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型肝炎的症状
丙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通常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通常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传染性,因此及早进行丙肝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了解丙肝的临床症状对于丙肝的及早发现有帮助,那么患有丙肝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1、潜伏期2-26周,平均7-8周。较输血后乙型肝炎平均8~11周为短。有报告短潜伏期丙型肝炎,大多见于第Ⅷ因子的血友病患者,潜伏期最短者Ⅲ2~4周,大多数1~4周。散发型丙型肝炎(无输血史者)的潜伏期不易确定,有人分析家庭内散发病例潜伏期为12周。潜伏期的不同,可能反映丙型肝炎因子的不同或同一因子的不同剂量所致。短潜伏期丙型肝炎,病情较重,症状较多,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女性较男性易发展为慢性,经皮肤传播较肠道传播易发展为慢性。
2、重型丙型肝炎在散发性病例中很少见,发展为暴发型肝炎者多系重叠感染所致。
3、丙肝病毒感染后的临床或自然演变过程,一般规律是:约1/4的患者有显性症状,3/4呈无症状;临床上1/3为黄疽型病例,2/3为无黄疸型。在住院的丙型肝炎总病例中,约有1。5%的患者发展为暴发型肝炎,半数以上发展为慢性,从丙型肝炎急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变成慢性丙型肝炎的平均过程约10年,发展到肝硬化约20年,少数患者恶变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需30年左右。
4、无症状供血者传播丙型肝炎给受血者,以及从一个供血者连续6年采集的血液,对黑猩猩仍具有传染性,提示有慢性丙肝病毒携带状态,其携带率甚至比乙型肝炎更高。
5、生化和组织学康复后2~3年,常常又出现转氨酶缓慢升高或间歇升高。
6、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比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峰值较低,转氨酶升高于3种特殊的类型,即单相型、双相型及平坦型。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除非定期检查肝功能才能作出诊断。
以上就是丙肝症状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专家提示由于丙肝的危害性巨大,并且具有传染性,因此,及早的发现,进行及早的治疗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健康,而且也能预防丙肝的继续传染,保证了身边的人的健康。
二、丙肝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急性期:丙肝起病相对较缓,仅部分丙肝患者有发热症状。少数丙肝症状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为主,类似感冒。此型丙肝症状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ALT升高。随着病情发展,丙肝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但随后出现黄疸症状。部分丙肝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搔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体征伴有肝大,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病情持续发展,丙肝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二、慢性期:急性丙肝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丙肝病毒携带史而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丙肝表现者。慢性丙肝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可有肝大和轻度触痛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慢性丙肝病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严重时丙肝症状明显,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常伴肝病面容,肝掌,痴,脾大,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三、丙肝症状表现
1、丙肝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所以,预防丙肝是相当重要的,预防丙肝,首要让知道丙肝的早期症状有哪些?那丙肝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2、丙肝病毒在2个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出现食欲差、疲倦、黄疸等症状;而大部分的患者却没有任何感觉。而且,感染后大约要经过二十年左右才会出现肝硬化。
3、还有些丙肝的早期症状包括恶心和关节痛,黄疸等等,但是很少发现。
4、若是急性丙型肝炎的话,早期症状就会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和体征。
5、建议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是强效免疫调节剂,可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肝脏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防止肝病病情的反复发作。另外,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利于改善肝病患者多种症状,如甲型、乙型、丙型肝炎患者补硒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改善食欲缺乏、乏力、面容晦暗等症状。
6、五味子能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保护肝脏免受毒害,并能再生因滥用酒精、药物或肝炎而受损的肝脏组织。五味子亦能有效地降低不断升高的转胺酶比起广为人知的水飞蓟素(取自奶蓟),其效用更安全。
7、也可直接服用养肝片(富含硒和五味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