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旅游攻略
行程安排:
DAY1:贵阳—帝贝·林隐
DAY2:天河潭景区—黔灵山公园
DAY3:花溪公园—青岩古镇
DAY4:甲秀楼—花果园
1、美食:旅行一定不要错过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篇出现的贵阳丝娃娃。纪录片里有一句话: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对于吃货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吃吃吃,你以为吃货唯一放不下的是钱么?不,是筷子。
美食:肠旺面,鸡丝面,一品大包,洋芋耙,糕粑稀饭,青岩状元蹄,青岩豆腐果,豆腐圆子,青岩米豆腐,青岩玫瑰冰粉,青岩玫瑰糖,花溪牛肉粉,花溪清汤鹅……
2、伴手礼:旅行吧,一定要给亲朋好友带点当地特产。在国内旅游购买特产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寄快递回去,这样省了不少体力,不用大包小提扛到机场或车站。到贵州建议寄贵州特有的刺梨饮,青岩玫瑰糖,青岩古镇的自制烟熏肉也不错。要是亲朋好友中有比较喜欢喝酒的,可以送苗王酒,花溪糯米酒,刺梨酒,在你是个壕的情况下,可以送贵州茅台,但茅台在家乡也能卖到。
3、贵阳天气: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贵阳的雨天比较多。一般是晴那么三四天就要下次雨,如此反复。夏天是暴雨,其他季节基本是绵绵细雨,风不大,这样的风吹起来还是蛮舒服的。但是这里的紫外线还是有点强的,要做好防晒工作。夏天游贵阳的话,可以带薄的衣服,小姐姐们可以带些文艺小清新的衣服,漂亮的裙子,逛古镇可以穿民族风或古风。其他季节都带厚外套,因为下雨就会冷。
tips
1.必备物品:贵阳多雨,换洗衣物记得多带;城市早晚温差都比较大,所以最好备上厚外套和薄t袖,高原地区太阳直射大,最好备上面膜,防晒霜,身体乳,唇膏之类;旅行嘛,大多数时间在户外,记得多擦防晒霜,带好帽子和口罩吖。
2.虽说很多地方都能用手机支付,但还是建议多带现金,万一你像我一样,忘记给手机充电了呢?所以自带好现金吧。
3.买东西和纪念品的话,个人建议在青岩古镇买,刺梨饮的话可以在贵阳的超市买。不管是在哪里买,一定要会还价啊,超市就算了。
舌尖贵州攻略|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从捞沙巷开始延伸
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都会无数次前往遵义,基本上都是当天往返,偶尔会住上一晚,与朋友同事谈及地理位置,都是以遵义会址或者某个知名酒店为地标做参照,对于海尔大道、香港路、中华路什么的一直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
我身边有一个殿堂级的吃货朋友,具备极其典型的贵州人好吃特质,1米85的个头200斤体重,平时不苟言笑性格拘谨,和我在一起基本上属于各种节奏都要慢半拍的那种,像极了小时候常被我忽悠着一起去偷学校附近的农家桔子桃子苞谷番薯的同学“大雄”,被农户挥舞着锄头镰刀追赶,然后我们身轻如燕地爬上高墙骑坐墙头,一边心满意足肆意享受刚刚弄来的美味,一边嬉笑着张开填满食物的嘴高喊:往这边,往那边,笑看鼻青脸肿的大雄在地里奔命······
打小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是从可不可以吃,好不好吃或者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吃开始的,所以对某个地方的概念也都跟吃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这一站的,遵义。
我的这位哥们是做入境游的,闲暇时间看手机都是只看英文的那种,长期在黔东南苗乡侗寨转悠,如果是往那个方向去,那就是他的地盘了。对于遵义而言,哥们的印象仅限于少数几个知名的酒店附近,半径不超过500米。
白天忙完工作,饭点时间我说带你去吃遵义的羊肉粉吧,这家是我吃过最好的,先垫吧垫吧,然后再走几步去捞沙巷转转。
丁字口熊猫厕所旁边的这家羊肉粉,宽汤土碗,青红交错,一碗下肚,巴适安逸。
不用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去捞沙巷吃,而是先吃了羊肉粉再去,对于我们而言,羊肉粉可以是主食,而小吃街上的美味却不能;再一个,丁字口走到捞沙巷足有七八百米远,步行这一段过来,刚才吃下去的也消散得差不多了······
走进捞沙巷我就已经找不到这哥们了,举着相机东拍西拍,回头看人影都见不到,过一哈看见一个嘴角带油,喜笑颜开的嘴脸,左手上端着一碗在吃,右手拎了一个袋子递给我:快点,趁热!
黔地美食,主要是以各种辣椒作为调味品,尤其是遵义,盛产辣椒,虾子镇是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与茅台酒和茶叶一起成为遵义三大支柱型产业。
所以美食的口感界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辣椒的调味水平,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拉家嘞(贵阳话,意思为:他家的)辣椒水调得好,所以门口排了一长串的队。
捞沙巷并不全都是遵义本地的小吃美食,也汇聚了比如贵阳青岩卤猪脚、水城烙锅之类的其他地方特色小吃,所不同的是,调味的辣椒入乡随俗了。
青岩卤猪脚,这个看起来满嘴得很,可惜这哈有点撑,整不下克奥,饱哈眼福算逑。
来自于贵阳的竹签烤肉,哥们已经点了两百串坐等了,看见我来连屁股都没动,低着头右手拿着一串往嘴里塞,只是左手做了个招呼的动作,旁边已经有了几十根光杆竹签。
湄潭名小吃,蛋包洋芋糯米饭。土豆在贵州被称为“洋芋”,整个贵州几乎都有以洋芋为主材的小吃,毕节威纳赫地区主要是烤了蘸干辣椒面,其他地方稍微细腻一些,炸过之后用各家秘制的调料混着吃,这个调料就有讲究了:除了辣椒之外,加入芫荽、折耳根、酸萝卜等辅料,再配以甜酱、盐、酱油和一点醋,麻辣鲜香,美味可口。
捞沙巷里的每一家店主都非常的闲适淡定,并不像其他地方会主动招呼,一个小摊摊,很可能就是一群人的成长记忆,绝对不缺老主顾。
除了传统的地道黔味美食,还有若干引进的改良品种,这也在悄然地推动着地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就像刚到贵阳的时候,满大街都是我们吃不惯的酸粉,时过境迁,慢慢地细粉和米皮也逐渐地成为主流,人口的迁徙流动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口味。
一路走过来,很少有外地口音,几乎都是本地食客的身影。其实从某种层面上讲,品鉴某个地方或者某样餐食是否地道,看看吃的人是本地人多还是外地人多就知道了。
吃得差不多八成饱,起身继续闲逛,再带点什么回去宵夜,今晚的酒店带阳台,10月底的天气还不算冷,拎几罐啤酒佐餐,可以为这次的差旅打个90的高分了。
特别喜欢这种青石板的街道,干净整洁,并且雅光的地面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把视觉与味觉的体验调到一个舒适的频段。
有关于捞沙巷的美食攻略,有一个要点必须要提示的:千万不要吃过饭或者吃饱了再来,真的。
贵州本地的饮食消费相对比较高一些,纵观整个捞沙巷美食街里面的各种琳琅美食,如果按照份数单价来看的话,基本上都在10-15元的水平,挑选其中两三样进行品尝,也就差不多每人30块左右的标准。
吃多了油腻辛辣的美味,这个时候来一碗冰粉,再恰当不过。
这是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消暑美味,学名叫“珍珠莲”,原产地在秘鲁,做法起源来自四川,什么时候传入贵州已经无从考证,小时候在暑假里最惬意的莫过于吃一碗消暑,其口感冰凉香甜,嫩滑爽口,生津解暑,尤其是走过这一段,吃得有点撑了,及时地整一碗下去,安逸得很。
这个手打虾滑是引进食品,贵州本地对海鲜类的小吃做法糅合了辣椒的应用,把什么东西都依照饮食口味习惯用辣椒统一过一遍,形成比较独到特色的新吃法。
久违了的炒螺丝,只可惜现在只敢看不敢吃。
小时候最常见的就是这道菜,一边看《沈珍珠》一边吃妈妈炒的螺丝,那是印象深刻的儿时记忆。嘴馋了就白天拿着一个小桶往河里转悠,顶着烈日乐此不疲,回家倒在大盆里放上些许菜油养个几天,美味即成。
现在这个年代,螺丝已经被小龙虾取代,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尚吧。
满街的小吃摊摊,食客们都是逛吃逛吃,也有这样的店堂,安安静静地坐着吃。可以走一路点一路,告诉老板送到哪里就好,不喜瞎逛的也能够坐一摊点吃完一条街。
街头美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市井味道接地气,并且边走边吃,其实吃相并不重要,关键得有这样的氛围和感觉。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小吃街里碰见几位校花女神嘻嘻哈哈地围坐在“剪刀剪”的摊档面前大快朵颐,完全没有平时的高冷和矜持,于是咱很自然地落座其间搭腔笑谈,以后便有了大学时代里对那个城市各种美食和美好回忆的印记,时至今日,耳畔依旧能够回响任贤齐的《心太软》,是对那个时代青春和美食的最好标记。
在我的脑海记忆里,每一处舌尖体验,都应该有这么一段非常具有时代印记的音乐作为背景,那应该是留存在回忆深处对美食和生活的最好诠释。
比如:炒螺丝《沈珍珠》,冰粉《渡情》,恋爱豆腐果《心太软》,冰冰凉《自从有了你》,鸡丝豆花面《十年》······
基本上每一个贵州的小城市都会有这么一条美食步行街或者小吃街,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风味,入夜开市,凌晨收摊,让嘴馋的吃货们随时能够一饱口福。
这样的街面摊档也承载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印记,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有多重要?我记得08年凝冻期间,贵阳大街小巷地面都是厚厚的冰溜子,前所未有的冷,但是依然不影响夜晚街面上宵夜摊热火朝天,一边吃着脚底打滑摔倒在地,手上的烤串撒了一地,起身来衣服也来不及整理,嘴上先喊一句:老板,再烤20串·····
白天里工作的辛劳被夜间昏黄灯火下鲜香的美味洗刷一空,旅途里精彩的记忆在这里被定格,一切都因为这场舌尖的体验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有点类似于糖麻圆的油炸小食,具体的名字忘了,5块钱3串,口感非常地细腻劲道。
末了,哥俩心满意足地挺着肚子离去,手机里多了7个支付信息,有关于捞沙巷的一次偶遇在今后将会成为不断的重复故事继续上演······
我是YOYO,为你讲述我的贵州旅行故事。
~END~
舌尖上的旅行之贵阳不仅有酸汤鱼还有这9样经典小吃
说起贵阳,对地理比较了解的都知道是贵州的省会,但对地理一般的北方人可能很少了解了。贵阳也算是低调有内涵的城市了。贵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的栖息之地。贵阳不但是贵州旅游的交通枢纽,它本身也承载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还有很多美味的水果,小吃,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贵阳的美食,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酸汤鱼是苗族特色美食,一盆红锅酸汤,看着就胃口大开。入口酸中带辣,酸的明显,辣的一般,令人胃口大开,孩子也可以食用。汤中还有许多有营养的中草药,借番茄酸烹出自然酸汤,上桌后等汤煮沸,先喝两碗汤,没有鱼腥味,只有酸爽感。夏天喝汤特别清爽。喝下几碗汤后,就可以吃鱼了。酸汤鱼一般选当地的肥鱼,鱼儿经汤煮沸后已入味,肉质紧密细腻,汤水酸酸辣辣,非常鲜美。酸汤鱼本是凯里美食,现在也开到了贵阳,其中老凯俚酸汤鱼是老牌子连锁经营了,曾路过省府路店,食客已经排到了大门外,后来去了富水路店,晚上8点后还有苗族特色杂技表演,歌舞,好不快活。
丝娃娃,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丝娃娃,实际上就是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饼,手掌这么大,把各类切成丝状的菜蔬、酱菜卷进去,有点像“襁褓”中的娃娃。丝娃娃是贵阳市的一种常见的地方传统小吃,大街小巷,都能看得见。材料一般有萝卜丝、折耳根、海带丝、炸黄豆、脆哨、糊辣椒等五颜六色的食材。一般会摆放在一张长桌上,一二十个品种供食客自助。喜欢吃素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豆腐圆子,顾名思义。外观是球形,类似撒尿牛丸。内馅儿是豆腐,放油锅炸熟,蘸辣水和折耳根吃,味道很实在。是贵阳当地的特色小吃,尤以青岩古镇上的雷家豆腐圆子最为有名。豆腐圆子历史悠久,1960年周总理夫妇视察贵阳时都对豆腐圆子赞誉有加。
听名字有点网红,味道跟豆腐圆子很像,切成面包片状,在炭火上烤制,放点小辣椒,是恋爱的味道。
糕粑稀饭,是贵阳地方糕类传统美食,首创于清光绪年间,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主料由糯米研磨,配上芝麻粉、花生碎、玫瑰酱等小火慢熬,街边小吃一次制作也就是一份小碗的量。慢工出细活,糕粑稀饭香甜糯,吃完大鱼大肉后,来上一碗很有满足感。
一碗肠旺面作为一顿早点再合适不过,红红的浇头却红而不辣,油而不腻。面上撒着切碎的猪血和猪大肠,一碗面下肚顿觉得一天都有干头。
花溪牛肉粉发源地贵阳花溪地区,是贵州的一道特色名小吃,主料就是米粉和牛肉,为什么能够独树一帜,牛肉采用上等黄牛,精致米粉,牛骨原汤,再加上秘制中草药煮制而成,可以面,肉,汤一干二净。吃花溪牛肉粉自然要在花溪,花溪湿地斜对面的美食街两边各开了一家:花溪王记牛肉粉,花溪飞豌牛肉粉,都比较出众。
PS:除了牛肉粉、还有羊肉粉、鹅肉粉等,原味的辣味的酸味的不妨都试一试。
在花溪吃完粉儿后,先别走,再来一份香酥鸭打包夜宵。香酥鸭其实就是炸鸭,整只的炸。灵魂是它家的麻椒粉料,一袋子撒进去再给你搅拌,保证你越吃越麻,越麻越吃。
脆哨,在去黔灵山的小街巷发现的,有点像牛肉干,不过是猪肉制成。主料可以是五花肉、肥肉或是精瘦肉,各种调料腌制后,炸出来香、咸、脆、爽的“哨子”了。哨子分几种:五花肉熬制出来的是软哨,肥肉被榨干制成的是脆哨,精瘦肉熬制的是“精哨”,也有稍带点肥肉熬制的“瘦肉哨子”。当零食可以吃起来没完,也能拌饭吃。
猪手有多火,去青岩古镇内内外外有多少家猪脚店就能发现。本来味道还是清淡的。蘸料水来吃,虽然不是特别惊艳,但确实是这边的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