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事例20个,每个200字左右
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有:
1、肖邦
1830年11月肖邦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2、丹尼斯·海斯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3、齐奥尔科夫斯基
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4、达·芬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告诉他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5、梁实秋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6、爱因斯坦
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甚至勒令他退学。
16岁时,他报考苏黎世大学,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恢心。通过勤奋学习,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7、孙康
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
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8、左拉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
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9、米勒
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
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10、尼可洛·帕格尼尼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
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名人故事200字
名人故事篇1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名人故事篇2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名人故事篇3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
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名人故事篇4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名人故事篇5《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的现代名人名事·200字以下多了不要
孙中山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
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
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4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
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继续叫他们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
像我们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
希望。”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
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衫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
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
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
示了自己的证件。
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
请罪。
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竺可桢
民国时期,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任校长,深受师生的爱戴。
一天,在联欢会的节目单上,有“校长训话”。
竺可桢一看,感到在联欢会上来个“训话”,实在不妙。于是,他在讲话时说:“同学
们,‘训’字从言从川,是信口开河也。”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辜鸿铭
张勋生日,大学者辜鸿铭(1856—1928年)送给他一副对子,说:“荷尽已无擎雨
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后来,辜鸿铭和胡适说到这件事,说“擎雨盖”指的是清朝的大帽子,而“傲霜枝”指
的是他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
辜鸿铭既会讲英国文学,又鼓吹封建礼教。
他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字,说:“‘妾’字,即立
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
辜鸿铭从容申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
王宠惠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
“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
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美满啊!”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
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的事
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
就是这个原因吗?”
杨小楼
杨小楼(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演周仓的老
搭档有事告假,临时由一位别的花脸代替。这位花脸喝了点酒,到上场时,昏头昏脑地登了
台,竟忘记带不可少的道具——胡子。
杨小楼一看要坏事,心想演员出错,观众喝倒彩可就糟了。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句台
词:“呔!面前站的何人。”
饰演周仓的花脸纳闷了,不知怎么回事。“俺是周仓——”这时,演员得做一个动作:
理胡子。这一理,把这个演员给吓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转,口中说道“——的儿子!”
杨小楼接过去说:“咳,要你无用,赶紧下去,唤你爹爹前来!”
“领法旨!”那演员赶紧下去戴好了胡子,又上台来了。
李抱枕
著名音乐家李抱枕,曾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教育博士。他致力国内音乐教育,贡
献很大,其中《离别歌》、《闻笛》等乐曲流传甚广。
李抱枕平时教导学生十分有趣。他曾告诉学生:早年教育音乐时,一些调皮的学生连8
个主要音阶都唱不准,有人唱成“独览梅花青腊雪”。后来,有的学生搞恶作剧,竟唱成
“多来米饭,少来稀粥”。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关系水乳交融。
一些合唱团的学生在演唱时,常犯只看谱不看指挥的毛病。李抱枕非常幽默地对同学们
说:“好的合唱团员把谱记在脑袋里面,不好的合唱团员把脑袋埋在谱里。我恳求各位在唱
的时候,多‘赏’我几眼,别老是‘埋头苦干’,因为在实际演出时,我们不能说话,只能
彼此‘眉来眼去’。”
李抱枕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唱歌时眼睛再也不离指挥了。
洪深
1942年,戏剧家洪深在桂林写了一个剧本,剧中有一反面人物叫张经理,可是戏上演
的第二天就被禁演了。原来,广西银行经理也姓张,硬说这个戏是讽刺他的,不让演。洪深
为此立即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宣布:“我写了一个戏,其中有个反面人物叫张经理,想不到
本地也有一个张经理,并提出了抗议。现在我决定,把张经理改成洪经理,今后我写的戏中
的坏蛋全都叫洪深。”
由于他的幽默和灵活,救活了一出好戏。
邝新华
著名粤剧演员邝新华在70多岁时,老眼昏花,但迫于生计,还得登台演出。
一天,他在台上扮演将军,在两军交战中提枪杀敌。不料一时没有看清,竟误向锣鼓手
那边杀去,全场哗然失笑,大喝倒彩。
邝新华知错,立即按枪疾声道白:“不好了!沙尘滚滚,杀错良民,如何是好?”
梁思成
一次,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1972年)做古建筑的维修问题学术报告。演讲开始,
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
演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思成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
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色的,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
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
于右任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879—1964年)精于书法,尤善草书,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挥毫,留下一
行“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
久,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你看,这不是一
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谢。6个字重新安排,原来是:“不可小处随便。”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
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
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
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
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祥一怒之下,编成一
副对联送给了他: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
玉祥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这天乌斯马诺夫
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冯玉祥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
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
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
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
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
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
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说:“你还干过什么?”
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
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
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
鲁迅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1936年)给他们的
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
章还
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
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
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一
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
答:一定用
金扁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一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
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
“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
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
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
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
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
一张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竽其例。近来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
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先生他
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扫地欢迎也。”
胡适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年)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
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
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上有“PTT”三个字母,读起
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
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
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
“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
“胡说”。
郁达夫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年)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
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
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
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
命题。
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
三原则——“快短命”。
梁实秋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讲演,独具风格,给友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
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无奈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
“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
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林语堂
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畅销的是
1937年完成的《生活的艺术》。该书在美国已发行了40版以上,历经数十年不衰。
林语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谈风趣。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
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
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当时,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
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
辈出。”
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采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
然而,我们细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或是与林氏毫
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诚然幽默可喜,不愧为是中国的“幽默大
师”。
林语堂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蜚声海外。他的《吾国吾民》译成西班牙文后,他在南美
的知名度也提得很高。当时,巴西有一位贵妇人,内心钦慕林语堂,恰好有人赠给名马一
匹,于是给这匹马取名为林语堂。后来,这匹马参加马赛,巴西各报,都以大幅标题登出
“林语堂参加竞赛”。比赛结束,这匹马没有得名次,当日晚报的标题就成了“林语堂名落
孙山”,而夺标的马倒没有消息。
消息传到美国,有人将此事告诉林语堂,林语堂微微一笑,说:“并不幽默。”
张大千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好友徐悲鸿(1895—1953年)与赵望云都擅长画马,而徐比赵
的名声大,赵很不服气。一天,赵见徐不在,就问大千说:“人家都说悲鸿画马比我画得
好,你说说到底是谁的好?”
“当然是他的好。”大千直话直说。
赵听了,大失所望,追问道:“为什么?”
“他画的马是赛跑的马和拉车的马,你画的是耕田的马。”
因为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还闹出一个笑话。
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
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
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
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
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度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
甘落后,说:‘先父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髯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这时,关
公立于云端,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口,从此再也不扯胡子的事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学生设宴为他饯行,邀著名京剧
艺术家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
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众宾客也莫名其妙。张大知含笑解释道:
“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满堂大笑不已。
齐白石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
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
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
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
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
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聂耳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
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
“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
“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
耳”的繁体字写成“聂耳”)
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郭沫若
1945年,我国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当时在渝的许多文化
名人如郭沫若(1892—1978年)、
宋云彬、王琦等都应邀前往,参加首展剪彩仪式。
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
版画家王琦抢过话头代为解释说:“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
郭沫若听后,哈哈大笑,说:“噢,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
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
老舍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年)催过稿。老
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
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
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
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
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
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
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
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
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
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
“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
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冼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
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
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
半生》。
张伯苓
张伯苓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
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
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
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
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
剧界的儿戏婚姻。”
端木蕻良
作家端木蕻良(1912年生)青年时代就爱读、爱谈《红楼梦》,是个“红”迷,加上
对旧体诗词下过一番功夫,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赞扬他的人说他有才气,奚落他的人说
他是“公子哥儿”。
40年代,他在桂林住所的门口贴了一首诗:
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
有朋友把这首诗念给作家秦牧听,秦牧不禁笑出声来,心里对他也有了个“好个公子哥
儿”的印象。
后来,秦牧与端木蕻良过往多了,才理解到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杜门谢客诗”,是专门
写给一些文字朋友看的。
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是:自己工作很忙碌,无暇和一些爱东拉西扯的闲人作长谈,希望这
类登门拜访的人物多加体谅,不要总是前来絮絮叨叨。
潘光旦
1940年,潘光旦(1899—1967年)教授在西南联大任教务长,他同时研究优生学与心
理学。当时云南多鼠,潘教授深受其苦,只好张夹设笼进行捕捉。一日捕得硕鼠10多只,
便斩头剥皮,弃其内脏,然后洗净切成块状,请夫人做成菜。
夫人皱眉问道:“我们伙食虽不算好,也常有鱼有肉,今天为何要叫我做这苦差事?”
潘光旦解释道:“我这是为了学术研究,请你一定要帮助我。”夫人无奈,只好勉为其
难。夫人一向善于治馔,煮熟后果然甘香扑鼻。教授大喜,随即邀来共同研究心理学的同事
和学生数人,诡称偶获野味,欲与诸位分享。
鼠肉端上桌来,潘先生带头大嚼,众宴客亦举箸共食。然而咀嚼再三,竟不辨是何动
物。一客问道:“此肉细嫩,味道鲜美,但不知是何野味?”
潘光旦笑答道:“鼠肉。”
此二字一出,想再吃一块的忽然停住了筷子,嘴里正在咀嚼的吐了出来,还有紧锁双
眉、喉痒欲吐的,潘光旦一再保证,其中绝无有害健康的物质,并以身作则,继续食用。但
无论他怎么劝诱,直至餐毕,终无问津者。潘教授大笑道:
“我又在心理学上得一证明。”
范长江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
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
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1909—1970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
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范长江到
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