山的决心,在竞选中率领大批军人和卫队闯入阿克萨清真寺,遭到全世界穆斯林抗议,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民起义。以色列文物部门同时宣布,在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巴方称“尊贵禁地”)脚下的考古公园内开展所谓抢救性考古挖掘工作。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政治顾问纳米尔·哈马德说,以色列就是在“蓄意破坏”。他说,以色列40年来一直想改变阿克萨清真寺的结构,这是最终使整个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步骤。

正在沙特麦加进行联合政府谈判的阿巴斯要求以色列立即中止这一行动,称以色列想破坏神圣的伊斯兰古迹必将危及和平进程。同样出席麦加谈判的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迈沙阿勒警告以色列不要“玩火”,他警告说,2000年就是因为沙龙亵渎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第二次巴人起义,我们完全可以再次起义。巴政府总理哈尼亚敦促穆斯林行动起来,保护阿克萨清真寺。

法塔赫组织下属的“阿克萨烈士旅”的声明说,如果以色列不停止“挑衅”行动,他们将予以坚决的“还击”。当天,该组织还向以境内发射了数枚火箭表示威胁”。巴人用投掷石块的方式表示抗议。一些城市还进行罢工,宣泄愤怒。以色列阿拉伯议员塔拉布说,以色列政府此举将会“点燃第三次起义”。他认为,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转移人们对它在黎巴嫩战争中军事失败的注意力”。

据悉,萨拉赫已呼吁以色列境内的全体穆斯林行动起来,阻止以当局破坏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风波无疑给前途多舛的巴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2007年,以色列占领当局对阿克萨清真寺的地下通道进行考古挖掘。巴勒斯坦人表示抗议。

阿克萨清真寺的圣寺风波

坐落于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建筑群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由于巴以双方都称这里是各自的圣地,很多古迹犬牙交错,难分彼此,说不清,理还乱,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事端。

2000年9月,时任以色列反对党利库德集团主席的沙龙强行“参观”阿克萨清真寺建筑群,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引发持续数年的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导火索。

2007年2月6日,以色列文物部门宣布,在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巴方称尊贵禁地)脚下的考古公园内开展抢救性考古挖掘工作,以修建一条通往圣殿山的通道,替代在2004年受损于地震和暴雪的原有通道。但以色列的举动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政治顾问纳米尔·哈马德认为以色列是在“蓄意破坏”。

事发后,阿盟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埃及外交部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这一行动。约旦国王、摩洛哥国王都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阿巴斯要求以色列立即中止这一行动,称以色列是想破坏神圣的伊斯兰古迹,必将危及和平进程。巴政府总理哈尼亚敦促穆斯林行动起来,保护阿克萨清真寺。

法塔赫组织下属的“阿克萨烈士旅”要求以色列停止挑衅行动,当天该组织还向以境内发射了数枚火箭表示警告。在加沙、伯利恒、拉姆安拉、希伯伦等地,都爆发了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军警的冲突。

以色列的阿拉伯议员塔拉布认为以色列政府此举将会“点燃第三次起义”,其目的是为了“转移人们对它在黎巴嫩战争中军事失败的注意力”。阿拉伯电视台认为,以色列利用了两个机会,一是“巴人正忙于内部事务”,二是“国际社会反应的迟缓”,报道认为以色列是“在文物科研的幌子下,进行政治犯罪”。

为防不测,以色列出动了2000名警察,部署在阿克萨清真寺及其周围,同时只许45岁以上的穆斯林进入清真寺内,并禁止游客参观。7日,包括“伊斯兰运动”地区领导人萨拉赫在内的7名巴勒斯坦人因强行靠近挖掘现场而被以警方拘捕。

阿克萨清真寺风波无疑给前途多舛的巴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