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内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
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
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严格说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其实并非马克思的创造,亚当.斯密、李嘉图都有其“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主要内容就是“剩余价值学说”。具体言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分析。区分出: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相分离):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进而有区分出“个体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得出“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其意义在于: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现在有些人为了为当下实际存在着的剥削现象做辩护企图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故意不提“剩余价值论”,而只提“劳动价值论”。
其中很多说法实际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一些说法在理论上实际上并站不住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内容
如下: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由于所处时代所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产生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的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及怎样形成价值。
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OK,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内容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