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减税是什么
结构性减税是在总体税负适当降低的情况下,对税制内部实施结构性调整的行为。我国的结构性减税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税费减免政策实现,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出口退税等税种的减免。结构性减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加大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难度。
结构性减税的意义是通过实施部分税种的转型改革,有助于增强企业发展的潜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以及对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社会的稳定性发展。
实行结构性减税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目的:
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推进税制改革,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三种方式:
1、增值税转型改革。
2、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3、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项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增强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
3、有利于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制度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
法律分析: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法律依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条是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