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口述历史公益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2015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一间红砖老洋房里接受关于口述历史的培训。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2015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一间红砖老洋房里接受关于口述历史的培训。
这是公益组织“创益家”的一次历史主题活动,这些高中生将在寒假走向敬老院,为80-90岁的老人写下他们的个人历史,并用文字、图片、照片制作老人们的“记忆盒子”,“给未来留下记忆”。口述历史是什么?谁都能做口述历史吗?该怎么做口述?史学工作者顾训中在培训中分享了他这些年来致力于从事“文革”亲历者口述历史工作的经验。
什么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口述历史兴起的条件是技术的发展,录音机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历史记录的音视频信息呈现成为可能。
其价值在于留下当事人的记忆,补充传统文字记载和器物历史的不足,关键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变和修正文字记载的错误之处。更重要的是,它让普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历史恢复为普通人的历史。”
顾训中说。口述史学研究者杨祥银曾在《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口述史学这一术语正式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据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记载:“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美国生活中显要人物的回忆,从那时起口述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创立起来。”而中国的史学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搜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
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例如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成立,而国内第一本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也于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辑,此后将于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近年来的口述历史相关著作选什么题材做口述?上世纪末,英国BBC电台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声音档案馆曾联合主办英国历史上最大型的口述历史项目——“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选择不同地区、阶层、职业、性别的人来回忆在过去这个世纪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21世纪的憧憬。
“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美国斯坦福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曾对从伊拉克、阿富汗前线返回的学生士兵进行口述访谈,并邀请这些士兵在纪念活动上朗读本人在战时与家人的往来邮件,凸显声音在历史书写中的作用(://news.stanford.edu/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在中国,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伪满统治时期的口述资料,编成《伪满统治下的长春》、《伪满统治时期的长春大学》等。
此前这段历史的主要资料来自官方,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中充满了混淆是非的言论,而口述则建构了另一种视角的历史。可见,口述历史的选题往往忠于时代的要求,也暗示了历史焦点的转移。
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有不平凡的意义,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反种族隔离主义运动等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代,相应地随着这一时期社会史的兴起,美国的口述历史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口述历史并非只适用于宏大历史的选题,它同样可以用于个人历史的撰述。
通过一个普通的历史见证人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一些历史事件。怎么做口述历史?口述史学的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访谈前——确定对象、背景研究、类型确定、提纲拟定;访谈中——取得信任、仔细倾听、重视互动、独立空间、资料收集;访谈后——形成录音记录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内容核准、交由受访者求证、资料归档保存。
背景研究是成功访谈的关键,除了资料准备以外,甚至还可以进行初步访谈,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资料准备是你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一种方式,”顾训中说,“在正式访谈中,取得对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与对方不太熟悉的情况下。
而事先了解受访者(可能)经历的事件,可能让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帮助对方回忆起相关内容。”杨祥银则提示,“初步访谈最忌讳的是交流过于详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
他曾在与一位老教授初次见面时,由于话题投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聊了两个多小时。但在正式的录音访谈中,老教授就再也不愿意重复上次的谈话了。
准备访谈提纲时,可以设置令受访者自由发挥的问题,也可以设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确答复(是、不是、具体数据、时间、地点)的问题。在正式的访问中,可以“由近及远”,即从身边的事情谈起,“您的儿子现在做什么工作?”、“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或者“由远及近”,从对方可能印象深刻的过往谈起。
但事前准备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交流中仔细。
七十五岁老人魏远丰讲述历史——我十八岁参军,参加过金门炮战,立过3次“三等功”!
魏远丰,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办翁山村白泥塘人,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1956年在部队加入中国***,曾是*** 0145部队505炮兵团战士(任过炮长),经历过1958年金门炮战,曾立过3次“三等功”。
魏远丰老人讲述:我是1955年参军,1959年复员退伍。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1957年美国想重返朝鲜,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1958年,由于人民***重兵福建若***岛,美国第七舰队派驻台湾海峡,至此发生了金门炮战,金门炮战历时数年。当时*** 0145部队505炮兵团奉命前往福建前线参加炮打金门战斗,我是505炮兵团战士,曾任炮长(相当班长,一般小型炮配备7人,大型炮配备9人),参加炮轰金门战斗,立过3次“三等功”,1963年曾获《返乡光荣》荣誉证书,。1959年复员退伍后,安排在区船厂工作(任保卫科副科长),1963年安排到军屯大队工作(任支部副书记),1965、1966年调到钦州搞社教,1967年社教结束后调到东星林场工作(任场长),1968年调到高德公社工作,先后在高德运输队工作(任队长),高德竹织社工作(任书记、社长),农械厂工作(任书记),电度厂工作(任厂长),高德建筑队工作(副经理)。七十年代末回家务农(没有退休金),生育有三个儿子,主要以务农为生,生活比较清苦,1995年配偶病逝,现在自己一个人生活。
按常规,这些经历过战斗又立过功的老战士,在人们心目中都会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尊崇,相关部门会对其生活有一定的补助等等。但这位老人返乡务农后,几乎没有得到来自任何部门的补贴。老人说:与他一起参过军的人,退伍返乡后,按照政策都给予一定的补助。但像他有这样经历的人,如今已经七十五岁的魏远丰老人,似乎对于没有受到过***补贴照顾也没那么在意了!
如果是城市中的原非农业户口老人,都有本人档案。退休老人的档案都在当地社保局存放保管,可以到那里查就清楚了。一般现在去世的老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经过登记、肃反、四清、清理阶级队伍等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可以说原大陆中国人的底细都很清晰。如果想查询,应该尽早,对于一般人的档案,保存是有期限的。过期将会销毁。
如果是退到农村的老人,原来是国家干部,退伍军人也好查,到当地武装部、安置办等部门查询。如果是那一方面“历史上有问题”的,比较难查,因为整理他们的材料不同时期不同运动由不同部门或临时部门组织、负责,但是对这些人调查、掌握的更清晰。
如果没有时间,想请专业公司调查,他们也要循这条路子。可以找私人调查或侦探公司,这个名字各地叫法不同。
(1)作答本题注意划线句中的“因此”,根据这可知答案就在前文,本题对应的答题区间就是文章的第三段.根据语段内容可以概括出答案: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关键在于联系前后文.“尽管这个群体中的个体间的口述存在差异、矛盾甚至冲突,这些不同的叙述却会产生抵消效应,从而可以提供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摸象者提供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但综合起来却是关于大象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根据这两个句子可以理解句子的含义.(3)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要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连接.本文是首先,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答案:(1)可以丰富历史记忆的细节;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可以记录和保存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2)群体中的个体间的口述存在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但综合起来却是关于历史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提供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3)首先,论述口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指出口述历史也会有误差或失真(偏差和失误)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呼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
一直以为家史是一个极其神秘和严肃的存在,只有那些香火绵延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才会编纂家史,因为他们有辉煌和自豪的过去。
直到我看了老师的范文才明白,原来普通人的家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为了简述这份家史,我向爸爸妈妈了解了许多我从未了解的过去。
爷爷的爷爷,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就叫做祖爷爷吧。祖爷爷生活在清朝末期,曾经是地主。
家族地处河南小乡村,或许没有太大地受到战火的摧残,亦或许当初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还没有入侵,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那时候的地主家族也许不是家财万贯,但至少衣食无忧。
有田、有地、有家仆,在森严又腐朽的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各司其职,家中兄弟姐妹过着清朝少爷小姐般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平静的生活终究抵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大环境的带动也使得这个已经腐朽的大家族摇摇欲坠。
满清后期,国家政治制度腐朽,英国为了资本积累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多少中国人民受此荼毒,迷醉在吸食鸦片带来的一时***中无法自拔,可以想象一群国人放任自己颓废,或趟、或卧、或站在乌烟瘴气的屋子中沉迷……但不幸的是,族中三位前辈是这群堕落国人中的成员,爸爸说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具体是哪几位前辈吸食鸦片已经无法考证。三位前辈挥霍家产去吸食鸦片,架空家族财产,直到脆弱的家族驱壳再也无法支撑,于是他们就变卖家产:卖物件,卖家仆,卖房产,卖土地……家中的积蓄如洪水般的速度流失,很快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便轰然倒塌。
毒品这种东西真的是毁人毁家毁前途,满清后期,一个吸食鸦片的人就足以毁灭整个家族,何况我们出现了三个!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就此拉开了苦难的序幕。祖爷爷的后人经历了战争年代,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8年的侵华战争让这个已经支零破碎的家族更加雪上加霜,在战争的夹缝中生存,时刻提防着日本人的侵袭。
听爷爷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村子,抢、掠,几乎丧尽天良,但是万幸的是他们没有做那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比如屠杀。因此家族一脉得以延续。
爷爷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熬过了战争年月中最艰苦的那几年,有幸在新中国长大。他年轻时候当过兵,正赶上饥荒那几年,穷、饿,种种生活的压力让那时候的爷爷拼命干活,只求能吃上一顿饱饭。
爷爷说:最饿的时候连树皮都吃过……“树皮是苦的吗?”我问。“只要能填饱肚子,又有谁在乎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爷爷已经迎娶了奶奶,有了我的大伯。为了家中几口人,爷爷拼命在生产队工作,趁着年轻力壮,做最累的活、干最苦的差事,做了生产队的队长。
然而拼了命的干活并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衣服破了补补了破,吃黑面馒头,水煮菜,没有肉,没有油,长时间吃不饱饭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有时候干活干到双眼发黑,走路全是靠意识在支撑,仿佛挥舞锄头的下一秒就会昏迷过去,然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只能咬牙坚持下去。爷爷的父亲好歹是地主的后人,肚子里有点油墨,所以即使再穷,爷爷也从小也接受了教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时候报纸夸大其词,不切实际地描述着生产成果,爷爷说他深深地自责过,他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虚报成果,老老实实不好吗?可是镇长、书记的命令,为了生活下去他不得不听从。
奶奶家一直属于社会底层,极其贫穷。“我们那时候啊,根本就不能叫上学。
去学校做什么?去菜地里拔草,锄地,喂猪,学不到什么知识的。晚上回家还得帮助家里人干农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当时要生活啊,可真是不容易。”
奶奶如是说。爷爷在生产队的时候,奶奶在家边干农活边带孩子。
和太奶奶分家之后由于太贫穷没有房子住,曾经住过生产队的“炕楼”(就是加工烟草的房子)。这里除了加工烟草还烧制砖头,他们称为“窑厂”。
长时间的烟熏,墙壁都已经成为黑色;窗纸已经不能遮风挡雨,土堆起来的墙仿佛一场大雨冲刷就会倒塌。奶奶白天在“窑厂”干活,半夜就着昏黄的灯给爷爷补衣服,岁月艰辛,但一家也算是和乐。
由于表现优异,所以爷爷退役后能够分配在舞钢钢铁厂工作,那时候应该算是一个铁饭碗了吧!土地改革后又分配到了土地,紧跟国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生活渐渐宽裕了起来,有了积蓄,盖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所房子——两间大瓦房。直到今天我们老家的院落都是在这两间大瓦房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
多年后爷爷调到舞阳公路局做会计已是后话。暂且说说妈妈这边一族。
太姥姥(即妈妈的姥姥)是地主家小姐。16岁出嫁,一生受尽磨难。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太姥姥,那时候太姥姥的双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双真正的三寸金莲。
一双脚还没有我的巴掌大,脚型呈三角形细长,脚趾畸形贴在脚掌心,脚背高高拱起,难以想象这双脚的骨骼成了什么模样。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荼毒。
想想年轻时候的太姥姥在多少个日夜因为这双被束缚的双脚流泪,多少深夜之时因为极度的疼痛无法入眠。还记得妈妈和姥姥去给太姥姥买鞋子穿,逛的都是童鞋区……儿时我还十分不明白为什么给老人买鞋子要来童鞋区,原来这双脚只能穿的上童鞋啊!三寸金莲不是。
从前,有个弃老国。国王规定,活到60岁的老人要送到深山饿死。丘三把60岁的爷爷送上山,心里很难过,丘三舍不得爷爷,他冒着被判刑的危险把爷爷带回村藏起来。不久邻国送来了两条蛇,让弃老国的国王辩认哪条是公蛇,哪条是母蛇。国王和大臣都认不出来。丘三听说后去问爷爷,爷爷说:“把蛇放在丝棉上,往外爬的是公蛇,不动的是母蛇。”丘三帮助国王认出了公蛇和母蛇,邻国的使者灰溜溜的走了。几天之后邻国的又拿来了两块木头让国王说哪是雄木,哪是雌木。国王又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去请丘三来,丘三等当差的一走赶紧去问爷爷。爷爷说:“浮在水上的是雄木,沉到水底的是雌木。”弃老国免受了两次耻辱,国王要重赏丘三。可丘三说:“这都是我那60岁的爷爷想出来的办法”国王这才明白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老人。从此弃老国的名字就改为了敬老国。
这不是历史,仅仅是个故事而已。
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但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口述历史则着重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历史。因此,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1、口述史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
2、口述史很难做到纯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记忆有时会不可靠、或有意夸张。因此越是具体的情节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不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晰;
3、口述史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
“口述历史”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兴起,80年代引起了中国
史学界的极大关注,自2000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进入探索。有人预测,口
述历史学将成为未来存史、治史的主要方法。
“口述家史”是“口述天下”系列项目产品在国家商标
局注册的二级品牌。“口述家史”的宗旨是:记录个人经历,书写家庭美德,
“口述家史”是由水晶岛影视公司口述家史团队专业的外联制片、访问者
、摄像师、摄影师、灯光师、场记、后期编导、剪辑师、音译文校、图书编辑
、画册编辑、美术编辑、排版印刷制作等工种工序协同完成,由用户家里的父
母、祖父母作为主口述人,子女儿孙等其他亲属作为次口述人来共同讲述家庭
历史、寄望家庭未来的“记录个人经历,书写家庭美德”的全新服务产品。
二、如何做好口述历史 贝丝 罗伯森
1、(澳)贝丝·罗伯森(Beth M. Robertson)著黄煜文译《如何做好口述历史》,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
2、[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3、(英)保尔·汤普逊(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等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张广智、陈恒《口述史学》,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公司,2003年。
5、[英]肯·霍尔斯:《口述历史》,陈瑛译,台湾播种者文化有限公司,200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口述历史进阶研习营学员手册》,2000年。陈旭清《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6、周新国《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杨祥银《口述史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8、陈墨《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
9、定宜庄《口述历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李向平等《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梁妃仪等《协助社群认同发展的口述历史实践:结合理论与实务的操作手册》,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3年。
12、邱源媛《找寻京郊旗人社会-口述与文献双重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群体》,北京出版社,2014年。
13、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三联书店,2008年。
14、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5、定宜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年。杨恩洪《藏族妇女口述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三、口述史学及其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1、口述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不仅给史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更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2、一、口述史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3、说它“古老”是因为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国历史上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说它“年轻”,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学科的创建为标志),口述史学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才出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A。内文斯开始录制美国生活中的要人们的回忆。”1948年,美国史学家A·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主要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学,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4、口述史学的研究,美国走在了前头。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并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六十年代,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从60年代起,现代口述史研究逐渐越出国界,开始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历史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口述史专著大量出版,其势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英国的《家庭与劳动》,日本的《闻书——丹波的庶民史》、《日本的放浪艺人》,法国《骄傲的马》等。直至80年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5、口述史学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则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近几年,一批冠以口述历史的书籍陆续出版,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话题。这种境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然而相比较口述历史在出版界的火热,口述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对口述史学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尚未明确、学术规范无所适从等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2004年底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2005年11月在成都又召开的“口述历史研讨交流会”等学术会议。相信,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口述史学在中国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6、 1。口述史学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
7、从广义上说,口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印证和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够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狭义上讲,被调查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口述史学家在访谈和取证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8、 2。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9、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10、 3。口述史学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11、口述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所说,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口述史学家毫不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其所表明的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12、 4。口述史学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13、纵观传统的历史文献及档案,能被加载史册的不是统治阶级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所见所闻。可是在历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的今天,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们重视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史、社区史、社会生活史、艺术史、妇女史、普通民众史、少数民族史、灾难史等,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者关注的是能够为传统史学中没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声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同样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来自于平民百姓的访谈资料,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的内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14、正如英国口述学家P。汤普森所说,历史学家正在逐渐发现“口述史”的价值,并且不止是一次发现,而且是一次复兴,“它赋予历史学一个不再与书面文献的文化意义相联系的未来。它也将历史学家自己技艺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们手中。”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口述历史之花必然会在中国史学园地里盛开!
15、[1]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第4辑)。
16、[2]梁子民,毕文昌。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中国青年报,2005——05——11。
17、[3]杨雁冰。口述史学百年透视。
18、[4]林韵妮。口述历史——值得发掘的火史料。
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和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的关系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