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一般患者可居家 如何防止被邻居感染(居家隔离如何防止被感染)

七月网2920

大家好,关于一般患者可居家 如何防止被邻居感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居家隔离如何防止被感染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般患者可居家 如何防止被邻居感染(居家隔离如何防止被感染)

多地推行“阳性居家”,专家释疑邻居感染风险多大

住在北京朝阳的李先生发现,上周日,同楼栋一位密接转阳的邻居没有再被转运至方舱医院,而是安排其居家休养,由“大白”发放物资包和快速抗原测试剂,“待遇等同于居家的密接人士”。

“社区人员对我们解释称,这名感染者是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而与他同住的家人,此前已经因为核酸检测为阳性被闭环转移了。”李先生回忆称,11月18日,他所居住的单元楼因出现一例社会面核酸“十混一”阳性,被划定为高风险区,落位“足不出户”管控。期间,又根据先后出现的阳性病例,判定了三组“十字花”楼层密接群体。目前,以楼栋出现最后一例阳性的时间计算,非密接人群已全部解封;非该名居家阳性者的同层和同列户型人员会今天核酸检测全阴之后,也将解封。

“作为这名居家感染者的密接人员,我们被告知,必须等到其抗原转阴后,由疾控人员间隔24小时以上进行两次核酸检测,两次均为阴性后,相关人员才能被同时解除隔离。换言之,我们隔离结束的时间可能少于7天,也有可能长于10天,一切都是未知数。”李先生表示。

他告诉第一财经,让不具备转运条件的轻型和无症状新冠感染者居家,应是一件符合大众同理心的好事,但因缺少预案,反而造成顾此失彼和邻里纠纷。“目前,我们希望优化和解决的有两点:其一,理论上来看,气溶胶传播是小概率事件。既然基于此判断,将我们划定为密接人群,那么应该有专业人员及时针对楼栋排水管道等风险性进行判断;其二,阳性居家应该是为了减轻对经济和居民的影响,但如果让更多邻居陪跑,会适得其反。”

李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在北京、广州等地,让符合特殊要求的无症状或轻型新冠阳性感染者居家,已部分成为默认模式,无需经过邻居签名同意;涉及人员面也有所扩大,从起初的“符合特殊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逐渐扩大到“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

但由于尚无涉及阳性居家的系统性防控预案,在对感染者、密接人员以及同楼栋或单元其他人员的权益和安全的保障上,还存在诸多细化空间。

多方权利须平衡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无疑是一件可喜之事,让符合条件的阳性人员居家隔离,更符合公众期待,有利于感染者的康复,更有利于有效缓解医疗系统压力。

“但该优化方案的落地,还需保障民众掌握充分信息、理解政策优化的背后逻辑、做足准备、达成共识,以达到‘阳性居家’的预期效果。”姜庆五表示。

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尝试“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轻症新冠感染者可以不用转移”的社区中,邻居和感染者及家庭均存在一些顾虑:对于前者,关注点在于发生串联感染的概率几何、是否会被连带管控;对于后者,关注点在于自身或家人是否在“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范畴内,是否会被邻居歧视对待,基本生活和医疗物资能否得到满足等。

如前文李先生所提及的“十字花”管控原则,多名受访病毒学专家认为有待商榷,因为新冠病毒经气溶胶发生非接触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接触式传播也可以避免。“居家隔离的新冠病毒携带者,本身排毒量就很少,传播力不强,一般来说,呼出的气溶胶中的病毒离体3小时后,就完全灭活了。”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第一财经称,比如,如果阳性居家人员开门取快递,佩戴好口罩,只要和快递员隔2米以上距离,病毒传播的概率就非常小了。

“同住人士确有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居家隔离者最好拥有带有独立卫浴的房间,与此同时,在隔离期间,感染者应当和同住者保持尽量远的距离,尽量不共用物品,使用了共用物品后及时进行消杀,这样就可以降低感染同住或陪护人员的风险。”常荣山称。

他还表示,一旦发生接触感染,同住者也无需过度焦虑。这是因为无症状或轻型新冠感染者携带病毒载量很低,发生病毒传播,被感染的密接人员也大概率为可自愈的无症状或轻型感染者,不需要进行转移进行医学治疗。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版《症状轻微的COVID-19患者的家庭护理及其接触者管理》,如果得不到住院治疗或住院治疗不安全,可考虑让成人或儿童COVID-19确诊或疑似患者接受家庭护理。具体决定因素有三:一是对COVID19患者的临床评估,二是对家庭环境的评估,三是监测居家COVID-19患者临床演变的能力。

该文件明确,在家庭环境满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无症状患者或无不良后果风险因素的轻症或中症患者可能不需要紧急干预或住院”,可以居家隔离和护理。但同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因素,譬如年龄、吸烟、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等,也应纳入考虑。

常荣山进一步称,如果阳性感染者家庭有70岁及以上的部分接种疫苗或未接种疫苗等特殊人群,建议阳性感染者主动转移隔离。因为这类老人一旦被接触感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大。“长期而言,随着我国高龄老人加强针接种率提高,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减少。”常荣山补充道。

虽然轻型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发生病毒传播的风险不大,但管理能否跟上,关乎该优化方案的落地效果。

根据李先生描述,目前,对于该楼栋这位独自居家隔离的老人,社区的管理措施与其他密接人员无太大差异,即由“大白”入户测核酸或者发放抗原,并定期发放食物包。

“一方面,对于居家阳性人员,尤其是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社区或疾控部门的保障工作需要做到位,并做好转移预案。比如,定期对相关人员抗原情况登记、询问其是否出现持续高烧等现象并进行心理关怀和情绪疏;另一方面,应尽量用抗原自测或核酸自采,代替入户核酸,以降低‘大白’被感染,乃至进而传染其他人员的可能。”常荣山称。

一名现居香港的杜先生告诉记者,香港特区政府会为居家阳性感染者发放抗疫物资包,包括快速抗疫测试卡、隔离手册、口罩、退烧药和中成药等。

但对于居家隔离是否需要发放药物、其他同栋人员是否需要储备药物,姜庆五认为,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因此这并非是一个必选项。

常荣山持相近态度。他还提醒,社区人员应当对居家隔离的密接和阳性感染者基础性疾病有记录,尤其是对于选择居家隔离、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新冠感染者,社区人员需要对其新冠临床演变进行及时评估,更需要保持对其基础性疾病的持续关注。

另有病毒学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对于居家的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可以适当吃点官方推荐的中药,但没必要准备专门的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对于特殊群体应考虑辅以药物。

阳性居家者怎么“管”?

在一些地区,核酸和隔离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后,无症状和轻型感染者是否需要并能够及时上报?如何约束阳性居家者的活动范围?这些问题引起部分公众的疑惑。

常荣山认为,减少核酸频次和允许阳性居家,旨在让防疫更加精准和人性化,但并不意味着解防。现阶段,无论是核酸检测呈阳性或初筛阳性者,还是抗原自测阳性者,都应该上报给政府有关部门。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轻型阳性人员应该与政府签署协议,以便让卫生行政部门主动提供居家隔离的各类保障,并实施监管。

对于已确诊人员,尽管符合居家隔离条件者所携带病毒载量不高,但如果允许其离开住所,仍会对其他人带来风险。有人认为,境外和国外一些地区要求居家感染者戴上电子手环的方法,或可借鉴学习。

根据香港卫生署2022年11月21日更新的“2019冠状病毒病呈阳性人士手册”,政府会安排工作人员到访阳性感染者的居所,送派并协助佩戴电子手环,安装“居家抗疫”APP应用程序。在隔离期间,政府人员将通过电子手环监察以确定其是否留在居所。

虽然该类手环不会收集个人资料,也不具备GPS定位功能,但常荣山认为,在内地并无推行的必要性。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流动,严格做到足不出在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有对高风险人员在通过门口安装电子门磁的形式,加强监管”。此方式也适用于阳性居家人员。

“如果阳性感染者走出居所,且不戴口罩,楼道等密闭的空间内容易发生病毒的气溶胶传播,进而导致邻居上下楼梯发生感染。但通过电子门磁,就可以基本杜绝这种情况。”常荣山称。

姜庆五也不赞成采取电子手环的防疫方式,认为应首先基于个人自律,如果刻意不合作,再考虑采用兜底措施。

他认为,未来防控新冠的重点,应从阳性感染者转移至公共场所,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医院在内的室内公共场所等。通过完善这些场所的卫生、通风条件,做好出入人员防护管理等,以更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防控效果。

居家隔离如何防止被感染

个人该做哪些准备?

若阳性居家,最理想的居住环境,金冬雁说,是有单独的房间和卫浴,如果没有单独卫浴,在感染者使用后,马上倒消毒水也可以避免病毒传播。居家隔离期间,需要保持家居通风;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外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做好环境消毒。南北通透的房间是比较理想的,卫生间是一个防控重点,因感染者在卫生间时通常会摘掉口罩进行一些清洁活动,排出病毒,感染者最好在使用过卫生间后进行消杀。

个人要做的准备方面,感染后短时间的发烧是最常见的症状,因此,他建议,应储备退烧药一类的非处方药,这样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可以自行康复,不用去医院。如果市民想在家里储备药物,按缓解普通感冒症状的药物来准备就可以。

鉴于新冠感染后,对于多数人来说,主要以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为主,如果无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可以服用一些退热药物,比如乐松、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少部分患者咳嗽时间稍微长一些,也可以考虑口服一些止咳的药物。

根据《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非单独居住者,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其他人员不进入隔离房间。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与其他家庭成员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如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保持家庭通风。

此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要注意对个人使用的物品、接触过的家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比如,门把手、开关、热水壶、坐便器等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1次。家庭成员间,感染者面临的风险不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居家隔离。

如何避免被感染?

关于新冠的气溶胶传播担忧,也是很多人反对确诊邻居居家隔离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气溶胶可携带新冠病毒,并悬浮在空气中,能够随空气流动至一米之外。

一般家庭的卫生间出风口是各自独立的,但污水管道是相连的,有造成垂直传播的风险,因此,居民要尽量保证卫生间地漏水封。

如果所居住的楼里有感染者,公寓的电梯、步行楼梯的通道,通常通风情况不太良好,所以坐电梯时,或者走步梯时都要戴口罩;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打开一段时间能够让空气充分交换。尽可能避免用手触摸楼梯的扶手、电梯的按钮、小区的社区公共设施物体表面。

如果感染者住在对门,注意开门时轻推慢拉,避免与对面房间同时开门,导致气溶胶的交换。另外,坐电梯时,或者走步梯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不管有没有人,你都要戴好口罩。在家里,房间里你一定要经常地开窗通风,每天打开一段时间能够让空气充分交换。

如何看待“邻居阳性可居家”

在同样的防控处置下,本轮疫情为何如此复杂?对于部分小区流传的“邻居阳性可居家”倡议,应该如何看待?“方舱内同为感染者,是否还有必要戴口罩”?4名死亡病例均为新冠轻型,接种疫苗是否还有意义?常态化核酸采样安全吗?……

对于市民关心的多个问题,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卢联合、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王全意进行了答疑。

1

采取了同样的甚至更大力度的防控措施,为何此轮疫情感染者居高不下?

李侗曾:北京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是奥密克戎BF.7。作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一种,BF.7的传染性太强,德尔塔的R0是5-6,奥密克戎超过了10。且奥密克戎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喜欢在上呼吸道繁殖,意味着感染者能够通过说话、咳嗽,感染给更多的病例,更容易传染周围的人,奥密克戎轻症较多,也容易降低警惕性。

即便和奥密克戎其他变异株相比,如与年初BA.1、BA.2和前段时间很多地方流行的BA.5变异株相比,BF.7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能力更强,是目前国内奥密克戎家族中传播力最强的新冠变异株。

此外,奥密克戎感染后1天就可排毒,两三天就可出现第二代病例,因此依以前的检测频率可能漏掉一些人,检出阳性的时候已经造成了传播;从我个人接触的病例看,虽然感染性增强、代际时间变短,但感染后转阴的时间仍在7-10天,也没有缩短。我觉得这些都造成了防控难度的增加。

2

BF.7的特点是怎样的?

李侗曾:BF.7是奥密克戎的一个分支,因此也遵循了奥密克戎的特点:

首先是免疫逃逸能力很强,接种过疫苗和感染过的人,虽然获得了抗体,但面对奥密克戎仍可能再次感染,从全球看,各地都因奥密克戎引起了疫情反弹。

其次,奥密克戎的潜伏期短了,传播速度更快了,感染后两三天就已经有传染性,可以出现第二代病例。一旦流调慢一些,人数就可能迅速增加。

从致病力角度看,相比原始毒株、德尔塔有所下降,更多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烧、流涕等,少数人有消化道症状。

3

如果邻居同意,阳性可以居家隔离不送方舱。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李侗曾: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或密接本人来说,大多数人是愿意居家观察的,但是不能只考虑自己,需要考虑家庭以及社区。

从家庭的角度看,奥密克戎传染性太强,家庭成员有老人、孕妇一定要小心;在临床看到,新冠给每个家庭带来的影响千差万别,一些老人感染后会成为重症、危重症病例,基础病加重。如果家里没有高危人群,那么邻居家是否有?他们是否有顾虑?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两种观点。有的群体同意,也有的居民在邻居阳性后很关心何时转走,担心影响到自己的家庭。

如果能够做到精准,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当然是最好的,但需要通过专业人员评估社区环境、家庭通风下水条件等,确保周围是安全的。现实是没有可靠的评估方法,很多社区也做不到这一点,采取集中隔离的策略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将来怎么调整,要做好预案。

4

北京此轮疫情出现了4名死亡病例,有什么特点?接种疫苗还有意义吗?

李侗曾:从总体信息上看,死亡病例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从我们看到的一些偏重病人看,一种是本身基础病就很严重,另一种可能是感染新冠后加重了基础病。

接种疫苗的问题,根据全世界的反馈,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重症病死率明显低于完全没有接种的人群。

对于疫苗犹豫这个问题,其实疫苗非常安全,包括很多老人担心的慢性病等,只要处在疾病稳定期,不用过于担心。很多老人完成了全程和加强接种,结果非常安全。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冬季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呼吁老年人尽快完成加强接种。

5

目前对不同分级的患者是如何治疗的?

李侗曾:无症状感染者没有症状,可以暂时不治疗,也没必要用药。但要区分高风险人群,比如老年人、基础病人群、免疫低下人群、长期吸烟人群、肥胖人群、孕晚期人群,他们可能出现症状甚至重症。

对于轻型病例,主要是对症治疗,高风险人群如有必要也会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普通型病例,很多已经有肺炎,如果经评估进展风险比较大,可以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病毒药物。

好了,关于一般患者可居家 如何防止被邻居感染和居家隔离如何防止被感染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