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分歧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你把问题发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决定论是说,宇宙在诞生之初,以后的一切都决定好了,而且是可以用数学计算出来的。
非决定论与决定论针锋相对,认为事物的发展有不确定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发对决定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具体你再查阅相关资料。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本质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更不能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本题也是最基本知识点,一般考生都能掌握。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人的主体选择性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更不是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或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多项选择题。
3.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机械论和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在是否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问题上,存在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承认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而非决定论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在决定论内部根据是否承认主体选择性即主观能动性,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机械决定论(旧唯物主义)夸大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是历史宿命论。辩证决定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既承认历史的规律性和偶然性,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坚持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的统一。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题中的ABC三项是等值的,是一回事。这一知识点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不一定是很清楚的。如果考生掌握了ABC三项的内在联系,就会非常轻松地作出正确选择,否则也是难以答对本题的。本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决定论和选择论及其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知识点,考生能够做到全面把握是不容易的。
【举一反三】本题可与具体材料相结合命制分析题。
4.唯物史观认为,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所谓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当人能够满足别人需要的时候,那他就是价值的客体,相反当人要求别人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那他就成为了价值的主体,所以人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体。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本题没有难点,只要考生懂得人的价值关系就是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就能轻松作出正确选择。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的内容可以与任何一个选项相结合命制分析题。
5.爱因斯坦曾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面前不值一提
B.既要重视个体价值,又要重视社会价值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个体价值的实现在于主观的感受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缺一不可。但是,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题干中爱因斯坦这句的做人的格言的真正含义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题中给定的四个选项,A项和D项明显是错误的;B项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不是题干内容的真正含义,因此正确答案为C。
【举一反三】人的价值问题是一个常考点,可命制各种题型。
6.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的原因。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人作为个体存在,他具有自我价值;人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他必须具有社会价值。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成员存在的统一体,决定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多数考生对这一原理不是很熟知的,因此选择本题会出现很大的盲目性。误选A项的考生应占多数。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7.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价值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有一定的难点。在人的价值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工具(手段)和目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手段),人们之间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对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需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人的价值关系既不体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不体现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更不表现为反映和创造的关系,这样将干扰项BCD项排除,就剩下A项,是正确答案。有些考生会由于对人的价值关系的模糊认识,而误选B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8.“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A.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代传统民本思想异曲同工
B.与西方人本主义在内容上差别巨大
C.“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般的抽象的人
D.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目的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目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重“民”方面有其合理性,但这是封建统治者的“重民”思想,是在不危及封建统治的前提下限度考虑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A项错误;西方人本主义是伴随西方资产阶级*而提出来的,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显然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也有本质的区别,B项错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活生生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不是指一般抽象的人,C也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形态”理论范畴的是
A.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社会形态就是社会
C.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D.社会形态就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共同体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形态理论,包括社会形态的含义、内容及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AC
【解题思路】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社会形态就是指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从内容上说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但是社会形态不等同于社会。社会是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它标志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存在的区别,而社会形态则标志着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另外社会形态也不等同于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社会共同体,因为社会形态比一般社会要具体,但比各个现实的社会共同体要概括,它是对许多不同的社会共同体本质的概括。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可以称为不同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它们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形态理论还揭示了社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所以AC项反映了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容,为正确答案。本题有一定难度。关于社会形态的含义,一般考生都能把握,而难点在于两点:一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的区别;二是社会形态和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共同体的区别。会有许多考生由于不懂得这些关系而误选B项或D项。这就要求考生在记忆概念的时候,那些相关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必须搞清楚,这又是一种复习的模式和思路。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或分析题。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根本是
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社会发展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
D.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解。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题干中的命题是马克思的一个论断,本质含义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而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是必然的过程,其根源在于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还由于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深化分析本题。否则难以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直接命制分析题。
3.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发的表现……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下对这种说法的评价正确的有
A.错误地认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仅仅来自人性的要求
B.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人的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C.没有看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才是自我实现的标准
D.错误地认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发展的根源、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是个人发展的评价标准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它一方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把不同时代的人区别开来。马斯洛的观点歪曲了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错误地认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仅仅来自人性的要求,错误地认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发展的根源、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是个人发展的评价标准,而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人的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从人的价值观点分析马斯洛的说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才是自我实现的标准。因此,ABCD均为正确答案。解答本题要抓住两个主句子:一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二是“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举一反三】此题题干的内容可直接命制分析题。
4.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B.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C.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D.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而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并且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全面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ABCD均为正确答案。本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难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或分析题。
5.唯物史观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把自己仅仅当做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CD
【解题思路】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在对社会奉献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题中所给出的选项中,AB项明显是错误的选项,排除掉,C项和D项为正确答案。本题是重要考点,但难度不大。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的内容可与任何一个选项相结合命制分析题。
6.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主张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超历史的人与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C.不受任何制约的个人意志是人性的体现
D.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心主义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观点。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在人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社会性。唯心主义历史观否认人的社会性也就进而否认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把人性看作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BC项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人性问题上的典型观点,所以是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正确答案。D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典型观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以命制分析题。
三、分析题
1.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说:“食,色性也。”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和荀子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错在哪里?
(2)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1)孟子和荀子都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人的本质特征,把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善恶,趋利避害等说成人的根本属性,并且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把人性说成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人类共同本性。他们不懂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离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离开社会关系考察人性,取消了人的社会本质,抹煞了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它是一种唯心史观。
(2)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自然属性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动物没有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①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不可能有人的社会属性。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的方面。人的思维属性也是由社会属性派生出来的。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根本的属性。
【解题思路】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代两位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根据题中所提出的问题,回答本题首先剖析两位思想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哲学倾向性及错误实质;然后针对古代思想家的局限性阐明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本题的难度在于对两位思想家观点的把握和理解方面。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2.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谈谈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的价值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答案】(1)价值是标志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范畴。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及主体活动,就是有价值的。
(2)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待遇和人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凡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就有价值,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
(4)爱因斯坦就是说人的价值体现于奉献。而根据人的价值原理,所谓奉献精神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奉献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进行主动性行为的可能,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奉献的主体,奉献行为是属于大家的,而不专属于某个模范代表或英雄人物。②“奉献”与“无私”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它常常是在奉献主体牺牲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完成的。③在很多情况下,奉献行为的客体是开放性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人或事,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直接、明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奉献应是一种不计回报的行为。④“奉献”是一种主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奉献没有大小高低之分。人们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件事,都是对社会的奉献。比如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所有有益于抗“非典”的行为都应该说是奉献。
【解题思路】本题没有太大难度。要求考生先阐述人的价值理论的内容,然后再根据爱因斯坦这句话的含义,说明对奉献精神的理解。这类谈体会的分析题,为考生充分发挥理解力提供了条件。这也是常命题的一种类型题。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3.阅读材料:
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资料来源同上
材料3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资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1)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考查考生对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哲学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1)危难之中见精神,从认识论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真理、在改造世界中掌握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困难险阻。无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都是经受危难的严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逐渐掌握的。
(2)危难之中见精神,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总是为着解决各种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并在团结、依靠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中造福于人民的。
(3)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把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矛盾观、价值观综合分析在这次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考生回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所给出的材料和所提问的问题,运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说明。本题有相当的难度,比较全面地回答是不容易的。但是这种类型的题则是近几年常出现的。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
【举一反三】本题可以用直接命题的形式命制分析题。
介绍一下量子力学与非决定论
量子力学与非决定论----爱因斯坦和玻尔半个世纪的争论
爱因斯坦和玻尔围绕量子力学问题的争论是科学认识史上最著名的争论。这场争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科学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引出了一系列需要解释的问题,迫使科学家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
爱因斯坦和玻尔争论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下面依次叙述四个阶段的争论情况。
1927年前分歧潜在地存在着
1927年以前,分歧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爱因斯坦不愿意放弃因果性,玻尔坚持的是统计性;玻尔完全赞同量子力学的观点,爱因斯坦在1926年还认为,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么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加接近于“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爱因斯坦坚持光的粒子观和波动观的统一,玻尔则倾向于光的经典波动理论;玻尔不在乎引用几率,不在乎背离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爱因斯坦则不同意这一切。另外,也有一些事实表明,两人观点的对立是有深刻的内在根据的。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当爱因斯坦发现这个理论正是他认为的那种“摇晃不定、矛盾百出的基础”时,他说什么也不能理解。他称此为奇迹,比喻为“这就像一个人脚下的土地被抽掉了,使他看不到哪里有可以立足的巩固基地”。
根据M.J.克莱茵(M.J.Klein)的看法,玻尔也曾一度拒绝过光量子概念。1923年,康普顿效应的发现对光的粒子说是一次有力的支持。它迫使玻尔采取断然措施,这就是1924年与克拉默斯(H.A.Kramers)、斯莱脱(J.C.Slater)联合发表的论文:《辐射的量子理论》。文章完全抛弃了爱因斯坦关于辐射的量子观点,宁愿放弃守恒原理,也不肯承认光量子概念。直到1925年,玻尔才把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以统一在波粒二象性的框架内的形式加以接受。
思想实验使争论发展为第二阶段
1927年10月24日~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五届索尔威(Solvay)会议,爱因斯坦应邀出席。会议的原定主题是“电子和光子”。但由于玻恩和海森堡在报告中提出了测不准原理。由此引发出非决定论是“天生存在于自然定律中的”和“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理论;它的基本的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说是不能进一步加以修定”两个结论,这就和爱因斯坦的观点相抵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爱因斯坦站起来发言了,第一次公开争论的序幕拉开了。
爱因斯坦的发言主要是指出量子力学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特别是他的统计性解释违背了相对论的近距说。他描述了如下的实验(如图2—45):设S是一个壁障,它上面开有一个不大的孔。P是半径很大的半球面形照相胶片,假定电子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射向S。它们通过小孔后可进入半球形空腔内,并在半球形的底片上留下电子到过的“痕迹”,究竟哪一点可拍下电子的“痕迹”,量子力学认为是“几率性的”,任何一点都可能出现电子图像。可粒子尚未定位之前,几乎是以恒定的几率潜在地出现在整个底片上,但电子只能在某一点上出现。这样,一旦电子在底片上某一点处出现,就在一瞬间影响了底片上其它各点处的情况,使其它各点的几率全为零。由于设想这个装置很大。电子从未接触底片到接触底片的一瞬间就要通过很大的距离。这必然要承认一种作用,它的传递不需要时间,这就是特殊的超距作用。相对论证明,这种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所以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是不自洽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个困难是无法克服的”。为了回答爱因斯坦的批判性分析,玻尔分别考虑了小孔带有快门和不带快门两种情况和相应的条件,最后得到和测不准关系相一致的结论。这样爱因斯坦也只好承认,用确定位置坐标的同一系统来精确测量动量传递是不可能的。
1930年10月20日~2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六届索尔威会议上,爱因斯坦经过精心准备,提出了著名的光子盒实验,把争论进一步引向高潮。
设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用弹簧挂在支架上(如图2—46)。盒内装有计时装置以控制一个快门。正对着快门的盒面上开有一孔。盒上与开孔相对的一面有一指针,指向支架杆上的刻度,借此可测定整个盒子的重量。设想当快门从时刻t1到时刻t2打开的瞬间,有一个光子从盒子中跑出。
按质能关系式E=mc2,光子发射前后盒子的质量变化可以精确测定。这个质量差就是发射的光子的能量。同时根据计时装置又可准确地确定光子的发射时刻和达到远处屏上的时间。这样,按照爱因斯坦的想法,关于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原理似乎就难于成立了。玻尔听后有点坐不住了,散会休息时他好像掉了魂一样,嘴里不住地说,如果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完蛋了。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进攻大大出乎玻尔的意料,那么玻尔对爱因斯坦的回答也是爱因斯坦没有想到的。玻尔是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来反对爱因斯坦的。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光子发射的前后,光子盒有一个重量的变化,使光子盒在引力方向上有一段距离为△q的移动,这种移动就会改变时钟的快慢。所以当用尺子测弹簧秤读数时,时间就不能精确测量了。如要精确测量时间,就要排除引力场,但这样一来,光子盒的重量就测不出来了,质量的变化也就测不出来了。是广义相对论表明,△E和△t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爱因斯坦只好承认玻尔答辩的合理性。但并没有被说服,只是由此改变了策略,其表现就是1935年和别人一起合写的那篇文章中提出的论点。
EPR悖论把争论引向第三阶段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力学对“原子客体”的描述是完备无遗的,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怀疑。1935年,他和玻多尔斯基(B.Podolsky)、罗森(N.Rosen)在美国《物理学评论》(physical
Review)上联合发表“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向哥本哈根学派的“完备性”观点提出了质疑。
爱因斯坦三人在文章中提出了如下假想实验来阐述他们的观点。设有两个系统Ⅰ和Ⅱ,假定它们在确定时刻t0以前的状态是已知的,t0至T这段时间间隔内,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曾发生相互作用,然后,由于某种相互作用的结果,Ⅰ和Ⅱ在空间被分隔开来,以至可以认为它们之间不再发生任何相互作用。根据薛定锷方程,我们可以算出联合系统(Ⅰ+Ⅱ)在以后任何时刻的状态。如果我们在T以后的某时刻,对一个系统(例如系统Ⅰ)进行测量,并进而确定表征该系统性质的一个物理量A1,这时因Ⅰ和Ⅱ无相互作用,某些守恒定律(如动量、自旋)得以发生作用,我们不对系统Ⅱ进行任何测量,直接根据对Ⅰ测量的结果和守恒定律,就能替系统Ⅱ算出一个确定的相应的物理量A2。同样,我们可以放弃测量A1的打算,转而决定测量系统Ⅰ的另一不与A1对易的物理态B1,由此又能不干扰系统Ⅱ而立刻确切预言系统Ⅱ的对应于另一态的物理量B2。在爱因斯坦等人看来,可以在不干扰的情况下对系统Ⅱ的x、p作出精确描述,而Ⅰ、Ⅱ两个系统就可同时具有准确的x、p,这也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相矛盾,所以不完备。
玻尔很快回答了爱因斯坦的挑战。他抓住了佯谬提出方式上的两个弱点。首先,玻尔认为,爱因斯坦等提出的判据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说“对系统不作任何干扰”这不可能,因为在量子力学中,两个粒子才构成一个系统,它们被同一个波函数所联系,我们作用于其中一个粒子,它就能作用于整个体系。这就是玻尔对量子力学中整体性的新理解。
另外,玻尔认为,在量子论的范围中,只有那些其数值是在现实的测量过程中被记录下来的量才具有实在性。所以对于一个没有进行测量的系统作出的坐标和动量的预言值,并不具有物理实在性。
虽然爱因斯坦也承认玻尔的思想在逻辑上是允许的。但他觉得这同他的科学直觉相矛盾。使他不能不去寻求更完备的观念。其间尽管有许多人提出了卓越的论据,但爱因斯坦一直到逝世都坚持他的观点。
隐参数理论把争论推向第四阶段
1952年玻姆(D.Bohm)使用自旋对EPR佯谬进行了重新表述。他设想,存在着自旋相互作用的两个粒子,按照可分离性原则,当它们相互分离不再有自旋相互作用后,对其中之一的测量不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这样就可对其中一粒子的自旋加以测量,并由此获得另一个粒子的自旋。由于将自旋引入了EPR佯谬,玻姆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使EPR佯谬一下子从过去的不可能由实验来证实的思想实验变得有可能进行实验检验了,这就是贝尔不等式。从1970年起,许多科学家对贝尔不等式进行了检验,至1982年的12年间,共进行了12项实验,有十项实验的结果有利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诠释而不利于局域实在论理论,只有两个不违犯贝尔不等式,因而有利于局域实在论解释。尽管如此,围绕量子力学诠释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并没有取得最后的统一,也没有最后证明哪一派是最后的胜利者。
对这场争论的评价
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诠释问题所展开的争论涉及到了认识论的许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是否具有严格的因果决定论或非决定论?②有没有超距作用?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定域的还是非定域的?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纯客观的,还是会受到主观观测行为的影响?这些问题是一切深入到微观领域的研究必然碰到的。所以这场争论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物理学领域。
在这场争论中爱因斯坦的批评对确立始终一贯的量子力学解释起了重大作用。促使玻尔他们提出并分析了更多的假想实验,进一步论证充实了他们的观点。爱因斯坦还深入探讨了新理论的本质,指出了这个新理论与现有的科学世界观发生分歧的那些关节点,并以自己的批判引起了人们对此的广泛注意,因此爱因斯坦对这场争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OK,关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