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沙射影是什么故事
传说,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动物,它的长相非常奇特,头上长有尖角,背上长着硬壳,身躯却长了一对翅膀,既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又可以在水中游弋。人们称它为“蜮”,或是叫它“短狐”。蜮生活在长江、淮河一带,常常神出鬼没。它常常在空中向人的头顶施行袭击,又在水中向游者偷袭。其实,它并没有眼睛,但是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只要听到一点儿细微的声音,就能准确地知道对方所处的方向、距离和位置,蜮的口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器官,形状就像平时人们射箭的弩弓,只要听到声音,它就把口中所含的沙当箭,用这特别的器官射出去。人一旦被蜮射中,皮肤就会生长一种毒疮,很难治愈,严重者就会丧命。即使蜮只射中那人的影子,被射的部位也会生疮得病。
含沙射影的神话故事内容
典故: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南朝宋·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干宝,东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编传作者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自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山海经》、《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若有用,望采纳,谢谢。
含沙射影的成语故事
含沙射影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种动物,被称为蜮。蜮平时藏在水中,见有人来,就含上一口沙子朝人身上喷去,人因此便会得病。即使是喷到人的影子上,人也会害病。白居易听了这个传说写了一首诗,诗中
说: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这种动物的神奇本领当然是没有的,但含沙射影却成了一句常被引用的成语。
含沙射影,意思是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也可指说话暗中讽刺别人。出自《搜神记》卷十二。
成语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翻译:它的名字叫蜮,能含上沙子,一口喷向人,即使中了影子,被喷中的人身体就会抽筋、头痛、发热,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
南朝宋·鲍照《代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张氏昨日又在《青光》栏上登一启事,含沙射影,肆意诬毁。
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引黎烈文启事。
《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含沙射影,言鬼蜮之害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含沙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