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喝墨水的幽默故事使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像陈毅一样认真学习,忘却外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
陈毅幼年时酷爱读书。他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一本好书,那简直比遇上什么都高兴。
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进门就看见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他忘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躲到一个屋里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用毛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
亲戚只好把刚蒸好的糍粑和糖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着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该蘸糖吃,他却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来面条,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众亲友。大伙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还觉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
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五篇】
【#能力训练#导语】笑话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笑话使人捧腹,在引人发笑之余,也让人慨叹,发人深思。下面是考网分享的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
古时有个教书先生,书倒是教得不错,可就是有个毛病,贪吃,就是由于这个毛病,大家都不愿意请他教书。
教书先生无以糊口,只得又向乡亲们乞求让他教书糊口。乡亲们就问他:“今后吃饭还要七碗八碟儿吗?”他回答说:“不要了。”有的乡亲不信,让他立下字据,他连忙答应,提起笔来,文不加点,话不断句,一挥而就。
乡亲们拿起字据来对他念了一遍:“无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读罢,大家都称赞这位教书先生改好了。
乡亲们开始还都尽量用好酒好肉招待他,时间长了,便让他吃家常便饭,不再像客人那样招待他了。头几天,他没有说什么,可是过了些日子,他便大骂乡亲们怠慢了他。
乡亲们也火了,骂他反复无常,不守信用,并把他立的字据拿来给他看。
这位教书先生指着文约,慢慢悠悠、一字一句地读着:“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之后,又理直气状地说:“这白纸黑字,不是明明白白地写上了吗?”
2.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他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
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
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载,胸无点墨,不堪造就。”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所以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咕冬咕冬”地喝了下去。又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3.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
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划着一条小船去小岛上度假。谁知,船划到一半,遇上了大风。小船摇摇晃晃眼看就要翻了,动物们乱作一团。
猴子跳出来说:“大家不要乱!现在的办法就是减轻船的重量,有谁自愿跳下船的?”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吱声。猴子眼珠一转,说:“那么咱们抽签吧!抽到谁谁就下去!"
说到这儿,猴子忽然想到,万一自己抽到岂不糟糕!于是,他补充道:“抽到的也有一次机会,可以给大家讲个笑话,如果大家都被逗乐,就不用跳了;如果有谁不笑,那可就没办法了!”猴子心想:要说讲笑话,你们谁能和我比啊!大家没有意见,于是就开始抽签。
猴子果然不幸地抽到了第一个。他胸有成竹地走到船中央,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笑话。
动物们都被逗得前仰后合,猴子正得意呢,回头一看,却见猪呆头呆脑地坐在那里,一点笑模样也没有。按规则,大家立刻七手八脚地把猴子推下了船。
第二个抽到的是山羊,他也讲了个很有趣的笑话,大家都笑了,可猪还是没笑。于是动物们又把山羊推下了船。
第三个抽到的是花猫。花猫心里一沉,战战兢兢地走到了船中央,可这次,他还没开口讲,就听到猪嘿嘿嘿地笑了起来。
大家都很奇怪地问道:“大笨猪,人家还没讲呢,你瞎乐个啥呀?”
猪捧着肚子笑了好一会儿,才抖着大耳朵,喘着气答道:“我才琢磨过味儿来,原来刚才猴子讲的笑话的确挺逗!”
4.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
古时,有个担担卖瓦罐的人,一次他看见有人在打喷嚏,觉得奇怪就问那人,那人回答说:“你不晓得,这是我老婆在家里念我,每次出门都是这样。”
卖瓦罐的听说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老婆的感情也不错呀,可是我每次出门,她怎么都不念我呢?越想心里就越有气。
回到家里,他气冲冲地责问老婆:“我出门在外,辛辛苦苦的,你为什么念也不念我一声呢?”老婆说:“我每天都在念你呀!”他说:“骗人!你念我,我为什么没打喷嚏呢?”他老婆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就笑着说:“好,下回出门我多念念你就是了。”
等到下一次出门的时候,他老婆偷偷地在他的右边袖子上涂了一些辣椒粉。这天,天气很冷,他正要过桥时,鼻涕流了出来,他便用袖子揩揩鼻涕,不料一闻到辣味,连打了几个喷嚏,把一挑子瓦罐都抖到了河里,差一点连人都掉下去。他气得又大骂了起来:“不念就不念,一念起来就没完,早也不念,晚也不念,偏偏在我过桥的时候念!”
5.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
索亚请他的朋友在一家餐馆里吃饭,他们边吃边评论这家餐馆的经营特色。索亚对朋友说:“这里的服务员服务真有一手,对顾客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顾客们的要求。甚至你要一份阳光,他们也会假装照你的吩咐去拿,过后,会抱歉地对你说阳光刚刚卖完。”
朋友听后有点不相信。于是,索亚唤来一位服务员:“请给我来两份恐龙肉。”
“先生,请问你喜欢怎样的恐龙肉?”服务员面带微笑地问道。
“煮得透一点的。”
服务员记下了菜名就走了。不一会儿,她回来了:“先生,真抱歉!”
“怎么,卖完了?”索亚故意透出一副很失望的表情。
“先生,不瞒您说,恐龙肉还有一点,只是不太新鲜。我不忍心卖给您。”
喝墨水的故事(课文)
1:陈毅吃墨水
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
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2:列宁吃墨水瓶
有一年,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一间狭小的单人牢房里。这房间黑乎乎的,只有一个窗户透进一点微弱的光。在这样的环境里,列宁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他一边读书,一边秘密的写了不少传单和小册子,指导监狱外边的革命斗争。
列宁在监狱里写这些秘密文件,要是被看守发现了,就得延长期限。列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把面包捏成“墨水瓶”,装上牛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字。牛奶干了,只要在火上一烤,字就会显出来。列宁写的时候非常小心,一听见门响,他就把“墨水瓶”放进嘴里大嚼起来。看守一天要来检查好几次从来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有一天,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六个墨水瓶”。
3:胸无点墨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他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载,胸无点墨,不堪造就。”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所以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咕冬咕冬”地喝了下去。又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4:王羲之蘸墨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后人敬仰,小的时候,他在家中专心练字,他经常在家里的池塘洗自己的毛笔和砚台,池塘的水都被渐渐染黑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
夫人听了非常担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为练书法走火入魔变得茶饭不思,随后伤了身子,就带着丫头前去劝说,谁知道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夫人和丫头大笑,丫头说先生您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的说,这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来潜心写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当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
夫人赶忙上前夺过馒头,心疼的说,你的字已经那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废寝忘食的练习,王羲之说:“我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我要创造只属于我自己的字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羲之终于让自己的书法自成一派了,他终于摆脱了模仿别人的烙印,成为被后人模仿的存在。
5:墨汁当糖
陈望道就住在陈宅旁破陋不堪的柴屋中,里面有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时值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漏墙向他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陈望道的一日三餐和茶水等,常常由母亲给他送过来。
为了让陈望道补补身子,有一次,母亲特地弄来糯米,包了粽子送来给他吃,还加上一碟当地盛产的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还要不要再添些红糖,他连声答话:“够甜够甜了。”待到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只见他满嘴的墨汁,不由得哈哈大笑。原来,陈望道专心致志地译书,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却全然不觉。
就这样,陈望道以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进行翻译,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在分水塘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