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以及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免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
此外,本文开头结尾的相互呼应,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
本文不仅有总分关系的段式,还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的段式,是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的好教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具体,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
富饶岛屿海防前哨交错五光十色异常高耸低陷
峡谷绽开蠕动威武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庞大栖息
重点理解带点的词语。
3.学习把句子的意思写得更具体。
4.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懂得“总、分、总”、“并列”“因果”段式分层和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设想
充分利用本课教材,突出段的训练。教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了解连句成段的方法,学会给典型段式分层,概括段意。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重点理解带点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进行段式训练,了解连句成段的方法,学习给典型段式分层,概括段意。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出示“珊瑚、海参、大龙虾、贝壳”等实物标本和“飞虎鱼”、“气鼓鱼”等挂图。
问:谁认识这些水产品?它们都是什么?谁知道它们产在什么地方?
(二)揭示课题。6.富饶的西沙群岛
审题:什么是岛?什么是群岛?
出示中国地图
简介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这个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富饶)
从课题中你知道什么?(全文应主要围绕“富饶”来写)
(三)听录音。
思考: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地方?
(四)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自学字词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重点检查
a.读音
绽(zhàn)开蠕(rú)动一簇(cù)栖(qī)息
b.区别字形
c.理解词义
通过挂图和实物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查字典。
(五)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
思考:①全文共有多少小节?每节写什么?
②哪几节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③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按“总——分——总”的结构怎样给文章分段?
⑤分述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
2.分段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精彩”、“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璀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文录音、钢琴曲。
3、香港风景图片。
4、练习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香港旅游?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饱览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二、学习第1节
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
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
2、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读一读第1节。(生齐读第1节)
三、学习第2-5节
1、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新机场。香港到了!
我们只在香港停留一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选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点游览一下。迷人的沙滩中我们选浅水湾,的公园中咱们就去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中我们就去铜锣湾。香港的夜景世界,我们也不要忘了去看一看。
〈板书: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美丽的夜景〉
2、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2-5节,尽情地游览一下各个景点。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自己先读读,再读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给他评议评议。(四人小组学习,轮流读、说)。
4、精读训练(生读后交流,灵活机动的教学第2-5节)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游览后你有什么感受?(生说)
请你读一遍,读出这种感受。
第2节:迷人、舒服。
(1)谈感受,指名读第2节。
(2)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
(3)作者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画面,〈浅水湾图1〉看,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4)〈浅书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有什么感觉呢?(舒服)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读第2句话,去大胆地想象,认真地体会。(生自读句2)
(5)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说一说。
(因为人们——所以,感到舒服极了。
人们之所以感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
(6)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读愿意读的读)〈配上钢琴曲〉
(7)练背课文(自背指背)
〈出示课文填空〉
(),()的浅水湾是()。每逢节假日,人们(),(),(),(),真是()。
第3节:(举世闻名,精彩)
(1)说感受,指名读第3节。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3)看,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海豚图〉这些海豚在干什么?(嬉水游戏)海豚和海狮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还有的呢?(生想象说)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你一定也会——(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愿意回家介绍给小伙伴吗?
(生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6)小结: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第4节:(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
(1)说感受,指名读第4小节〈车图〉
(2)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样一番景象?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重点理解:
A、“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
小结: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
B、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C、铜锣湾楼多、商品多、人也多,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
〈整体图〉让我们把这种热闹、繁华的景象读出来。(齐读第4节)。
(3)谁能看着这几个词语,把第4节背出来。
(闹市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
(自练指背齐背)
第5节(三句比喻句)
(1)夜幕初垂,轻风徐来,站在太平山山顶,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请同学们看,请同学们听。
〈夜景图1、2、3〉(第5节课文录音)
(2)你觉得香港的夜景美不美,美在哪里?(指名说)
(灯的海洋——灯多)
(3)第5节用了3个比喻句,有静有动,写出了香港美丽的夜景。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成了——
……像——
……如同——)
(4)这么美的夜景,真是——(美不胜收)
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给大家。(指名读)
谁能不看书,看图向大家介绍(指名试背第5节)。
四、学习第6节
1、香港那么、迷人、繁华,所以我们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板书:无比璀璨)
2、1997年7月1日,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自豪、喜爱……)
3、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第6节。(齐读第6节)
五、总结:
一天的香港之旅结束了,我们乘坐返航的飞机即将离开香港,看着机舱外灯光闪耀的香港,你最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齐读)
六、作业
在回家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
1、(背诵课文)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2、(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香港旅游小指南,要求图文并茂。
板书:19、“东方之珠”(香港)
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无比璀璨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美丽的夜景
(本教学设计为校优秀教研课教案)
《东方之珠》教学设计意图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投影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1)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2)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二、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重点。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游览后有什么感受?”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练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情促读,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和关键词,结合自身感受,练习背诵,达到积累。
【篇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1、进行口语交际。2、完成习作。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背诵古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三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早晨真好》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借助词典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难点:理解句子含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理解图意。
1、仔细看图,说说图画内容。
2、请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
3、课文是怎么描述的?(板书:1早晨真好)
二、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读音,再轻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教学第一小节。
自由读,说说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早晨真好)
2、学习第二小节。
(1)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早晨真好?
(2)你喜欢课文中的什么事物,请把喜欢的部分读出来。
(3)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朗读:
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早晨美丽的景色。
3、自由朗读3、4、5节。
(1)自由读,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校)
(2)质疑问难:
什么是一同?他们在做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4、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来爱护环境,珍惜大好时光?
五、作业:
1、造句:
快乐:
奔跑: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会仿写句子。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捧着鲜艳飘飘奔跑闪耀开始小嘴儿红领巾)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说说自己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识记?
(这些字可以用换偏旁法,形近字法进行比较识记)
2、重点指导
捧:右边的下面只有两横。
领:左边是个“令:右边是“页”
飘:注意与“漂”进行比较。
嘴:右边不要写错了。
蹦:“足”字旁,右边是个“朋”
闪:第一笔是“点”
始:左边是“女”,右边不要写成“合”
三、朗读指导
1、朗读时要读出韵味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读出比喻句子的语调。
2、第2节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早晨的美丽景色。
3、第3、4、5节速度要较快,体现出高兴的心情。
四、做找朋友的游戏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外婆家的小屋》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屋,育情导学。
1、同学们,这儿有几幅画,想让同学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景色。
2、讨论:你喜欢小屋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3、这是外婆家的小屋,美丽而温馨。
4、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外婆家的小屋》
二、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
2、听了朗读,你们觉得外婆家的小屋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个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多读几遍?
(2)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2自然段。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会感悟。
(4)指名交流,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5)来到春天的小院落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品读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夏天来了,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
(2)指名朗读后,回答课后问题。
(3)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一处景物,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有趣吗?
四、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当堂点评。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外婆家的小屋在春天变成了花园;夏天,翠竹园是我们的天堂。下面请同学读读第4、5自然段,看看秋天和冬天的小屋还有什么?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默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分季节读句子,师生评议。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评出小背诵家。
四、总结拓展。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联系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书上说的写一段话。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迷人的秋色》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10个生字,会在田字格里书写和记忆5个汉字。
2.朗读课文,做到按标点停顿;背诵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3.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4.能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认读“灿、烂、固、使、柿、简、直、帅、澄、透”10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的准备:了解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秋风送爽,稻谷飘香,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2.出示秋景图:秋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练习说话)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出示课题:16迷人的秋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什么景色如此迷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
1.出示媒体,边听边看。
2.学生交流
1.出示第一节:
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学习生字:灿烂固然
2.自由读课文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遍地诱人的秋色瓜果
(1)做到借助拼音读准、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写到哪些水果?
(3)学习生字:
柿树、大金帅、苹果、黄澄澄、简直、晶莹、透明
三、学习课文,感受内容
1.小朋友,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那么多成熟的水果,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2.学生交流:
(1)第二节
联系上下文理解:逊色
(2)还有那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
练习说话:那么……那么……
(3)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一片黄澄澄的颜色。
积累”ABB”的词语
(4)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红果。
看图理解“缀满”
(5)那种叫“水晶”的葡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看图理解晶莹透明,还有什么也可以说晶莹透明的?
(6)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葡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理解“圆润可爱”
3.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4.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背诵
5.多么惹人喜爱的水果,作者不禁赞叹,齐读最后一节。
6.读了课文,结合自己的观察,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7.朗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
2.词语复习:比比谁的眼睛亮
五、课外拓展
出示图片,选择喜欢的一种水果,向大家介绍。
六、指导书写
写“灿、烂、使、直、帅”。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舍不得这棵树》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和喜爱之情,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
3、初步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舍不得梧桐树的原因,体会其热爱梧桐树的深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2-6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谁来读课题?(找2-3名学生读)
你们认为谁读得?为什么?
2、让我们带着舍不得的感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听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3、要搬家了,我最舍不得的既不是友好的邻居,也不是儿时的玩伴,而是门前的这棵树,(画树)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自己认为最关键的句子,画上横线。
4、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谁还有补充?(根据学生回答,先后出示第2-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句子都是在2-6自然段的什么地方呀?
这些句子是每段的第一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这样的句子叫总起句,也叫中心句。让我们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
三、品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接下来看看课文2-6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的,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找到那一段,仔细读好,和同桌或前后的同学说说你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交流学习2-6自然段。
预设一“鸟树”
1、你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板书鸟)
2、课件出示“鸟树”,看这棵鸟树,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读出对这棵树的喜欢吗?
3、你觉得他读出对树的喜爱了吗?你还能读出不同的体会吗?
4、从他的朗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对树的喜爱;愉快的心情;鸟树的热闹)
5、请男孩子们齐读这段,读出鸟树的热闹,读出对这棵树的喜欢。
预设二“花树”
1、你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板书花)
2、课件出示“花树”,你为什么喜欢花树?谁还有不同的理由?说的真好,读这句话:到了花开季节,那黄绿色的花儿挂满枝头,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
3、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给灌满和染香打上点)。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屋子的小主人,正在窗前写作业,忽然,一阵风吹来,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像水一样灌满了你家小屋,屋子成了一个大染缸,你和你的家人都被染香了。感觉怎么样?(好香,真舒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一段。
预设三“果树”
1、你还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板书果树)
2、出示果树,瞧,这是一棵果树。看到它你想说什么?
3、这满树的果子真可爱,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相关的句子:秋天,它捧出串串小汤匙儿,里面盛着圆圆的小粒粒。
孩子们,这句话中的小汤匙儿指的是什么?(梧桐果子,多么形象的比喻)
梧桐树真的会“捧”出果子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写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了。)读好这句,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4、这满树的果子味道怎么样呢?爱吃果子的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段。
预设四“有灵性的树”
1、有谁喜欢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板书有灵性)
2、什么叫灵性?它的灵性体现在哪里?
这本是树的自然规律,可是作者太喜欢这棵树了,把它写成像人一样,会替别人着想,多么善解人意,多么有灵性啊!这样的树你们喜欢吗?齐读这一段。
预设五“普通的树”
1、猜猜老师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普通的树)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四种树的图片,引导说话,这棵梧桐树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
文中的这句话连用了三个“没有”,拿梧桐树与别的树作比较,突出了梧桐的什么特点?(普通),这是个排比句,你也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这种句式说话吗?
先后出示下列句式训练说话:
(1)我没有张明那样,没有李华那样,也没有赵军那样。
(2)我家里没有,没有,也没有。
(3)没有,没有,也没有。
3、刚才我们学习了2-6自然段,这几段都是围绕每段的总起句来写的,有了这些总起句,我们很快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一棵普通的树,还是一棵鸟树,一棵花树,一棵果树,一棵有灵性的树,作者喜欢这棵树。(指板书)让我们也带着喜爱之情合作朗读2-6自然段,老师读每段的总起句,你们读分写的句子。(配乐朗读)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读书还有一种的境界,那就是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你觉得这棵树还是一棵怎样的树?
出示“这是一棵树”(根据学生的说话,归纳板书:不求回报,默默奉献)
3、孩子们,现在明白作者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了吗?这棵树虽然外表普通,但它是一棵鸟树,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它是一棵花树,(让学生接着说)给我们带来了淡淡的清香;它是一棵果树,给我们带来了香甜的果实;它是一棵有灵性的树,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它从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却总是默默的奉献着,它具有高贵的精神品质。
4、难怪作者在结尾写道“梧桐树啊……”(引读最后一段)。
5、对于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
“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联系全文,和同学讨论一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全班交流后小结:这句话实际上是讲作者要像这棵梧桐树那样,做一个给人们带来好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人。
7、让我们再次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延伸
1、孩子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像作者一样“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
2、最后,让我们听一听人们对大树的赞美之歌(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护士妈妈》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昏、楚、靠、否、充、渴、皱、握、柔、乖、均"12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用叠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联想,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气的关键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得到心灵的洗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让学生学会去"爱"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学习使用叠词。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练习、自渎自悟。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家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妈妈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妈妈总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来学习护士妈妈这一课。
二、初读课题,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再看看课后要求不认的字,拼一拼,读一读,认一认。
2、师范读课文。
3、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4、课文读通了的同学读给同桌听。
5、指名接龙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作业
一、给字加偏旁再组词。
办()()矛()()屋()()
二、我会填。
()地看着()地坐下()地说话
()的手()的月光()的脸
三、请把下面句子中不恰当的词语改在后面的括号里。
1、芳芳抓起笔做作业。()
2、公园里插了很多大树。()
3、鲜花蒸发清请的香气。()
4、叔叔开着自行车去郊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昏、楚、靠、否、充、渴、皱、握、柔、乖、均"12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用叠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联想,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气的关键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得到心灵的洗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让学生学会去"爱"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学习使用叠词。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练习、自渎自悟。
一、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带着亲切的语气读课题。
二、品读全文
1、品读第1~4自然段。
(1)自由品读,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女孩病得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4)她爸爸的心情怎样?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学习第5~9自然段。
(1)师展示学习方法。
(2)护士妈妈与女孩有母女一样的亲情。
(3)汇报学习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学习第10~12自然段。
(1)指名分别读第10~12自然段。
(2)想想三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在写护士妈妈对女孩长期的关爱和人们对护士妈妈的赞扬。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么做?怎么做?
(4)分组汇报。
(5)小结。妈妈对我们的教导,是妈妈的爱的一种表现,作为孩子应该听从妈妈的教导。
4、总结全文。
(1)谈谈妈妈对你的爱。
(2)你想对护士妈妈说些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导语】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最后,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以下是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日记两则》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9个生字,复习以前记字的基本方法。
2、试着根据旁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学习体会,领悟简单的表达方法。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格式,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激发儿童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旁批读懂课文。
2、了解日记的要求和方法,知道日记的内容可以写哪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小动物的繁殖过程的资料、图片,自制生字卡片。
教师:母鸡孵蛋的挂图或录像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讨论谈话:说说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2、小鸡是鸡妈妈生出来的吗?
3、看挂图(或录像):这只大母鸡在干什么?
4、小鸡是怎样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呢?有一个小朋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一起随他去看看。板书课文题目《日记两则》。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随文识字。
2、生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间互相抽认。
3、开火车认读生字,师正音。
4、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想办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
5、课文主要讲什么事?(能说大意即可)
三、借助旁批,自读课文
1、生仔细阅读两则日记,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前面的课文比一比,日记有哪些不同?
(1)日记没有题目。
(2)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记日记的日期和天气情况。
(3)内容是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自己的新发现。
2、生小声或不出声读第一则日记。讨论:“我”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
(1)生读文讨论,师巡回指导。
(2)抓住重点词语“好奇地问”“真想亲眼看看”,引导生体会作者记下母鸡孵小鸡的事,是因为感兴趣。
(3)师小结:日记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多有意思呀!
3、生默读第二则日记,结合旁批读懂“小鸡怎样出壳的”。
(1)用“”勾画出描写作者所见、所听、所想的句子。
(2)请生把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同桌,相机助生理解不懂的词句。
(3)全班讨论:小鸡出壳的过程。
板书:
听:嗒、嗒嗒看:硬喙、小脑袋想:帮、剥
(4)讨论: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
(5)学生讨论总结:写日记还可以怎么写?
4、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把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小结提炼,了解写日记的好处
五、巩固生字,学习写字
六、实践活动
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寓言两则》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免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