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老人与海(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目的是什么)

七月网4150

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前中期最具传奇色彩的美国作家。

海明威 老人与海(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目的是什么)

职业作家的生活大多数都很单调,每天按时写作,偶尔接受访谈,参与文化社交活动,除了旅行以外,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没错,这就是作家福克纳的生活,他是海明威最大的竞争对手,可以说这种生活丝毫提不起人们的向往。但海明威就不一样了,在他的生活中围绕写作展开的是钓鱼,打猎,拳击,斗牛和打仗。

如果套用米兰昆德拉的说法,生活在别处,海明威的经历就是人们向往的别处的生活,这使他在严肃作家的身份以外,多了一层偶像气质。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严肃作家,文化偶像也不是稀有物种,但能集这两者于一身的人却不多。这次为你解读的《老人与海》,被认为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是他人生态度和文学理念最典型的体现。

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海明威的性格特质和人生经历。作为作家海明威在文坛的地位靠作品说话,不过,作为文化偶像,与海明威的人设及所谓的硬汉形象和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多多少少是他自己精心营造的结果。

许多同海明威有过接触的人都认为他喜欢夸大自己的成绩,渲染吹嘘自己的经历,以取得戏剧化的效果。比如,海明威常半开玩笑的说自己解放了巴黎,实际上诺曼底登陆的时候,他只是在船上远远地观望。进军巴黎的路上,他朝一个据当地人说藏有德国士兵的地窖扔了三颗手榴弹,然后就随部队继续前进,后续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但是在写给别人的信里,海明威宣称自己杀伤了许多纳粹士兵,还活灵活现地描述自己如何中弹,如何还击,如何受伤的过程。后来,就连他本人认可的传记作家都忍不住哂shen笑,海明威有时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这样的事情不是孤立,1934年凭借《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已经在文坛赢得很高的声望。

一次一个文学青年问他,什么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他的回答是,不幸的童年。确实,许多作家的童年堪称不幸,这磨练了他们的感受力,然而,海明威的童年跟不幸二字完全沾不上边儿。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芝加哥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年轻有为的医生,母亲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从经济基础到情感投入,海鸣威的父母都堪称典范。童年和少年时代,海明威的课余活动由打猎,钓鱼,拳击,阅读和练习大提琴组成。除了练琴以外,这些都是他热爱的事情。非要在他的童年里找点阴影,那只能说是近视了,海明威从小近视,但不愿戴眼镜,成名以后他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拒绝戴眼镜,想必是觉得戴了眼镜不够硬汉。

海明威真正的文学训练来自于当记者的经历,1917年中学毕业以后,海明威面临三个人生选择,上大学、工作、参军。他父亲希望他上大学,他自己想去欧洲打仗,可他是近视过不了体检。最后他去当了实习记者,通过叔叔的关系,他在堪萨斯新报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这份报纸要求记者写稿时文风要简洁有力,不要使用陈旧的形容词和过时的俚语。这个特点在海明威日后的创作中被保留了下来。

报社的五个要求:

1、用短句

2、第一段要言简意赅gai

3、用生动的英语

4、要积极,不要消极

5、避免用形容词

实习记者当了不到一年,海明威又成了红十字会战地服务团的司机,征得父母同意后奔赴欧洲战场。到了欧洲不久,海明威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为营救战友而受伤,炸弹的弹片在他腿上留下了两百多处伤口,他的第一次从军经历就此结束。

海明威在欧洲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传回了美国,芝加哥当地报纸对他进行了报道,海明威的虚荣心因此得到满足,不过,这段经历也让他精神受挫,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饱受失眠困扰,没法关了灯睡觉。

回到美国后,海鸣威继续记者生涯,他遇到了舍伍德·安德森,安德森当时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从安德森那里,海明威知道了康拉德这样的前辈,开始关注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他还把眼光投向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也进入了青年海明威的视野。这让海明威在新闻体的写作方式以外发现了新的文学天地,少走了许多创作上的弯度。

成名以后,海明威认为自己已经青出于蓝,他曾和福克纳煮酒论英雄,认为他俩胜过绝大多数十九世纪经典作家,可以跟福楼拜一较高下。自信也好,自负也罢,海明威自愧不如的作家只有两个,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安德森的引导为海明威打开了通往文学新世界的大门,可真正让他登堂入室的,仍是他自己艰苦卓绝的写作训练。短暂休养后,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再度前往欧洲,他在巴黎结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包括声名卓著,喜欢提携后辈的爱思拉庞德,言辞犀利的沙龙女主人斯坦因夫人,正是他的一句戏言,成就了“迷惘的一代“这个著名的称号。

不过海明威的这段巴黎岁月过得很苦,收入很少,没有名气也没有作品,好不容易撰了几个故事手稿还被人偷了。那时候,他经常在咖啡店写作,用铅笔写在便携笔记本上,一写就是一天。

无论后来的评论界和同行如何评论海明威的作品,我们都必须承认,在海明威早年的写作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发自内心的追求和真正严肃的创作态度。海明威对跟他同时代的作家菲茨杰拉德颇有微词。他认为菲斯杰拉德为了钱迎合读者,对待文学的态度不够严肃。他把这一切归咎于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直到晚年,海明威仍认为是爱慕虚荣追求排场的佐尔达毁了菲茨杰拉德。

我们说回海明威,他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以后,他开始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这部小说在当时颇有先锋性,让许多老辈的读者感到不适。海明威的弟弟曾说,他的父母读这本小说的体验,好比是修女参观妓院。可是他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海明威准确的捕捉到了参加过一战的年轻一代的精神图景。1929年,取材于海明威本人经历的《永别了,武器》问世,他进一步巩固了作家的文学声望。这段时期还有一件对海明威影响重大的事儿,就是父亲的自杀。

1928年底,海明威的父亲因为健康状况恶化,加上投资失败,在家中开枪自杀。海明威弟弟后来回忆,对于父亲的自杀,海明威的反应十分复杂。一方面父亲培养了他钓鱼,打猎的爱好,是他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他为父亲的死伤心不已。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父亲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胆小鬼。在宗教氛围仍很浓厚的芝加哥,父亲的自杀还给家庭的名声造成了污点。或许是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海明威名气越来越大,头顶的光环越来越亮,也越来越注意营造硬汉形象和男子汉气魄。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一种心理补偿,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弥补父亲自杀给家庭造成的耻辱。

整个三十年代,海明威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都是能在文学史上排得上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海明威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简练如电报式的行文,背景的省略和大量的留白,冷静疏离的结尾。后来,他用冰山理论来概括自己的写作风格。小说的表层意思好比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它只占全部体积的八分之一,故事的深意如同冰山的主体藏在海面之下,这些占了大头的内容要读者自己去发掘。与广受好评的短篇小说相比,这一时期他的非虚构作品和长篇小说都很难称得上成功。《午后之死》和《非洲的青山》,这两部非虚构作品分别以斗牛和打猎为题,遭到评论界一致的恶评,贫乏,空洞,顾影自怜,这些词被反复用来形容他的行踪,享受中的上校,既没有迷惘的情绪,又不是坚毅不屈的硬汉,只是一个怨天尤人,身心俱疲的退伍老兵。

海明威追求的简练文体,在这时呈现出它最显著的缺点,无聊和乏味。这一时期海明威的身体状况也持续下滑,血压超高,体重飙升,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海明威难以再现往日的辉煌,他的文学和生命都将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写出了《老人与海》。1952年,这部小说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短短48小时之内就卖出了530万册,这说明海明威的号召力还在。

第二年《老人与海》获得了普利策奖,在下一年海明威口中的瑞典的那个机构授予了他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不仅帮他挽回了受损的声誉,还让他走向了新的高峰。

小说只写了八周,可前后却酝酿了十七年。早在1935年,一个古巴老渔民就给海明威讲过,他如何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又如何被鲨鱼吃掉的故事。第二年海明威写了一篇通讯,取名《在湛蓝的大海上》发表在当时一个叫《老爷》的杂志上。

这个故事给海明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思量着终有一天要把它写成小说,而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老人与海》。

小说的主人公叫圣地亚哥,是古巴首都哈瓦那附近一个渔港的老渔民,他已经整整84天没有捕到鱼了,还差三天就要打破纪录,他最长的一次,连续87天没有捕到鱼。

他本来有个小帮手叫马诺林,老人教会了他捕鱼,他也很崇拜老人,认为老人是最好的渔夫。由于太久没有捕到鱼,马诺林的父亲让他上了另一条船。今天晚上,马诺林又来给空手而归的老人帮忙,给他带来了晚餐和啤酒,还给他准备了第二天捕鱼用的鱼饵。当全世界都以为老人雄风不再的时候,只有马诺林还相信他。这种情形与海明威当时的心境很相近,只是不知道,当全世界的评论者都觉得他写不出好小说时,又是谁在相信他呢。

第二天,老人带着一瓶水和马诺林为他准备的鱼饵独自出海了。海上风平浪静,不等天亮,老人就陆续放下了鱼饵,让他们准确的停留在四十海里,75海里,一百海里和125海里的水下,增加鱼儿上钩的几率。

给你补充一下,一海里大约是一点八五米。

海明威在这里不厌其烦的描写老人放下鱼饵的距离,其实是在暗示读者,老人的捕鱼技术是第一流的,这么长时间捕不到鱼,只是倒了大霉罢了。

淡淡的太阳从海面升起,老人不紧不慢的往前滑,他要去比平时更远的海域。他看到一只黑色军舰鸟,老人知道它在追逐鱼群,就朝着它盘旋的地方划去。在那里他放下鱼饵,熟练地钓到了一条十磅重的长鳍金枪鱼,而这只是一场大戏的序幕而已。

眼下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海岸线不见了,只能隐约看到岸上的山峰。云块像积雪覆盖在山峰上。老人凝视着吊索,有时自言自语,有时想起棒球赛和马诺林。就在这时,他手中的钓竿猛的往水中一沉。老人伸手去拉吊索,把它轻轻夹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试探性的一拉,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立刻明白,在水下一百海里的地方,有一条大马林鱼上钩了。

老人耐心等待,等到准备好备用的钓索,并且确定鱼已经完全上钩后,他暴喝一声,用尽全力,猛拉钓索,想把鱼拉出海面。什么用也没有,鱼自顾自的游开了,它拖着渔船慢慢的往前走,从中午到傍晚,从傍晚到凌晨,从凌晨又到傍晚,整整一天半的时间,老人和鱼一直僵持着。

鱼挣脱不了老人的钓钩,老人也不能把鱼拉出海面。在这过程中,老人又饥又渴,他出海时只带了一瓶水,现在只能靠现捕的金枪鱼和祺秋充饥,他的眼角受伤,左手抽筋,后背和手背也被钓索勒破了。

他始终没有气馁,没有低头,他想起马诺林曾对他说,自己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想到年轻时跟大个子的黑人比赛扳手腕,比了一天一夜,才赢了对方,后来人人都叫他冠军。

一度老人也曾昏昏入睡,梦到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非洲的海滩上,看到威风凛凛的狮子。

到了晚上,精疲力竭的大马林鱼终于浮出了海面,另一边同样精疲力竭的老人,鼓起最后的勇气,把鱼拉到了船边。然后他放下钓索,用脚踩住,高高的举起鱼叉,用尽全身的力气,狠狠的把它插进了鱼的胸鳍后方。用全身的重量把渔叉压下去。临死前,大鱼用尽最后的力气奋力跃出海面,落下时溅起巨大的水花。

老人赢了。可鱼实在太大了,传里根本放不下,老人还是第一次独自捕到这么大的鱼,他只能把他绑在船边开始返程。

此时的他早已远离平常捕鱼的海域,可是多年的出海经验,让他很快就确定了返程的航线。不久情况开始变得对他不利。大马林鱼的血腥味招来了鲨鱼。一个多小时以后,第一条鲨鱼循着血迹向他们袭来。

这是一条灰鲭鲨,有着蓝色的背部和银色的肚子鱼皮光滑而漂亮,体格健壮。老人用鱼叉杀死了他,而它弄断了老人的鱼叉,还在大马林鱼身上留下了一个新的伤口。

老人为大马林鱼受到袭击而心痛,也为接下来的航程担忧。

这时,他念出了海明威笔下最为人熟知的独白,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果不其然,一群又一群的鲨鱼轮番来袭。老人见到第一条鲨鱼的时候,还抱着赞赏的态度,对这些后来者他只有鄙视和唾弃,因为他们是吃腐肉的鲨鱼。关于老人和鲨鱼的搏斗,向来都有许多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海明威以老人圣地亚哥自比,用捕鱼隐喻文学创作,把鲨鱼比作评论者,以此回应评论家对《过河入林》的恶评。

结合海明威当时的处境来看,这样的说法也不能算是空穴来风。其实只要文学仍然存在,作者和评论者之间相互的鄙视链和利益网就不会消失。

老人和鲨鱼的搏斗堪称惨烈,他先是用刀,刀断了,就用短棍,短棍断了,再用船桨。他既在捍卫大马林鱼,也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就像他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海明威具有硬汉精神,喜欢宣扬人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有时甚至为了硬汉而硬汉,因此被人嘲笑。但这篇小说的情感却颇为真诚,立意也更高。海明威以极其简单的笔触给老人的行为赋予了能够抽离于具体环境的悲剧色彩。人面对注定失败的命运,仍能奋起反抗,这是自古希腊时代起,就为人称颂的英雄品格。

出海后的第三天凌晨,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沉沉睡去。清晨,马诺琳来到他的小屋,发现了熟睡中的老人,孩子给他带来了咖啡,老人醒来后给孩子讲述捕鱼的故事。很显然,孩子不仅是老人的知音,也是老人事业的继承者,或者说是人类英雄品格的继承者。

今天下午,当地来了一群游客,他们把大马林鱼的鱼骨误认为是鲨鱼,而在路的另一边老人再次睡着了,他梦到了海滩上的狮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典型的海明威式结尾,因为它带有鲜明的象征色彩,并且具有情感温度。狮子是这部小说中不断被提到的一个意象,老人出海前捕鱼过程中,捕鱼结束后三次梦到狮子,它象征了希望,勇气和力量,因此即便老人已经人到暮年,除了马诺林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他捕的鱼还被误认为是鲨鱼,可是只要他仍然能梦到狮子,他的力量和勇气就不会消退。

这于海明威通常采用的冷静疏离的结尾截然不同。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不过人们关于小说象征意义的争论却很多,尽管海明威本人宣称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鱼就是鱼,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有时候,越简单的东西意蕴越丰富。

人们除了在小说中读到命运悲剧和创作隐喻以外,还尝试去发掘文本背后的宗教意味。

首先有人注意的是87这个数字,这是老人连续捕不到鱼的天数记录,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到。在基督教传说中,耶稣曾在旷野经受魔鬼试炼,为期四十天,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大斋期,同样是四十天,再加上复活节前圣周的七天,刚好87天。

老人两次连续87天捕不到鱼的经历,暗示着人类处在不断重复循环的受难过程中,只有经历巨大的磨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就像老人出海的那三天,尽管身心饱受考验和折磨,但他是最终的胜利者。另外,三天也是耶稣从受难到复活所用的时间。

获奖的演说稿中,海明威曾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生涯,优秀的作家应该永远尝试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情,每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起点。很可惜,在《老人与海》之后,海明威没有兑现自己的说法。

获奖以后,用他小儿子的说法,他成了国际名流,俗物,直到去世再没有写出任何一部虚构作品。《老人与海》是他的高峰,也是他的绝唱。1961年七月二号清晨,海鸣威在自己的书房里,把一支双管猎枪塞进嘴里,用大脚趾扣动了扳机,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他曾对父亲自杀抱着复杂的情感态度,没想到最后却用了和父亲一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假如他扣动扳机前曾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道他会对此作何感想。

海明威的人生和《老人与海》的内容大致就是如此,我们不妨稍作总结。

海明威的文学人生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迷惘的一代,硬汉,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冰山理论,以往是海明威最早年文学精神的标签,他是否真的认同过这个标签,现在不好说,但他很快就超越了迷惘,把硬汉精神和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作为自己公众形象和文学表现的主题。与此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由关注个体转为关注社会问题,《老人与海》被认为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是他人生态度和文学理念最典型的体现。

“人不能被打败,只能被毁灭”,这一振聋发聩的独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显示出人类面对苦难与挫折时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力量。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最主要的创作观念,在他状态好的时候,他用白描的手法赋予场景强烈的情感张力和戏剧冲突,只想说简练但不失韵味,可在他状态不好的时候,他的问题就会暴露出贫乏,无聊和空洞的缺点。

海明威的文学人生充满传奇,真真假假,难有定论。他说优秀的作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可自己却始终固守于一种风格。他极力表现自己的硬汉精神和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福克纳曾有一个说法,姑且可以叫辉煌失败论,他认为写作有一种完美的状态,任何作家都不可能达到,但是谁努力得越多,尝试的越彻底,谁的失败就越辉煌。在他看来海明威是失败的,而且失败得不够辉煌。

这当然只是福克纳的一家之言,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成功之处不计其数,哪怕他的某些具有争议的失败也是风格化的,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他不仅把一种文学风格推向了极致,还用自己的人生和文学展现了人类精神与意志所具有的强度。

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里的知识要点。

一、海明威早期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后来转而以硬汉形象示人,他喜欢在作品中描写打猎,斗牛,钓鱼等主题。

二、三十年代中后期以后,海明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整个四十年代他更多投身社会公众事件,展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后一部小说,也被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

四、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最主要的创作原则,它常表现为电报式的行文,背景的省略,充满留白的对话和冷静克制不带情感色彩的结尾。这些特点尤其突出的体现在《老人与海》及其他短篇小说中。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应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4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初读起来十分简单明了,但是细究下去,会发现简单的故事具有难以穷尽的内涵,具有极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下面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结构

海明威是以简洁凝练而著称的作家,他的《老人与海》在结构艺术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剪裁、布局和节奏的处理上。

1、纵式结构

海明威生活阅历很广,他晚年长期居住在古巴海滨,非常热爱海,热爱捕鱼,热爱那里的渔民,因而非常熟悉职业渔夫的生活。他为了让充分表达这份感情,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他曾这样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一千多页的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儿育女的过程全部都写进去。”①但他没有这样写,他采取了纵式结构的方式,即在众多渔夫中老人作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选择了非常可爱的孩子曼诺林做老人的伙伴,选择了辽阔深远的大海作为老人捕鱼的典型环境,选择了一生中难得遇见的大马林鱼作为老人的对手,把这一系列情节的发展按自然的时空顺序安排在两天时间内进行,这样剪裁实际上有许多东西并没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完成,达到“一石多鸟”的艺术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他作品的主题:“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他笔下“硬汉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另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他创作的冰山原则,让读者领会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绘所暗示的潜台词原来海明威所歌颂的桑提亚哥的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人为之人,其意义就在于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勇于拚杀,蔑视痛苦和死亡。“人们处处都在为幸福,为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而斗争。他们不一定能够胜利,他们必须经历不幸和挫折,但是正象这个老人一样:一个有能力取得日常功绩和知道如何夺取胜利的人,在遭到最严重的挫折之后是不会失望的,他不悲观失望,而是继续斗争。”②

2、轮辐式的布局

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从海上归来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在一起学习钓鱼的孩子曼诺林;一对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远不能理解他的打渔人;一个关心他的酒店老板。老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人物群体中,相比之下,他与众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乐观,心胸开阔,是个经验丰富、充满信心、勤劳勇敢、富于冒险、热爱生活的纯朴的古巴渔民。整个布局就是这样,围绕老人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生活图画――这里有陆地也有海洋、有蓝天也有白天、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独也有欢聚、有斗争也有和平、有穷有富、有爱有恨。从这样的布局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环境,而且充分把握了老人的性格特征。因为每次联系、交锋和冲突,都是性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和充分展示,这就为塑造老人这一真实的、感人的、鲜活的形象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轮辐式结构还能产生线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简洁明快的效果。

3、缓急相间的节奏感

海明威在论述节奏时曾这样说:“书启动时比较慢,可是逐渐加快节奏,快得让人受不了,我总是让情绪高涨到让读者难以忍受,然后稳定下来,免得还要给他们准备氧气棚”③

这篇小说给人的节奏感就是这样,故事开始给我们交代老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时,娓娓道来,速度比较缓慢,随着老人航海的进程,速度也逐渐加快着,当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正面交锋时,速度之快达到了极点。特别是鱼在不断的挣扎,起伏波动,鲨鱼在猛烈的进攻,老人很疲惫的情况下,读者情绪高涨,紧紧的替老人捏一把汗。等到鱼略有平静,老人就趁机喘几口气放松一下,搏斗再一开始,又紧张起来,直到鱼彻底被赶走,老人空舟而归时,一切才又慢慢恢复了平静。这种起伏式的节奏,突出了主人公的艰难境遇,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艺术手法

海明威在评价他的《老人与海》时说:“……这不是一篇短篇小说,也不是一篇中篇小说。”④言下之意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巨著,这就是说它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为了充分的表达作品的内容,海明威在做《老人与海》的艺术处理时,除了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外,还特别讲求丰富,他用那繁丰的艺术手法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百花园,栽种着各种名花异葩,让我们尽情饱览这一切。

1、完美的照应。《老人与海》非常讲究照应的完美。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海边一座简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从这里扛着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两天后的黎明,他独自驾着小船又回到了海边。扛着工具又进了小茅屋,孩子第一个来看他,整个故事就是这样,在时间、地点、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应关系,有头有尾,产生一种完满的美感。这种首尾完全相呼应的照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他引导人们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点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旧是老人和孩子,用具还是那些捕鱼的工具,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惊奇的变化,但这里已经蕴藏了不同的内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擞,充满信心;孩子为老人担心、祈祷、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归来后,老人已经疲惫不堪,面临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崩溃;孩子为老人的受伤而哭泣,为老人的归来而欢乐,为将来能继续跟老人学习本领而庆幸;老人用作战斗武器的捕鱼工具已残缺不全;小茅屋此时成了老人衷心向往的处所。可见前后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巨大变化。使用这样的照应头绪清晰,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体感很强。

2、引人的悬念。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一开始就设了两个悬念:老人一连84天一条鱼也没捉到,他准备第85天继续捕鱼,他很背运(孩子的父母这样看他),那么,他能否捕倒一条大鱼?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气可能不支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诀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古怪”的老头子会做好一切的,那么,他有什么样的信心和诀窍?他的“古怪”又表现在哪里呢?这是读者迫切想要知道的,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牵着你去寻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后读完作品就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条特大鱼,不过最后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诀窍就是对付鱼的一切有利办法;他的“古怪”表现在他那坚毅不可战胜的倔强性格上,悬念随着情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目的是什么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原因是和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有关。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借鉴其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