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 什么意思。
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正确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扩展资料: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句”一句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平声,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
因此“不相”,就是“不选择”的意思。而“谋”,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
关于道的不同理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出自孔子的《论语》中,与之对应着一句志不同、不相为友。这一整句话指的是,志向各异的两个或两方人不合适一齐共事,也不合适成为朋友。表示圈子观念不同时,双方不必强制融合之意。
这句话还同一个故事相关联牵扯,管宁割席之典故。管宁与华歆为三国名士,曾一度是手足兄弟的好友,但后因某些事牵扯观念各异而绝交了。管宁与华歆于园内锄菜,见地有黄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就在这件事里,两人对待黄金态度各异时,已察觉到观念不同了。两人挖菜时看见黄金态度各异,管宁视金如瓦石一般,不为所动继续专注于挖菜行动上。但华歆见到金子时,却是捡起来把玩一番才不舍扔到一旁。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即这一回两人一起读书时,因路过此地之人乘华丽马车,两人态度各异。管宁视之不见且专注读书,可华歆放下书卷且出去观望。
志不同不相为友最终,面对如此华歆,管宁不愿为伍。管宁以席割开分两座,以此表态称华歆不再是我的朋友。志向与观念不一致,无法一同奔赴目标,共事也无法契合。
所谓有志同道合不易得一论,因唯有心灵契合的两人,才能默契配合且携手共进,才能真正沟通与理解。唯有志向一致对齐的两人,才能默契共奔目标。若不然,则是表面勉强相合,难免拖扯后腿。也或许,两方所要抵达目标不一致,那即道路弯绕各异,便是携手也总有分开的一天。
冲突的价值观,方向与道路相颇,共事是为难双方而已。一旦勉强共融合,冲突只会不断增添凸显,双方使力方向也会相斥。还不如早些分开,也算得上及时止损。共谋事者,总要默契匹配与目标一致;结交为友,总要意气相投与观念不斥。反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道不同不相与谋”和“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
道不同不相与谋”和“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相同。
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而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的不同理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道不仅仅指简单的志向或兴趣,它在哲学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东西,统领着世界,可以理解为人的境界。
扩展资料:“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故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