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心理学概论 怎样提高你的情商讲座
第一,不抱怨不批评。
高情商
的人一般不批评别人,不指责别人,不抱怨,不埋怨。其实,这些抱怨和指责都是
不良情绪
,它们会传染。高情商的人只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做
没有意义
的事情。
第二,热情和激情。
高情商的人对生活工作或是感情保持热情,有激情。知道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让好的情绪伴随每天的生活工作。不让那些不良的情绪影响到生活或工作。
第三,包容和宽容。
高情商的人宽容,心胸宽广,
心有多大
,眼界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高情商的人不斤斤计较,有一颗包容和
宽容的心
。
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简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帮助学生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本教程围绕中小学生在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突出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选取和组织材料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往人们在谈到健康时,往往只注意到生理及躯体方面,但对心理方面却知道不多。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却没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所说的心理健康,概括地说是指一个人个性健全,智能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解控制能力,以及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活动与外界环境能保持一致,行为正常,情绪稳定,能较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本教程针对中小学生心理成长障碍、网瘾、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性早熟、逆反心理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解答,将理论与案例融汇贯通,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到成长所需要的经验,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感受,从而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本教程包括光盘和书籍,分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围绕中小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了解掌握和学习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以达到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二模块:本模块为心理辅导活动的概述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实录,其中包括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流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录,以及如何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及操作要点。
第三模块: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与问题,编排成情景剧。把生动有趣,使学生怦然心动,充满哲理的小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以喜闻乐见的影视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编辑过程中,力求做到给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提供一套有价值、可操作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整个教程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内容: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本教程既可以用于学校心理健康专职和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也可以作为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了解心理健康常识的阅读教材。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1同学们: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荟萃》月刊7月号发表的文章说,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自2001年以来已把关注精神疾病问题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20年内,全球将有1/5的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项将源于心理因素。还有的统计结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杀倾向。
据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许多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医院曾经对部分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面临小学毕业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产生抑郁的比例最高。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的常务委员、天津市安定医院冯志颖教授指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可许多孩子都认为,父母、老师、亲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绳索、一座座大山。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冯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减压,同时接受一些“心理调养”方面的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他警告说,过大的学习压力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卫生局健康播报: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抑郁症,而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其中62.9%从未求诊或接受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导致抑郁障碍更加严重。
(一)我国儿童心理存两大缺陷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我国儿童心理与行为进行过不同方式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上万条数据。“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沈德立主持这项研究已达十年之久,出版相关专著300多万字。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大误区,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学校、家庭教育的八个误区
重成功轻失败:关注成功重于面对失败(忽视了失败对于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质轻精神: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忽视了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重结果轻过程: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忽视了成长和积累的过程)
重智商轻情商: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重答案轻问题: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重行为轻心理: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忽视内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轻个性: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表达)
重说教轻交流: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2幼儿健康的心理包括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是十分的重要的,培养好幼儿良好情绪才能保证幼儿的心里健康!
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涉及幼儿情绪培养的课程:
1、测量情绪概念的游戏:没人和我玩、有人弄坏了我心爱的东西。
2、情绪配色游戏,当我快乐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颜色表现我的情绪呢?
3、拍下幼儿的情绪,让幼儿理解。
4、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二)、满足幼儿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当幼儿的情绪体验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外在表现:分心、不安、给老师捣乱——对此切忌批评。
(三)、营造逾越积极温馨的教育环境要求我们:
设定合理规范
为由而创造与伙伴交往机会的条件
避免暴力武力色情等场景在幼儿面前出现
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要融洽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3培养儿童健康心理10不要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