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就是要强调自己是天子,强调君权神授,以加强对政权的统治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什么叫泰山封禅大典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李治封禅泰山什么意思
泰山封禅是古往今来最庄重盛大的仪式,创始者是统一六合的秦始皇,象征皇权受命于天,自己乃奉天承运,代天治世,这也是李世民的夙愿,但他最终并没有得偿所愿,自秦以来,李治泰山封禅的阵仗可谓最大,并且意义非凡,楼上几人只把目光盯在了武媚身上,实在令人难以苟同。李治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四海来朝,成就了唐朝史上最广阔的疆域和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次封禅大典意义众大,因为随行的除了百官命妇之外,还有包括打败李世民的高丽等几乎所有邻国的使臣和遒长,他们参加此次封禅,就代表了承认李治受命于天的事实,代表了他们甘愿为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武媚之所以能随行,是因为他上书给李治说,祭天地父母,为媳者责无旁贷,李治才应允,并非如某些被后世流言蛊惑了的人所言,是为了给武媚铺路。封禅大典,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心向往之,却都没有成功。之所以弱化唐高宗的形象,是因为在古人眼里,他犯下了天下第一大错,那就是造成了武则天改朝换代,牝鸡司晨的局面,男权主义社会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强大,就只有弱化李治来保全封建正统的颜面。但事实上,李治不仅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令得天下来朝,还是门阀制度的终结者,打垮长孙一系之后,他真正成为了说一不二的天子,唐高宗当年颇多顾虑,甚至连李唐的公主都被世家大族看轻,不愿迎娶,决策权利也受到很多制约,甚至在死后恼羞成怒,推到明镜魏征之墓,而李治却做到了这一点,说高宗是武媚傀儡的人请自行翻看史书,高宗在位期间,所有权臣大将都为高宗亲信,这其中为数不少的人与妩媚有怨,并且所有的重大决策都需经过高宗首肯,包括武媚的建言十二事,且史书上记载,高宗只是略施行之,并未看重,武则天代唐为周,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治对她的纵容,但后继者的软弱也是一大原因,看过史书的都知道,武媚上位后唐朝版图足足缩水了五分之一,不仅高宗时期天下来朝的盛况不再,而且边疆达到了唐朝史上最混乱的地步,她并没有什么十分过人的功绩,但在民生方面,还算略有建树,其实算是啃李世民和李治的老本,而之后唐玄宗之所以能泰山封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重新稳固了被这个女人搞乱的江山,并借此获得了封建集团的肯定,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确实厉害,但作为一个君王,却不见得有多么伟大,后世因为他是古往今来的唯一女帝对其推崇是难免的,但说到这些历史人物,最后还是借鉴于史实,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