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改编搞笑75首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
2、《望炉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
3、《早发白帝城》
朝辞宿舍心喜欢,网友见面倏忽还。
满脸哀伤啼不住,方才险到鬼门关。
4、《望炉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
5、《江南春》
大千网络绿映红,聊天见面心渐空,
见面四百八十次,多少恐龙在其中
6、《静夜诗》
床前明月光,李白去开窗,
遇到一耳光,牙齿掉光光。
7、《如梦令》
昨夜饮酒过度,误入校园深处,
呕吐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
8、《锄禾》
锄头正中午,贪官也辛苦,
白银两万五,关门把钱数。
9、《山行》
远上香山石径斜,白云深处你和他,
原想王子会公主,实是恐龙见青蛙。
爆笑谐音古诗大全
1、《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民歌,多为诉说爱情,文辞简单而动人。这首诗借助织布这个动作,一语双关,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
女子认识情郎,乃是希望两心如一,能够得到匹配。所以,布匹的匹成为匹配的匹,而丝线的丝成为思念的“思”,谐音双关,真情动人。
2、《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百姓的民歌中有大量采用谐音的手法,而刘禹锡是一个比较能够民歌中汲取养分的诗人。他一面采取了民歌的生动自然活泼真实,一面用文雅化的文字来写,就有了《竹枝词》。
道是无晴却有晴”,说的是天气,其实是爱情。联系到“闻郎江上踏歌声”,毫无疑问是女子对情郎的爱慕。而这种表现方式,含蓄而又大胆,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3、《新添声杨柳枝》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两句诗很有名,用骰子的入骨写情意的入骨,将爱情的刻骨缠绵写得淋漓尽致。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是晚唐诗人温庭筠,不知道这首诗的其他句子。
我们看“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用的就是谐音梗。深烛,音谐深嘱,写女子“深嘱”情郎。这种谐音梗,用在女子对情郎说话场合,那真是分外有味道,既体现女子的巧思,也体现两人的亲密关系。
4、《干思》
井面开花井底下红,篾丝篮吊水一场空。
梭子里无丝空来往,有针无线枉相缝。
这是明代的民歌,说话语气更加通俗直白,而谐音的运用,既具有生活化特征,也增添了含蓄感。诗歌名字“干思”,可以理解为白相思。“无丝”双关“无思”,“相缝”双关“相逢”,颇为巧妙。
具体来说,四句全部在写白相思:井面开花井底下红,白开,篾丝篮吊水一场空,白吊。梭子里无丝空来往,白来。有针无线枉相缝,白缝。这些东西都是百姓生活里常见的东西,用在诗句中很平常却有韵味,让人非常佩服。
5、《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们。
将刀劈破陈核桃,霎时间要见旧时仁。
这首诗同样是明代民歌,我们看这首诗的意思很直白,就是旧日情侣要重新相见了。如果是格律诗,前两句一说,后两句本来不该说了。但是民歌就是要通俗,就是要符合心境。
女子心中激动,她必须要喊:“我马上要见老情人啦,开心啊!”但是她又不好明白大喊,所以拿了旧核桃来装样子,“旧时仁”谐音双关“旧时人”,也是有趣。这是老百姓的才华,这是老百姓的文化,其实并不比专业诗人逊色。
求一些爆笑的古诗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