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文言文翻译
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年幼时聪明好学的故事。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贾逵文言文翻译,喜欢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啦。
原文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
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翻译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赞。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贾逵到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回答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
到了十岁,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有时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注释
明惠——聪明智慧。惠,同“慧”,聪明。
无嗣(sì)——没有儿子。嗣,子孙后代
归居——回娘家居住,这里指因无子而被丈夫休弃。
以贞明见称——因为能守节和聪敏被人称道。
暗诵——默读。
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扉屏——门扇屏风。
且——“且……且……”,相当于“一边……一边……”。文中是说一边读一边记。
期(jī)年——满一年。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
《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闾里——里巷。闾,是古代里巷(类似现在街巷)的门。
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本文说明
汉代著名学者贾逵从小聪明过人,这当然是很好的条件,但他所以能成为很有学问的人,还在于他好学刻苦。关于这一精神,文中也写得很生动具体,如:“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这几则故事的侧面描写很成功。
贾逵的《后汉书·贾逵传》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贾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为文帝子梁王揖(刘揖)之傅也。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风俗通》曰:“涂姓,涂山氏之后。”恽字子真,受《尚书》于胡常,见《前书》。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五家谓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等,皆为《谷梁》,见《前书》也。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闲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恺,乐也。悌,易也。言有和乐简易之德也。俶傥,卓异也。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左氏》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櫲。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临邑,东郡县也。复,齐武王伯升孙,北海王兴子。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鸑鷟,凤之别名也。周大夫内史过对周惠王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事见《国语》也。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仍,频也。宣帝时神雀再见,改为年号,后匈奴降服,呼韩(呼韩邪单于)入朝也。帝来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
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其余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父羊》多任于权变,《左传》,宋人执郑祭仲,曰:“不立突,将死。”祭仲许之,遂出昭公而立厉公。杜预注云:“祭之如宋,非会非聘,见诱被拘。废长立少,故事名罪之。”《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之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其知权柰何?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古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左传》,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侯大去其国。贾逵以为纪季不能兄弟同心以存国,乃背兄归仇,书以讥之。《公羊传》曰:“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服罪也。其服罪柰何?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左传》,楚平王将杀伍奢,召伍奢子伍尚、伍员曰:“来,吾免而父。”尚谓员曰:“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子胥奔吴,遂以吴师入郢,卒复父仇。《公羊传》曰:“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公羊不许子胥复仇,是不深父也。《左传》曰:“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不可灭已。是以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公羊传》曰:“冬,黑弓以滥来奔,文何以无邾娄?通滥也。曷为通滥?贤者子孙宜有地。贤者孰谓?谓叔术也。何贤乎叔术?让国也。”其相殊绝,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建平,哀帝年也。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排,摈滥也。刘歆欲建立《左氏》,哀帝令歆与诸儒讲论其义,诸博士不肯置对,歆乃移书太常以责之,故被排摈。事见《前书》。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仇。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左传》曰:“翼戴天子,加之以恭。”又曰:“君命,天也,天可仇乎?委质策名,贰乃辟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又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以有无父之国则可。”是崇君父,卑臣子也。《左氏》王人虽微,序在诸侯之上。又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是强干弱枝也。又曰:“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史记》曰,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也。”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易》有施、孟,复立梁丘,施仇、孟喜、梁丘贺也。《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欧阳和伯、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也。并见《前书》。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春秋晋大夫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范会自秦还晋,其处者为刘氏。明汉承尧后也。《五经》家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史记》曰“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立,是为帝颛顼”。当时《五经》家同为此说。若以颛顼代黄帝以土德王,即颛顼当为金德,高辛为水德,尧为木德。汉承尧后,自然不得为火德也。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左氏传》曰:“黄帝氏以云纪,少昊氏以鸟纪。”是以少昊代黄帝也。《河图》曰:“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意感,生白帝朱宣。”宋均注曰:“朱宣,少昊氏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明,补益实多。
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改元谓改建初九年为元和元年,正历谓元和二年始用《四分历》也。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沓。杂沓言多也。章帝时,凤皇见百三十九,骐麟五十二,白虎二十九,黄龙三十四,神雀、白燕等史官不可胜纪。见《东观记》。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蓺》,研机综微,靡不审核。核,实也。若复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庶几无所遗失矣。废学谓《左氏传》也。
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公羊高作《春秋》传,号曰《公羊春秋》。严彭祖、颜安乐俱受《公羊春秋》,故《公羊》有严、颜之学。见《前书》也。与简纸经传各一通。竹简及纸也。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无人事谓不广交通也。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屡,数也。空,乏也。《史记》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子也,隐于首阳山,卒饿死也。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辕固,齐人也,为《齐诗》;申公,鲁人也,为《鲁诗》;韩婴为《韩诗》;毛苌为《毛诗》。故谓事之指意也。迁逵为卫士令。北宫卫士令一人,掌南、北宫,秩比六百石,见《续汉志》也。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千乘王伉,章帝子也。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逵荐东莱司马均、陈国汝郁,帝即征之,并蒙优礼。均字少宾,安贫好学,隐居教授,不应辟命。信诚行乎州里,乡人有所计争,辄令祝少宾,祝,诅也。《东观记》曰:“争曲直者,辄言‘敢祝少宾乎’?心不直者,终不敢祝也。”不直者终无敢言。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帝赐以大夫禄,归乡里。郁字叔异,性仁孝,《东观记》曰:“郁年五岁,母病不能食,郁常抱持啼泣,亦不食。母怜之,强为饭。宗亲共异之,因字曰‘异’也。”及亲殁,遂隐处山泽。后累迁为鲁相,以德教化,百姓称之,流人归者八九千户。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应劭《风俗通》义曰:“授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纲纪国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两子为太子舍人。
贾逵文言文
1.贾逵字景伯扶风平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做过梁王的老师。曾祖父贾光,做过常山太守,汉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洛阳迁去。
父亲贾徽,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还学习《国语》、《周官》,又向涂恽学习古文《尚书》,向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完全继承父亲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读《左氏传》和《五经》本文,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虽然是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学说。
从儿童时起,就常在太学,不了解外面的事务。贾逵身长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说:“问事不休贾长头。”
意思是说贾逵个头很高,但对外面情况不了解,喜欢问这问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聪明,喜思考,与众不同,很大方。
他特别对《左氏传》、《国语》有研究,写有这两部书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年间,上疏献给皇帝。显宗很重视,令人将它抄写一份藏在秘馆里面。
当时有神雀飞到宫殿官府,头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觉奇怪,问临邑侯刘复是什么原故,刘复答不上来,推荐贾逵说他知识很渊博,皇帝于是召见贾逵,问他是什么原故,贾逵答道:“从前周武王完成父亲的基业,凤凰出现在岐山,汉宣帝威信很高,戎狄归顺,神雀也连续出现过,这是胡人将降顺的预兆哩。”皇帝命令兰台史官拿出笔札,叫贾逵写一篇《神雀赋》,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一道任校秘书,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
肃宗即位,推崇儒家学术,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76),诏进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
皇帝赞赏贾逵的讲法,要他发挥《左氏传》的大义比公羊、谷梁二传见长的地方。贾逵于是逐条奏明道:“臣谨挑选出《左氏传》三十事特别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扬君为臣纲的正义,父为子纲的道理。
其余十分之七八与《公羊传》相同,有的文字简略,小有差异,无伤大体。至如写到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等人,《左氏》深刻发挥君臣的大义,《公羊》多认为是通权达变,这就相差很确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
“臣在永平年间曾经上书谈到《左氏传》中某些与图谶相合的地方,先帝没有遗弃刍荛之言,采纳了臣的话,由臣写出详细的讲解,藏在秘书处。建平年间,侍中刘歆想立《左氏传》,但他不先摆出大义,而轻易地交给太常,自以为理由充足,能够挫败那些儒生,可儒生们内心不服,联合起来抵制。
孝哀皇帝又迎合众人心理,所以刘歆做河内太守。从此大家攻击《左氏》,成为众矢之的。
到了光武皇帝,有独特的见地,兴立《左氏》、《谷梁》两家,恰巧两家先师不通晓图谶之学,所以半途而废了。臣下认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书籍,要害在于安上理民。
现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视臣子,这是强干弱枝,劝痒戒恶,道理极为明白切当,直接顺理成章。况且三代时不同事物,随时有所增减,所在先帝广泛观察各种学说,采取各家之长。
例如《易经》有了施、孟两家,又立梁丘氏;《尚书》有了欧阳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现在三传各不相同,也是这个道理。又《五经》各家都不能用图谶来证明刘氏是尧帝的后代,而《左氏》独有明文能够说明。
《五经》家都说颛顼代替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但《左氏》却以为少昊代替黄帝,就是图谶所讲的帝宣。
如果尧不得为火,那么汉就不得为赤,它所发明的见解,很能补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晓天然的聪明,建大圣的根本,更改年号,修正历法,为万代做出典范,因此,麟凤百数呈说,好兆头多次出现,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钻研《六艺》,对细微之处,也无不审理核实。
如果再留心一些废弃的学问,增广一些见闻,那就没有什么遗失的了'。”书奏上去,皇帝十分嘉奖,赏赐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贾逵自己挑选《公羊》学派的严、颜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传》作教材,给予竹简和纸写的经传各一通。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加赐一些财物,因为校书例多,特地拿了钱二十万,派颍阳侯马防送去。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
贾逵多次给皇帝讲《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的诂训相呼应,皇帝下诏书命他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贾逵集中写了三卷,帝认为很好。
又叫他写《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提升贾逵作卫士令。
八年(96),下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从此四经便流行于世。都封贾逵所选弟子和门生作千乘王国郎,早晚在黄门署学习,学者都很羡慕。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91),任命贾逵作左中郎将。八年(96),又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管秘书近署,很被信用。
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多万字,又作诗、谏、书、连珠、酒令共九篇。学者很崇拜他,后代称他为通儒。
但是他为人不大注意小节,当代对此有些讥讽,所以没有做成大官。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时年七十二岁。
朝廷怜悯他,封他两个儿子作太子舍人。
2.贾逵旁听文言文翻译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
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赞。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
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
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回答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或中国古时有一个“抱弟隔篱听读书”的故事,一直被传作为家庭教育的佳话。传说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小时候聪明过人,他的姐姐因没生孩子而被休弃,回到娘家居住后因贞节贤明而为人称道。
他只要一听到邻居家里有读书声传来,都要抱年仅5岁的贾逵隔着篱笆去听。受到其姐姐的影响,贾逵能够静下心来,一声不响地安心听读书。
到贾逵长到10岁那一年,他已能背诵《六经》,姐姐问:“我们家境贫寒,从没有请过教书先生,你怎么会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样一类古书,而且背诵起来从不遗漏一句呢?”贾逵答道:“回想当年,姐姐抱着我隔着篱笆旁听邻家读书,至今仍没有忘记其中的任何一句。”贾逵并非天生就不喜欢玩,而只爱读书,也没有人对他说过许多读书足以励志,足以明理,足以怡情,足以成长,足以医愚的大道理,他的成功固然与其聪慧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姐姐的一番苦心,从小就培养了他静心听读书的习惯。
在学龄以前,要让孩子玩,允许他尽情地玩,但是也应该注意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孩子静心地坐下来,做一些与读书有关的事,如听故事、讲故事、绘画、写字等,在这些时间里,就要要求孩子不随便走动,根据你的个体要求完成任务。这样做的最重要目的,在于让孩子养成静下心来专门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贾逵勤学文言文姊以为喜原因是姐姐是为小贾逵的沉静好学而高兴。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赞。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贾逵到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回答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
到了十岁,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4.“贾逵勤学文言文,姊以为喜”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逵静听不言”。当时姐姐抱着五岁的贾逵一起在窗外听读,没想到贾逵竟然不哭不闹,所以姐姐很是高兴。
1、释义
姊以为喜:姐姐因而感到高兴。
2、出处
语出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意思是: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赞。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5.三国志贾逵传译文郭援攻打河东,所经城邑攻无不克,唯绛邑有贾逵坚守,怎么也攻不下来。
他就召南单于并军急攻。贾逵势单力孤,抵挡不住,终致城破被擒。
郭援早闻贾逵盛名,慕其才而想收用他。可是,贾逵见到郭援,不仅不叩头,反而义正辞严地斥责说:“哪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之理!”郭援老羞成怒,就下令将贾逵处死。
绛邑的吏民听到消息后,都站在城上高喊:“要杀我们的贤君,我们宁愿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为贾逵的气节所感动,纷纷替他请命,(贾逵)这才得以活命.到了文帝(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由于邺城的住户数万,仅在许都之下,因此违法的事情发生的比较多,于是(曹丕)任命贾逵为邺城令.过了一个多月又升为魏郡太守.等到大军出征(哪里没去查)时,又倍任命为丞相主簿祭酒.贾逵曾经因为被连坐而犯罪,魏王(曹丕)说:"叔向可以庇护他的十世子孙(参考资料),何况贾逵自己就有很大的功劳呢?"后来跟着(谁没查应该是曹丕)去黎阳,过河的时候有人争着过河,贾逵斩了他们,部队才回复了秩序.(曹丕)到了谯之后,贾逵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这个时候天下(专指豫州一地)刚刚平定,豫州的人心还没有归附.家亏损或:"一个州原本是靠御史来监察各郡,靠六条诏书(估计是什么法律)来考察下级官吏,所以都说刚正不阿的人有为官的才能,不说庸碌不为的人可以让治下安乐.现在州内官吏都轻视法律,盗贼横行,我作为一州的长官不加以纠正,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豫州的)兵曹从事(估计是一个重要官吏)被前刺史遣走了,知道贾逵上任数月之后在归任;考察下级官吏之后发现凡是有违法行为的,都上奏朝廷(曹丕)请免.当时的皇帝(曹丕)称赞他说:"贾逵才真称得上是一个好刺史啊!"并将他的功劳发布天下(魏境),要求所有的州都效仿豫.并赐爵关内侯给贾逵.。
6.<.的译文1,《贾逵勤学》是东晋王嘉所作,原文译文如下: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嫁韩瑶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来居住在娘家,她也以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一早一晚就抱着贾逵隔着篱笆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
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
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2,《贾逵勤学》原文如下: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
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出自《拾遗记·卷六·后汉》,讲的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年幼时聪明好学的故事。这是一个环境影响人的故事。
因为贾逵的姐姐喜欢听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但她又得带弟弟,于是便抱着五岁的贾逵一起听。没想到贾逵竟然不哭不闹,所以贾逵的姐姐很高兴。十岁的时候,贾逵已经能够背诵“六经”了,他的姐姐很奇怪,不知道他是怎么学的。
于是贾逵就讲了以前姐姐抱着他听人读书的事,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学了。他的勤奋好学,就是受了姐姐好学和邻家人好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开始开门授徒,讲授经文,学生们用粮食代替学资,向他捐赠的粮食装满了粮仓。所以有人说,他不是在用体力耕种,是世人所说的“舌耕”通常指靠口舌来谋生,比如教书和说书人。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贾逵勤学
7.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
九世祖谊(贾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为文帝子梁王揖(刘揖)之傅也。
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风俗通》曰:“涂姓,涂山氏之后。”
恽字子真,受《尚书》于胡常,见《前书》。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五家谓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等,皆为《谷梁》,见《前书》也。
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闲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恺,乐也。
悌,易也。言有和乐简易之德也。
俶傥,卓异也。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左氏》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櫲。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临邑,东郡县也。复,齐武王伯升孙,北海王兴子。
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鸑鷟,凤之别名也。
周大夫内史过对周惠王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事见《国语》也。
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仍,频也。
宣帝时神雀再见,改为年号,后匈奴降服,呼韩(呼韩邪单于)入朝也。帝来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
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
其余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父羊》多任于权变,《左传》,宋人执郑祭仲,曰:“不立突,将死。”
祭仲许之,遂出昭公而立厉公。杜预注云:“祭之如宋,非会非聘,见诱被拘。
废长立少,故事名罪之。”《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之相也。
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
其知权柰何?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
古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左传》,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侯大去其国。
贾逵以为纪季不能兄弟同心以存国,乃背兄归仇,书以讥之。《公羊传》曰:“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
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服罪也。
其服罪柰何?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左传》,楚平王将杀伍奢,召伍奢子伍尚、伍员曰:“来,吾免而父。”
尚谓员曰:“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父不可弃,名不可废。”
子胥奔吴,遂以吴师入郢,卒复父仇。《公羊传》曰:“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公羊不许子胥复仇,是不深父也。《左传》曰:“冬,邾黑肱以滥来奔。
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
’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不可灭已。
是以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公羊传》曰:“冬,黑弓以滥来奔,文何以无邾娄?通滥也。
曷为通滥?贤者子孙宜有地。贤者孰谓?谓叔术也。
何贤乎叔术?让国也。”其相殊绝,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建平,哀帝年也。
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排,摈滥也。
刘歆欲建立《左氏》,哀帝令歆与诸儒讲论其义,诸博士不肯置对,歆乃移书太常以责之,故被排摈。事见《前书》。
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仇。
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
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左传》曰:“翼戴天子,加之以恭。”
又曰:“君命,天也,天可仇乎?委质策名,贰乃辟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又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以有无父之国则可。”
是崇君父,卑臣子也。《左氏》王人虽微,序在诸侯之上。
又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是强干弱枝也。
又曰:“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史记》曰,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也。”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
《易》有施、孟,复立梁丘,施仇、孟喜、梁丘贺也。《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欧阳和伯、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也。
并见《前书》。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
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春秋晋大夫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
范会自秦还晋,。
8.【隔篱偷学文言文阅读答案】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名叫贾逵,十五岁时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贾逵从小就聪颖过人.他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又要为别人缝补浆洗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没有时间照料他.幸运的是,贾逵有一个贤惠的姐姐,经常给他讲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那时贾逵才四岁,他总是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听姐姐讲故事,听完一个故事,又缠着姐姐再讲一个.可是,姐姐哪有那么多的故事给他讲呢?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忽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上次没给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学堂旁边,听老先生讲故事.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抱着他,站在篱笆墙外听.以后,每到上课时间,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篱笆墙外,悄悄地听老先生讲课.慢慢地,贾逵长大了,姐姐抱不动他了,他就拿着板凳站在上面听,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夏天,烈日炎炎,他顶着酷暑听讲,热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纷飞,他冒着严寒学习,冻得手脚麻木.姐姐心疼他,几次要拉他回家休息一下,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坚持把课听完才肯罢休.就这样,通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听课学习,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加上他平时刻苦阅读,广泛涉猎许多名篇名著,比如《左传》、《四书》、《五经》等,已经达到了能够熟练背诵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