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天才是依靠后天培养的吗)

七月网5370

天才是怎么出来的

天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培养出一个天才要胜过培养出千万个普通人。”当然这个话谁也不敢公开讲,不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这个社会普通人占绝大多数。但国家、社会需要天才,培养天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和权力实话实说: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天才是依靠后天培养的吗)

一、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现行中、小学校不是专门为培养天才开办的,而是为了培养绝大多数普通人开办的:

1、学校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了天才的发展,教学大纲、教育教学计划是为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制定的。

例如:(1)达尔文从小就热衷动植物的研究,他为了制作标本而考试不及格,受到校长的批评:“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课程,所以成绩这么差。”

(2)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他在学校的总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会制造机器玩具。

(3)成都第五中高三女学生陈雪潜以托福考试540分的成绩被美国一所科技大学录取。但这个学生在中学是差生,全班54名学生,她成绩排到30名以后,教师常指责她:“贪玩,不务正业”(这样的话我常听到,当老师的、当家长的和当领导的都爱说,我自已有时也说,没办法)。以她的成绩在国内是考不上大学的。但该生是一名创造型人才,读高中期间已取得一个专利,并已申请了几个专利。

(4)、文豪斯科特成名后的一天,去访问他小时候的母校。这个消息立时轰动全校,学校特准备了一堂课给他看。斯科特不满意,他要见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教师们不得不把最差的学生叫来,那个学生臊得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他的头,给了他一枚金币,和蔼地说:“你是全校最差的学生,你是好孩子,你要牢牢的守住我的位子”原来斯科特在这所学校学习时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天才学生在普通学校,可能是差生,往往由于他们与众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也是普通人,而不是伯乐。

2、培养天才关键在早期家庭教育:

例如:(1)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精通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为突出的数学。9岁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来看,他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他父亲的教育。

(2)《俗物与天才》一书的作者塞德兹博士[美]的儿子小塞德兹5岁参加行医开诊的初试,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顺利完成所有考题,成绩合格。6岁那年,上午9时塞德兹送他上小学一年级,中午他母亲接他时他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就在那年他小学毕业了。因为太小了没中学要他,8岁时好不易有所中学收了他,他又觉得学得没劲,他中学课程早已学完了。9岁-10岁在家自学,11岁考上哈佛大学。15岁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塞德兹博士教育小孩得益于他的导师詹姆斯,而詹姆斯正是最早发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价值的人。

(3)1999年成都18岁的女孩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从《哈佛女孩》一书中可以看出刘亦婷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她母亲刘卫华,而刘卫华又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简译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个小册子,这本书是刘卫华怀孕期间得到的。(我得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时,我的孩子已14岁了。真的好遗憾!)

这些天才并不是他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他们的父母早期的教育有方。

二、天才培养计划

当然这是我的建议:

1、普及天才教育<P>综合《卡尔·威特的教育》、《俗物与天才》、《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思维训练》、《童年的秘密》、《哈佛女孩》等儿童早期教育名著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注重快乐、游戏教育方法,编写一本通俗、简明的类似《早期教育与天才》的《0-14岁的儿童家庭教育》小册子。全国每个教育工作者发一本;通过婚姻登记处,给每对新婚夫妻发一本或者给大、中专毕业生每生一本。这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一个措施。

2、兴办天才学校

由国家出资各省兴办天才培养基地,配备最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馆以及高素质的各学科专家,作导师。选聘知识全面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生活老师。选择6-14周岁受过父母良好教育的“神童”学生,开办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学校。最好在名高校里办。开设基础课程,但课时量不多,并不作成绩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空间,让其自由选择、发展,教师个别引导,直接对口入大学。

3、改革高考模式,认可学生偏科

考试科目由学生自定。还可以考中学没有开设的课程,如天文学等;也可以只考一门,当然难度要大,总分设定与其它同学一样多,这样就不影响到录取。过去多少年来,我们要的是全面发展,大而全。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一门知识都学不完,那有精力去学自已不爱好,而又不得不学的内容,当学生好苦,这样的教育难出天才。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批评指正!

关于“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成就的”。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BenjaminBloom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着作《如何培养天才》(DevelopingTalentinYoungPeople)。他研究的是,如何在青少年中发现未来的天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

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暗示这个孩子将来会成才。智商测试与将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相关性。但是,有一个变量除外。它与个人成就的大小,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BenjaminBloom教授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他最后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者跟进,从事后续研究。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能够训练出更多的爱因斯坦吗?

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AndersEricsson教授,来到柏林音乐学院(BerlinAcademyofMusic),将那里的学生分成三组:普通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卓越的学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乐家有什么共同点

结果,唯一发现的共同点,还是练习时间的长短。

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

他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做《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TheRoleofDeliberatePracticeintheAcquisitionofExpertPerformance),网上可以下载到PDF文件。

2008年,畅销书作家MalcolmGladwell,将这篇论文写进了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TheStoryofSuccess)。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hour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

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

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

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

2009年,一位名叫DanMcLaughlin的人,读到了这本书。他是一位商业摄影师,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他想要改变人生。这本书启发了他。30岁生日的那一天,2009年6月27日,Dan决定辞职,开始为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而努力

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甚至对这项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他的计划是,辞职以后,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他把这称为“Dan计划”。‡

天才是依靠后天培养的吗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BenjaminBloom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着作《如何培养天才》(DevelopingTalentinYoungPeople)。他研究的是,如何在青少年中发现未来的天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

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暗示这个孩子将来会成才。智商测试与将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相关性。但是,有一个变量除外。它与个人成就的大小,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BenjaminBloom教授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他最后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者跟进,从事后续研究。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能够训练出更多的爱因斯坦吗?

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AndersEricsson教授,来到柏林音乐学院(BerlinAcademyofMusic),将那里的学生分成三组:普通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卓越的学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乐家有什么共同点

结果,唯一发现的共同点,还是练习时间的长短。

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

他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做《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TheRoleofDeliberatePracticeintheAcquisitionofExpertPerformance),网上可以下载到PDF文件。

2008年,畅销书作家MalcolmGladwell,将这篇论文写进了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TheStoryofSuccess)。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hour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

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

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

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

2009年,一位名叫DanMcLaughlin的人,读到了这本书。他是一位商业摄影师,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他想要改变人生。这本书启发了他。30岁生日的那一天,2009年6月27日,Dan决定辞职,开始为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而努力

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甚至对这项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他的计划是,辞职以后,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他把这称为“Dan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