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宝塔诗如何读,宝塔诗如何读下来

七月网2880

大家好,关于宝塔诗如何读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宝塔诗如何读下来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宝塔诗如何读,宝塔诗如何读下来

咏山的宝塔诗如何读

山中山路转山崖

山客山僧山里来

山客看山山景好

山桃山杏满山开

从下面蛇形往上读

就像我们爬山一样,从下往上,曲折地向山峰走

宝塔诗 璇玑图 回文诗 还有什么有意思的诗体

好看又好玩的宝塔诗,绝对让你眼界大开!

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

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

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

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又称一七令,词牌名。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后谱为词,即以《一七令》。

双塔诗

历史上,很多大文学家都曾玩过这种游戏,如白居易,元稹,甚至就是他们,规定了宝塔诗的格式。如白居易所作的《诗》和元稹所作的《茶》,就是属于独特的两塔对峙式,它是由单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双塔诗并非只有一七言五十五字或五十六字,也有一至九言乃至更多。双塔诗是最常见的。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乐,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后人模仿者甚多,如魏扶的《赋愁》:

愁。

迥野,深秋。

生枕上,起眉头。

闺阁危坐,风尘远游。

巴猿啼不住,谷水咽还流。

送客泊舟入浦,思乡望月登楼。

烟波早晚长羁旅,弦管终年乐五侯。

唐朝张南史的六首咏物诗最有特色。《雪》、《月》、《泉》、《竹》、《花》、《草》这六首诗每首十四句七对,每对的句中字数从一字到七字,逐对增加,除结构奇巧外,更难得的是每首诗能紧紧抓住所咏物的特点,渐次展开,拓出不落俗套之深远意境,简直就是巧夺天工之诗才匠心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拍案叫绝。

雪,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平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月,月。

暂盈,还缺。

上虚空,生溟渤。

散彩无际,移轮不歇。

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

正看云雾秋卷,莫待关山晓没。

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

泉,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双塔换个形式就是下面这种很标准的双塔对峙的样子,可不知是谁写的:

静虚

热际安居

龛灯敛印香除

东林宾客西涧图书

檐外垂青豆径中妆白蕖

纵辨宗因衮衮忘言理事如如

泉台定将入流否邻笛足疑清梵余

正反塔

流传最早的宝塔诗,是两首1-7字的正宝塔和倒宝塔,只是简单的1-7字的罗列,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据说乃是两位“特殊”人士所作,其中一位是麻脸,另一位是秃顶。他们互相嘲笑,留下了两首颇具打油风格的宝塔诗。

这日两人见面,互致寒暄,看着对方的秃顶或者麻脸,不禁莞尔。这天是十五,月光明亮,秃子便邀麻子出门对月吟诗,麻子乐意奉陪。秃子见月光照在麻子脸上,越看越好笑,立即做一首宝塔诗云:

藕芥

蜂窝开

雨打尘埃

后院虫吃菜

石榴皮翻过来

满地坑洼树待栽

秃子这首诗把麻子骂了个痛快,他很是得意,便对麻子说:“这首诗怎么样?你也能做一首宝塔诗吗?”麻子见秃子有意侮辱自己,便说:“宝塔诗古人已有,不足为奇,我做首倒宝塔诗如何?”秃子说:“请教。”麻子就吟了一首诗如下: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绣球

梳篦不上头

虮虱难留

光溜溜

净肉

秃子本想辱人,结果反被辱,满面羞愧,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自此,这首奇特的宝塔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宝塔诗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容来看,都很有欣赏性、趣味性。

塔影倒映

还有一种叫塔影倒映。它如塔之临水,塔形一正一反,非常形象。它和正反塔的区别是塔影倒映为一人所做,意思连贯,正反塔诗则为两人相和之作,意思不一定有联系。如张籍的《春水曲》:

鸭鸭

嘴唼唼

春满生

荡漾木兰船

中有双少年

少年醉

鸭不起

清代的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宝塔诗: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为人易做人难

你叽呱我也叽呱

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报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宝塔诗如何读才通顺

1.正确读法: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2.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

3.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扩展资料:

单宝塔诗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后来这种体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如:

一至七言(尖塔诗)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

双宝塔诗

见得多的是双宝塔诗,两塔对峙,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开头也是最多七字,后来发展到九字。据说五代道士杜光庭写的《怀古今》,从一字句递增到十五字句,各字句均为双字句,共240字,被认为是宝塔诗中最长的一首。

唐朝这种诗刚出现时,首句为单字外,其后每两句递增一字。以后每两句为一组,恰似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且寓意深刻,仍然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如唐代令狐楚的《山》: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参考资料:

宝塔诗_百度百科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