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子里的“橡皮擦”
第一次随着韩国电影声泪俱下,是看那部《我脑子里的橡皮擦》,女主角得了失忆症,要把脑子里的回忆慢慢都忘记。她逐渐忘记家在哪里,逐渐忘记跟爱人的点滴回忆,直到最后,彻底忘记心爱的人。她想在记忆消失之前彻底离开他,但是,他不放手,不同意。若是脑子里真有一块橡皮擦,随意擦掉那些不开心、不高兴、不满意、不欢喜,多好。只可惜,要遗忘的都是那些拼命想记住的美好。悲剧效果由此而来。
明明是部电影,偏偏赚走我太多眼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时代患上了种种“选择性”病症。选择性失语,选择性失忆,选择性自闭……其实,我们还是爱这个世界的,只是太多太多的失望令我们心里那扇敞开的门不得不暂时性关闭,只对某个人、某件事选择性开启。
“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一切逝去的,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读普希金的诗,觉得其中道理太肤浅。那时心里黑白分明,对自己“讨厌”、“憎恨”的事恨不得咬上几口来解恨。我认定不愉快的事情会永远成为心底的烙印,那个让我“不爽”的人会是我一辈子的仇人。后来,没用多少年,这个人的相关记忆就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了,偶尔听别人提到他的消息,心中竟有几分惊惧:啊,我竟然都忘了!
看来记忆自己就有“橡皮擦”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自然而然就把那些不美好的东西屏蔽了。仔细想想,或许,人脑的这种特殊机能正是暗合了经济学原理的。在经济学中,有个词叫“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是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而改变的,这样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无关性,也就是说,不管采取怎样的措施都已经无法挽回已经损失的成本,因此,心理学家指出,对待人生的沉没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考虑它。这个法子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些无能为力的遗憾、无法弥补的过失不都是沉没成本吗?既然已经与你无关,无法挽回,何必再为它愁苦懊恼!
沉没成本远远不只是感情方面的,友情、人情、职场、生意场,处处都有这样一厢情愿又无能为力的事。有时候,你很希望跟某人化干戈为玉帛,人家偏偏不买你的账;有时候,你很想跟客户坐下来谈谈,人家就是不同意;有时候,你尽心竭力写了一个策划案,老板偏就看不上;有时候,你说尽好话,某同事就是跟你对着干……生活中充满了这种琐碎的小事,你要是逐一计较,真把自己累个不轻。倒不如,让脑子里的橡皮擦把它们都擦掉。不求事事无亏,但求事事无悔,只要你能做的都做到了,即便结果不是最满意的,你也可以泰然处之。
很多事都是这样,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很难让人把握。因此,对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过去”,不要耿耿于怀。任贤齐怎么唱来着:“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傻傻等待,他也不回来……”时光一去不复返,不光“他”不会来,“它”也不会回来,一分一秒,一块钱,一个机会,一件衣服,等等,都是“过去时”了。在心中把他们都变成“过去式”吧,加个ed的后缀尾巴,帮你更好地认清眼前的状况。既然错过了A,就不要再错过B,否则,接下来的CDEFG一系列选择都要浪费了。
作文:记忆里的橡皮擦 600字
当我拥有一个我可以将它们抹去的机会时我突然并不后悔我曾经那么做
——题记
我喜欢回忆不管是快乐的伤心的即使是后悔的我也不想将它们抹去因为我所后悔的事情在我可以将他们抹去时我并不后悔我曾经那么做因为我们的回忆有辛酸有放弃也应该有后悔回忆那时我们的一点一滴都在脑中呈现时,会有种想笑的冲动,不管是那么的令人后悔,令人悲哀,但是还是可以以一个看好戏的旁观者去笑当时的我
我们那时还是爱哭爱笑敢爱敢恨的小孩阳光中的回忆总是美好的即使是闹了笑话即使是犯了大错我们还是在一起啊我们一起闯祸一起逃掉打打闹闹的回忆总是美好的还记得那是义正言辞的样子口口声声说要永远不长大要陪着爸爸妈妈可是还不是长大大人们总喜欢拿这个来开玩笑即使是被笑的脸通红通红但是依旧不后悔因为我至少曾今那么想过想过和爸爸妈妈一起留在过去回忆中即使是嘲笑同样是那么的温馨好多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才发现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呀
经历过的都是美好的你想留在过去但是有可能吗过去的遗憾过去想抹去的后悔都是在未来的时候你能够回忆的说实话越是想回到过去你就越是不能够发现现在的生活的美好,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它说她曾经崇拜过的那个人在接触过他后有了那些令人后悔的事所以你所梦想的那些过去还是远远的去像以前那样去眺望吧
属于我们的过去在你到它的身边时一定会发现还是远远的去看它去简单看它要好得多因为你所梦想的那时候可能会到那时你会后悔那么你再次拥有后悔的事情是因为你想抹掉后悔的事情,那么还不如一直停在你最开始所后悔的原地去想而不是将它们抹掉
所以如果我有那么一个机会记忆可以用橡皮擦擦去的话那么我希望我可以将我知道这个橡皮擦的记忆全部一次性全部归零抹清所有关与这个的记忆我没有别的要抹去只是这个关于能够抹去记忆的橡皮擦只需要抹去这个没有这个我竟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同时做一个最完美的自己因为我不需要抹去什么只需要做一个拥有所有记忆的我
因为我知道
所以我喜欢回忆也喜欢回忆过去的后悔喜欢回忆所有我曾经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那时候啊我们的种种过错种种乌龙都是我爱回忆的可是少了一样我们还能用着以前的囧事来为笑话吗我们虽然会被互相揭老底而脸红但是还是希望还会有这些事情发生看一下未来我们还能这样吗所以回忆是在离别时最好的东西我们所剩下的已经不多了没了一起相处的你们我们还剩什么这有回忆的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已经残缺的记忆呢
我们现在的记忆是那么的可贵何必要为了这些过去式而去破坏我们在一起六年留下最后的东西呢也不知道今后是否能够再次相遇在那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相遇的世界里能一起相处六年同样也希望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属于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们怎能这样
不过我知道我拥有一个我可以将它们抹去的机会时我突然并不后悔我曾做过的事
脑海中的橡皮擦 剧情_记忆:关于你脑海中的橡皮擦
看过韩剧的人都笑称,韩剧有三宝:失忆、绝症、治不好。主人公因为飞来横祸而失忆,让剧情产生了张力,也让观众在开怀一笑的同时悬着一颗心,一集接着一集追着看。韩国电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正是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和忘却的凄美爱情故事。
在生活中,记忆与人的存在感与生俱来。每天清晨,在经历了那一阵睡眼惺忪后,绝大多数的人会记得自己是谁,今天是星期几,是需要上班还是可以睡一个回笼觉……人的行为模式与记忆分不开,如果缺少了记忆,我们甚至无法证明自己是否曾经活着。而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还借助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或者是照片,或者是一段影像资料,又或者是一张票根。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辅助记忆而存在的。
人认识记忆的过程
我们能够回忆起许许多多的事情,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记忆”的存在。在一个阳光不太明媚的下午,凤凰花开满校园里的小路,毕业生们也开始收拾自己四年来留在校园的物品和记忆了。那个用了四年的搪瓷饭碗,陪伴着她在食堂里冲锋陷阵;一本本放在床底的专业课本,将她拉回到这些年上课的教室;还有一个个考前复习的不眠之夜……小周本以为这些东西可以当垃圾清扫出去,可每当她拿出一件东西,关于它记忆就如潮水涌上心头。
小周意识到这些都是她回不去的过去,却没有意识到是什么让她对这些东西印象深刻。人们最早意识到自己能记住东西这回事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人就忘记了。
到了公元前4世纪,思想家柏拉图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像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留下了印记一样。之后人们碍于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一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霍布斯才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记忆进行了系统实验,他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并根据记忆的保持规律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记忆的认识囿于人们对大脑的生理结构和检测分子的研究水平,突破性的进展一直没出现。可是记忆既然是存在的,那么就一定具有他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到底有多大呢?
记忆的重要性
每天清晨被闹钟叫醒的那一刹那,从惺忪中清醒过来的你记得自己今天要去上班,是不是感到痛苦万分?如果有一天,你睁开双眼,忽然想不起自己是谁了,你会不会感到恐慌?转过头来一看,发现竟然有一个人睡在枕边,而你记不起那人是谁,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开始变得有点荒诞?或者一睁眼,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甲虫,恨不得这时脑海中有一个橡皮擦,擦掉以前作为人的记忆,从而欣然接受自己是一只甲虫的事实……
当然,生活不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个世界也一如既往地运行着,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人过去的经验对于认识新的事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橡皮擦”无时不刻地工作,人就不能分清确定周围的事物了。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记忆又为我们提供知识经验,让我们能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参考,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常挂在嘴边关于记忆作用的话。
学生凭借记忆,背下了一个个单词,记牢了一条条公式,才能通过正确使用它们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演员背下一句句台词,才能在演戏的时候进入角色,准确地表达出各种感情、语言和动作。离开了记忆,个体就什么也学不会,他们的行为只能由本能来决定。
也就是说记忆是人连接过去和现在心理活动的纽带,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没了记忆,就没了传承,也就没了人类如今灿烂的文明。如此重要的工作机制,它的关键又在哪里呢?
记忆的关键
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总会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让人羡慕嫉妒恨。孩子回家朝我抱怨:“班上的王某某同学,他们上课看课外书,下课打篮球,可是学习成绩总是比我好。”
我想这样的困惑和不平不仅是发生在学习中的人身上,在职场中也经常能看见。为什么有的人记忆和学习总是如有神助,而有的人下了功夫却发现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记忆的关键应该是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
我们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多是纷纷扰扰的表象。一串电话号码、领导交办的任务,又或者只是别人随口一说的商场打折信息……都是表象的、抽象的和无序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地将他们翻刻在脑海里,那么就只能抓住表面和细枝末节,本质的东西却没把握。
一些记忆大师和记忆高手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无序的表面事情,通过大脑的梳理和总结成具体的印象,收束整理成一个有序的时间线。这就是他们将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的一种方式,按照这个时间线来进行记忆和回放,往往想忘记都难。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一定要像大师那样,为了记忆而去记忆。我们希望能够记住一些东西,为的是不耽误事,为的是更好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为自己产生价值积累财富。
很多老师发现学生在面对不能理解的知识时,往往选择死记,因为和理解相比记忆是一种更便宜的技能。死记硬背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帮助你通过一些考试,但是一考完,再上去问:“你今天考了什么啊?”好多人都会两手一摊,说:“我都忘记了。”缺少目的性的记忆,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这样的记忆没办法成为我们日后的参考,成为智慧的积淀。
带着目的去记忆,能够让人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将那些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经过自己的梳理和加工,变成自己的语言,才是让我们脑海中的橡皮擦失灵的方法。
记忆无疑对人十分重要,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会让人在回忆起它的时候,真情流露。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的存在时,才能够用现有的方式去理解它。也只有记忆,能够在人最彷徨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存在感——不论回忆出来的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们都是时间的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