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

七月网4480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柳如是给钱谦益戴绿帽出轨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

柳如是给钱谦益戴绿帽

柳如是(1618~1664),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歌妓与才女。本名杨爱、杨影怜,后改名柳隐;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故自号如是;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浙江嘉兴(一说江苏吴江)人。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被列为南京“秦淮八艳”(另有陈圆圆、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李香君与董小宛)大姐。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坛盟主之一。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探花),东林党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朝灭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但很快就告病归乡,与反清势力保持联系。晚年之作多抒发反对清朝、恢复故国的心愿。乾隆时,他的诗文集遭到禁毁。

秦淮河畔佳丽之首

柳如是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柳如是一生的精彩,让现代的新新人类女郎都自叹弗如!她若是活在当代,必是一名走在潮流最尖端的最时尚、最前卫的美女作家。

在“秦淮八艳”中,柳如是当推为大姐大!

在“秦淮八艳”中,最能审时度势、最理智最清醒的女人是她;最敢爱敢恨、最放荡最刚烈的也是她。她是冰与炭同炉,是理智与情感强烈冲突、却永远也无法调解的悲剧性人物。在这方面,她的性格跟《红楼梦》里的尤三姐非常相似。

柳如是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幼年就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在徐的教养下,柳如是不但出落得娇媚绝色,长袖善舞,而且在音律、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负盛名。有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评论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赞赏她的书法“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等与尺牍。

明崇祯四年辛未柳如是14岁时,被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最初为周府老妇人侍婢,因其善解人意,深得周老夫人欢心。后被周道登强索为侍妾。不及1年,由于周府群妾谣诼蜚语加害柳如是,几被处死,因周老夫人阻拦,将其逐出周府,再卖于娼家。可谓一生颠沛流离,曲折多难。

柳如是个性坚强,为人正直,有着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在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她尽全力资助和慰劳抗清义军,为反清将士呐喊助威。她喜欢穿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

由于柳如是气质高雅,才色并茂,当时有不少公子文人大献殷勤,纷纷求婚。她虽然身处青楼,择婿的要求却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只与他们保持着普通朋友的友谊。直到16岁时,她才真心喜欢上了松江举人、当时已经是复社领袖的民族英雄、一代俊杰陈子龙,两人情投意合,过了一段男欢女爱的甜蜜生活。可不幸的是,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战败而死,为国捐躯,早早结束了这段美好的婚姻。

嫁给可做自己父亲的人

柳如是嫁给文坛泰斗钱谦益时,才24岁,而钱谦益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父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但可以相信,她必然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后做出的最明智选择。

24岁在现代社会是花一样美丽的年龄,在那个时代却是大龄了。柳如是深知“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落得一包脓”的妓女生活终非长久之计,从良方为正途。但像她这类女子,要找个什么样的男人,却得费心思了。

元代名剧《救风尘》中的妓女赵盼儿唱道:“她都每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咱轻抛弃。”这几句曲词正是柳如是的心声。

相貌美艳、思想大胆,而且又是长年生活、工作在红灯区的柳如是,并非没有异性朋友。嫁给钱谦益之前,她便曾与几位风流俊俏、才华横溢的男子有过亲密的恋爱关系。她的情人大多是江南正义人士,张溥、宋徵舆、陈子龙便是其中代表。由陈子龙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柳如是的政治倾向,证明她绝非一位相貌美丽却头脑简单的女子;她是女人中的精品,甚至是极品。

在风月场所打滚多年的柳如是,深知男人的不可靠。她以前那几位风流俊俏的情人,不是死了就是分手。她既然曾经轰轰烈烈地爱过,也就知足了。嫁给年长的钱谦益,实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首先,钱谦益是文坛泰斗,可以与她诗词唱和;其次,钱谦益年龄比她大得多,势必非常疼她,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再次,钱谦益地位显赫,柳虽为名妓,但毕竟是个“妓”,她若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找位有权力、有地位的男人做依靠。

钱谦益是常熟著名才子。早在明朝晚期就已驰名文坛,家中府第连云,肥田千顷,奴婢过百,财力雄厚。

在古代,女人的命运往往跟男人结合起来,夫贵妻荣,是不少女子梦寐以求的。而明末清初那几位名妓,也确实因为丈夫位高权重而有机会在青史上搏击个留名的殊荣。还有一点,即钱谦益与她的政治思想志同道合。

既然两人情投意合,其它还有什么可顾忌的?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无法再犹豫退缩。终于在164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柳如是正式被一顶花轿抬进了钱府朱门。

缘于两年前的一见钟情

明崇祯十三年,原礼部侍郎钱谦益削籍归乡已经两度春秋。这年冬天奇冷,他所居住的“半野堂”门前也特别冷清,好久不曾有友人来访了。世态炎凉,今非昔比,门前冷落,少有来客。

一个冬日淡淡的午后,钱谦益坐在书房中打盹,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帖就送到了书桌上。

钱谦益来了精神,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

“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从曾听说过,是谁呢?

也许是慕名前来造访的无名晚辈吧,这种人钱谦益接待过不少。如今反正闲居无事,有个人聊聊也好,于是他让家人有请来客。

待钱谦益慢条斯理地踱进客厅,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的字画了。听到脚步声,来客连忙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辑,恭恭敬敬地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

钱谦益打量着来客,见“他”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么。“他”也不去打断他,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柳姑娘光临寒舍,有失远迎,得罪!得罪!”钱谦益大声朗笑,双手抱拳,热情地请所谓的“柳姑娘”落了座,又忙着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她驱寒消疲。

这个女扮男装的“柳姑娘”是谁呢,竟如此惊动名重一方的钱谦益?原来她就是柳如是。

说起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交情,那还是两年前的事。

那是崇祯十一年初冬,供职京师的江左才士钱谦益,本已高居礼部侍郎之职,眼看又要提升,却因贿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责,而且免去了官职,被迫返回原籍常熟。

那时他已57岁高龄,猝遭巨变,心境黯淡悲凉,一路透迤南归。途经杭州时,顺便前往西湖上荡舟闲游,排遣愁怀,疲倦时便落脚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当时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将一首游湖时即兴作的小诗搁在草衣道人的客厅里。钱谦益无意中发现了那帧诗笺,拿过来轻声诵读:

垂杨小宛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清丽别致的诗句!诗词大家钱谦益不由得击节称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看在眼中,心领神会,凑过来道:“明日何不请来柳姑娘一同游湖?”钱谦益自然求之不得。

第二天,一只画舫果然载着三个人悠悠荡荡于西子湖上。一见到柳如是,钱谦益立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这姑娘长得娇小玲珑,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显得分外动人。这般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人感叹。

柳如是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虽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16首绝句,以表示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柳如是吟来唤起他记忆的,就是其中一首。

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自己;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

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了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

钱谦益虽然丢了官职,但银子还是有的。为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她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10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千人万人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得多。

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老夫少妻的幸福时光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作伴,品茶论道。到晚上,自然少不了同床共枕,男欢女爱。日子过得像神仙一般。

求 钱谦益和柳如是 的故事

一、故事

1、背礼娶姬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

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妓女,则是伤风败俗、悖礼乱伦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

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

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2、老夫少妻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

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

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3、生死依靠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

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

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二、人物资料

1、钱谦益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三、作品

1、《初学集》

《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

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

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

2、《投笔集》

《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

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所以总题为(后秋兴》,共十三叠一百零四首,另附自题四首。

在《投笔集》中,诗人毫不掩饰地为南明水师的胜利高唱凯歌,还追忆和记叙了自己及其"内子"柳如是的抗清复明活动。

3、《牧斋初学集》

《牧斋初学集(全3册)》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

《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

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

扩展资料: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

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同年秋,上京候用。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柳如是留居南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谦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如是

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

一、故事

1、背礼娶姬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

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

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则是伤风败俗、悖礼***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

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

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

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

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

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2、老夫少妻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

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

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

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3、生死依靠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

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

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

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

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

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

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

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

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

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

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

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二、人物资料

1、钱谦益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

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三、作品

1、《初学集》

《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

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

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

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

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

2、《投笔集》

《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

《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

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所以总题为(后秋兴》,共十三叠一百零四首,另附自题四首。

在《投笔集》中,诗人毫不掩饰地为南明水师的胜利高唱凯歌,还追忆和记叙了自己及其"内子"柳如是的抗清复明活动。

3、《牧斋初学集》

《牧斋初学集(全3册)》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

《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

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

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

扩展资料: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

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

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

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

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

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

同年秋,上京候用。

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

柳如是留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