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青县美食
丁青县的美食有酥酪糕、加加面、人参果糕、藏式面条、贝母鸡块、酥油茶等。酥酪糕: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晾干,磨成粉末。拌入黄油、白糖、桃仁等,放入笼屉内蒸熟。加加面:加加面是滇藏地区的特色小吃,每次煮一大碗,装在小碗里,每个小碗也就一口,由服务员分次加,吃完一口加一点,一口一碗。
丁青县的美食有酥酪糕、加加面、人参果糕、藏式面条、贝母鸡块、酥油茶等。
1、酥酪糕:味道浓香,风味独特,是西藏自治区的特色小吃之一。其简单制法是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晾干,用磨磨成粉末。拌入黄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做成圆形、方形,表面有红丝绿丝的表现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
2、加加面:口感劲道、味道鲜美。加加面是滇藏地区的特色小吃,每次煮一大碗,装在小碗里,每个小碗也就一口,由服务员分次加,吃完一口加一点,一口一碗,和着肉末烧的,极鲜美,直到吃饱。吃加加面,吃的是一种休闲和娱乐,至于繁琐的服务,是表示对远方客人的欢迎。
3、人参果糕:人参果糕是西藏的一道特色小吃,以人参果、酥油、细奶渣、红糖、红枣、葡萄干等制成,口感软糯,芳香四溢。
4、藏式面条:藏式面条是一款面食菜品,主要材料是碱水和面。用较浓碱水和面,使之发黄,然后压成面条,煮熟后盛碗,加入适量骨汤、熟菜油、牛(羊)肉丁,拌匀食用。
5、贝母鸡块:昌都名菜,就是用一种叫贝母的植物,进行清洗和加工,与鸡块一起炒,做成贝母鸡块,味道与众不同。
6、酥油茶:酥油茶一般搭配糌粑一起吃,主要用酥油和浓茶做成的。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口感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二、昌都旅游景点昌都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
昌都,人民管辖的地级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位于横断山脉和三条河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之间,位于西藏东部,西藏与四川、青海和云南交界处的咽喉处。它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以昌都为中心,东临四川省,东南临云南省,西南连西藏林芝市,西北连西藏那曲市,北连青海省,西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于商贸的枢纽地位,被誉为藏东明珠。
昌都传统美食,风味浓郁,风味独特。
昌都特色美食,口味浓郁,味道鲜美。
昌都传统小吃,风味浓郁,润肺清肠。
昌都特色美食,皮脆肉嫩,味道鲜美。
昌都特色美食好吃,色泽深,清香可口。
当然,除了美食,昌都的风景也很不错。祝你旅途愉快!
雪域高原昌都,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交错,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这里盛产冬虫夏草、雪莲、红景天、藏红花、藏红花等名贵高原中药材。昌都有瓜、果、梨、桃等多种高原水果,也是购物美食的首选。其中以八宿的醉梨最为著名。此外,昌都的各种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色彩鲜艳,设计精美,富有民族风情。无论是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还是作为家居装饰,都是独一无二的创意。各种藏刀,锋利光亮,制作精美,是喜欢品刀和藏刀的朋友的首选。昌都著名的土特产主要有虫草、贝母、雪莲、核桃、藏刀和高原畜产品。此外,昌都的民族手工艺品也很有特色,工艺精湛,结构多样,尤其是产于嘎玛的手工艺品,地处扎曲河上游,距昌都县城120km,以藏族文化著称。由于昌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藏、汉、蒙、纳西、尼泊尔、印度等民族工艺的影响,其地方手工艺品逐渐形成了昌都独特的民族风格。
3.昌都的旅游景点和特色食物介绍
不是,昌都和那曲是两个不同的城市。昌都和那曲属于西藏自治区的两个市。它们都是美丽的地方。那曲草原辽阔,牛羊成群,牧民纯正,食物纯正,有酸奶、牛奶、奶渣、羊肉、牛肉干等。这两个城市的一些方言非常相似。如果有时间,可以去那曲的昌都,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光和风情。
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八宿县西南角,是藏东最大的湖泊。西南部有岗日嘎布雪山,南部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部有博舒拉岭、来古冰川和雪山周围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的主要供水水源。观赏然乌湖的最佳时间是11月至次年5月。
邦达草原是澜沧江和怒江的分水岭。海拔约4300米,地形宽阔平缓,水生植物丰富。怒江支流玉曲蜿蜒流过。
1.川藏线北部昌都至那曲:整体属于藏北草原风光。一路上有很多弧线优美的山,但大部分时间风景都比较简单。以北线的主要藏庙景点为主,但是海拔高,是n
川南线:湘南线沿线路况较好,人口相对北线较为密集,生活物资较为丰富。以川菜为主,沿线大部分雪山峡谷,大大小小的大海,自然风光更加美丽。尤其是林芝地区,被称为西藏的江南,风景和气候更宜人。
川北线:海拔更高,人口更稀少,路况比南线略差,寺院多。主要景点是宗教文化景观,如色达、雅清、德格等地。当然,北线也有自然风光,但其精彩程度无法与南线相比。
如果它这是你第一次乘坐川藏线,我建议你乘坐川藏线南线。
如果你只满足于超市里小包装的快餐牦牛肉干,你永远体会不到正宗牦牛肉的浓郁口感。作为一个饥饿的吃货,你应该向当地的藏民咨询如何吃牦牛肉。只有通过使用这些地球方法流传至今我们真的能吃牦牛肉吗!
1.山南风情:it加了调料会更有味道。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居民在制作风干牦牛肉时喜欢添加调味品。做风干肉之前,干净的牦牛肉要去骨,切成条状,大小粗细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喜欢吃干肉的就切薄一点,喜欢吃嫩肉的就切厚一点。风干肉用的牦牛肉要有皮,有肥肉,有瘦肉,切条时要按照这三种肉均匀分布。这样的风干牦牛肉最好吃。然后在牛肉表面撒上盐、胡椒粉、胡椒粉等调料腌制一段时间,这样调料就彻底入味了。最后把切好的牦牛肉挂在通风处晾干。切记不要让阳光直射。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风干牛肉含水量少,比较干硬,而且牛肉充满了调味香味,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2、阿里风味:肉质鲜嫩,无需调味。
阿里居民在制作牦牛肉干时,喜欢保留牛肉的原味。制作时,将清洗干净的牦牛肉去骨,切成10厘米以上厚、5至10厘米宽、30至50厘米长的条状。然后直接挂在仓库等通风阴凉的地方。2、3个月后即可食用或保存。风干牦牛肉存放时,一定不能用塑料袋包装,而要用布袋或纸箱包装,并悬挂在干燥通风处。
3.昌都特色:风干整条牦牛腿,保持半衰期味道。
当制作风干牦牛肉时,昌都地区的居民不他们不会把牛肉从骨头上切下来,而是习惯把整条牦牛腿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而且更多的人会把它挂在室外通风处,只要阳光不直射。一般藏历新年前三四个月就会做好,藏历新年到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也是把整条腿放在餐桌上,用藏刀切下一块,蘸上昌都人做的辣椒等特色调料。非常好吃。这种风干牦牛肉类似于三分熟的牛排,皮是干的,里面是新鲜的牛肉。这种风干牦牛肉保留了独特的半熟味道。这种做法被当地居民继承并沿用下来。
做豆瓣有很多讲究的地方,比如食材的选择、调配、火候、粗细,都相当考究,而且它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刚炸好的豆瓣用猪油和猪肉炒起来很好吃,老百姓也会把没切成薄片的刚炸好的豆瓣送给城里的亲戚朋友。油炸之后。当豆子完全冷却后,大约在晚上,人们会将豆子一颗一颗折叠起来,切成薄片。
当它第二天天气晴朗,人们把切好的豆子放在阳光下晒2-3天,晒干的豆子会被人们保存起来。
客人来了,可以像炒面一样炒菜做饭。我相信所有村民都吃过这种都昌菜。
三、藏族的饮食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句面搅成的“搅团”。“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到100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华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历年时的炸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还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时打扫卫鸟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万”字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初一早上,将青稞幼苗、油(饣果)子、捏成的羊头、做好的五谷斗,摆在佛龛前的茶几上,预示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云南藏族,除夕时家家都要杀年猪,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种放有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为“关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除过藏历年外,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要过“雪顿节”。雪顿节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过“望果节”,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在民间迎娶送往也和节日一样热闹,娶亲时,主人要在酒壶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个予头,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时,长辈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轻弹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灵。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酉+斗)满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婚礼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藏族传统宴席为分餐式,无饭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为足玛米饭,次道为肉脯,第三道为猪膘,第四道为奶酪,第五道为血肠等等,还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为酸奶。席间不饮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圆满。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饮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当你踏上雪域高原,不论走在城镇街头,漫步乡村小道,还是越过辽阔草原,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浓郁的茶香味。踏进藏族人家,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主人首先捧上香喷喷的茶,恭敬地请你喝上一杯,然后才开始寒暄议事。勤劳智慧的藏族妇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烧水打茶。藏族群众早上什么都可以不下肚,但茶不能不喝。甚至,人们到车站、机场和渡口送别亲友,到医院探视病人,到亲友家为死者吊唁,到公园过“林卡”,也都离不开茶。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更是青年人常进,老年人常出没。
我国西北回族的“盖碗茶”,蒙古族的“奶茶”,北方汉族的“泡茶”,东南沿海汉族和东南亚华侨的“功夫茶”,云南佤族的“苦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享誉天下,而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和“清茶”更独具持色。
清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茶叶深煮久熬成汁后,再加入少量食盐,倒人杯中即饮。清茶在清淡中伴有一丝淡淡的咸味,使人沁心舒适,越喝越想喝。
甜茶,也称奶茶,将红茶放入壶水中煮熬成深褐色,滤除茶渣,倒些开水稀释,待清淡适中,再加入鲜奶或奶粉,白搪,以及少许食盐,在水壶中用力摇动,使之水乳交融后,置于火炉旁或盛人暖瓶内,随喝随倒,喝一口,主人添一点。将杯中的茶全部喝完,表示不想再喝,或准备告辞。当然好客的主人还要再三请你喝。香甜可口的甜茶,深得人们青睐,街上的茶馆大多也是甜茶馆。人们在茶馆中,不仅品尝美味甜茶,还谈天说地,下棋,打克朗球,尽情享受,其乐无穷。
制作酥油茶,先将砖茶(伏茶)深煮久熬成汁后,滤除茶渣,加入酥油和少量食盐,在持制的木质桶——酥油桶中用力抽打,使酥油和茶水交融,然后盛在壶中放在火炉边,或装到暖水瓶中,边倒边喝。喝法同甜菜差不多,只是在喝前先将漂浮在茶水面上的油轻轻吹到一边再喝。茶碗也比较讲究,过去多用带盖的木碗和银碗,现在一般用印花的小瓷碗,也有仍沿用木碗和银碗的。男用的碗和女用的也有所不同,男用的稍大些,且较粗旷。酥油茶香醇甘润,营养价值极高,是藏族必不可少的饮用佳品。生活在高原上的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也喜饮酥油茶。
藏族人民这种饮茶的习惯,与高原独持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据有关专家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碱、咖啡因、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等物质。藏族人民主要以畜牧为生,食肉为主,茶碱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腻,帮助消化。高原新鲜蔬菜和水果相对平原较为缺乏,人们难于摄足人体所需维生素,大量饮茶,可以适当加以弥补。雪域海拔高,风寒氧缺,常常寒风刮得肌肤绽开,脸面龟裂;缺氧使人头晕、气急、心慌、呕吐,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能起到兴奋大脑,促进肌体新陈代谢,增加血管和心脏的功能,从而提神醒脑,保护肌肤,补充氧气,减轻高山反应。有人说,喝酥油茶,甜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医疗伤风感冒,气喘咳嗽等疾病。虽然这些科学道理没有多少人晓,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深深体会到茶叶的莫大好处,因此,饮茶之习久传不息,源远流长。
据藏族民间传说,公元三、四百年前,西藏并没有茶叶,当时吐蓄居民饮一种树皮熬成的汁。到解放前,还有不少买不到或买不起茶叶的贫苦农牧民,仍饮这种树皮熬的汁。吐蕾强盛后战争频频,兵马曾到过中原,从相邻民族中夺得茶叶。起初不知其谓何物,更不知有何用途。后来,受其他民族影响,吐蕃上层开始饮茶。到公元七、八世纪,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相继进藏,不仅传入了中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带来了大批物资,扩大了唐蕃贸易,其中包括茶叶贸易。从此西藏民众开始普遍饮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俗。
http://www.newdidai.com/top/minzu/mz00401.htm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