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包粽子的教程(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七月网411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包粽子的教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包粽子的教程(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包粽子的步骤

包粽子的简单步骤如下:

1、取一块比较大的粽叶,清洗干净,再把叶子折叠起来。

2、将双层粽叶的底部折叠大约四分之一,然后用手按住。

3、将粽叶的上部张开,做成漏斗状,将糯米倒入其中,尽可能的将其填充成细细的形状。

4、将粽子的另外一头翻转,覆盖在粽子上,然后用双手把粽子的两边都压下来,剩下的粽子叶子的末端朝另外一边折叠。

5、最后用绳子把粽子捆牢。

包粽子的详细教程

包粽子的详细教程如下:

材料准备:箬竹叶、糯米。

1、在包粽子的时候,漏米与否粽叶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在包粽子的时候,粽叶要做成一个漏斗形状,这样包粽子的时候糯米才不会轻易漏出来。

2、在包粽子的时候,一定要把粽叶的底部收紧,这样糯米就不会从底部漏出来了。很多人觉得这样包的粽子太小,但是松散开来的话一定会出现漏米情况的。

3、很多人喜欢吃大个头的粽子,所以在包粽子的时候会多多往里面放糯米,而在煮粽子的过程中,如果粽子包的不结实,那么糯米喝足了水就会出现膨胀的情况,自然就会漏出来了,所以糯米一定不要放太多。

4、捆粽子不要使用塑料绳,一定要用专门的捆粽子绳,在捆粽子的时候,一定要捆结实,不然糯米也会从粽叶里面跑出来的哦。

粽子的发展历程: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甚远。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粽这食品很早就流传开来了,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材料:糯米,粽叶,猪肉,蒜,姜,酱油,五香粉,鸡精,少许料酒,盐。

方法与步骤:

1、挑取两片粽叶,让叶片光滑的一面朝上。在距离叶柄三分之一处用手将叶子凹成漏斗状,漏斗下方一定要紧密,不然会漏米。

2、加入适量糯米,至漏斗二分之一处,用汤匙按压一下,使底部更加充盈。

3、加入一块腌好的五花肉,也用汤匙稍微按压一下。

4、再次加入糯米,用汤匙压实,使之与漏斗口齐平。不能加太少,以免粽子看上去干瘪;也不能加太多,以免粽子在煮的过程中散架。

5、将上端的粽叶压下来,盖住漏斗面。用手将两边的粽叶轻轻压下,裹严。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

6、用绳子捆住粽子。整个过程都要用手压住,一不小心糯米就会漏出来,完成。

OK,关于包粽子的教程和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