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里边真的是黄帝的墓葬吗
不是。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黄帝陵是纪念性质的建筑,并非轩辕黄帝真正的陵墓。
轩辕氏的存在,仅见于史书当中,并无确切考古资料可以证明三皇五帝时代的存在。
陕西桥山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但它并非黄帝的真正陵墓。
扩展资料: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
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见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
桥山古柏一代一代保护,康熙年间,有一位县令想知道桥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没有数清,只好作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部县的县长卢仁山调集一个民团,把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士兵按树贴号,错者罚大洋五块,打40军棍。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得查清桥山共有古柏61286棵,并将这一普查结果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陵
黄帝陵哪个才是真的黄帝陵都在哪个城市
在中国有五处黄帝陵,都称自己是黄帝所在地,但是黄帝只有一个,五个地方,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今天咱们来探讨一番。其实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考究,这件事情也有很多争论,我们到底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黄帝陵所在地:河北涿鹿,北京平谷,河南荆山,甘肃正宁,陕西桥山。
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古老的陵墓——黄帝陵,地处陕西中部黄陵县。
历史回顾:天下龙脉皆出自昆仑山,共五条,有两条进入外国境内,其余三条进入我国,在我国形成北干龙脉,中干龙脉,南干龙脉,黄帝陵属于南干龙脉,在卫星地图上,看得十分清晰!
黄帝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
证据一:黄帝陵若从“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算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若从汉武帝堆土封陵、祭祀黄帝算起,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历朝历代各族人民不断地交往、认同、融合,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清末,1908年同盟会曾专程派员祭扫过黄帝陵,陵前明志以期推翻满清政权;1937年清明节,抗战爆发前夕,为驱除外敌,国共于黄帝陵前共同祭祀过黄帝陵;1946年,台湾知名人士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专程赴黄帝陵拜谒,表达其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和认祖归宗的情怀。
证据二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何厚铧先生分别亲笔题写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字,并于1998年、2000年清明节先后立于轩辕庙内,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来告慰我们的老先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开始走向强大,开始走向强盛。
在黄帝陵前虔诚祭祀,向祖宗明誓,成为一种惯例,亦或传统。让老祖宗见证着发生着的一切,想向老祖宗说明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根据史料记载,祭祀黄帝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虞夏”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则沿袭了之前对黄帝的祭祀活动。而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早在秦末刘邦为沛公时,就曾“祠黄帝”。汉朝建立后,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到了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统治者首次亲临黄陵祭祀皇帝。
黄帝陵在陕西桥山,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公认,不见有谁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使黄帝陵的所在地成为一个历史谜案。
其实黄帝陵都是衣冠冢,说到底都是后人对他思念而修筑的纪念性建筑,并不是真正的陵墓,不同历史时期在各个地方都建有黄帝陵也是很有可能的。在我国的丰富史籍里,保留下来若干条有关的可贵记录,凭据它们,足可以从学术角度来探清最早的黄陵究竟在哪里。
不过,站在各个地方的观念上来各取所需这些资料的态度并不足取,因为这并不是真实科学的态度。此外,还存在如何对待一些民间附会传说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开这个中国帝陵史上的第一谜。
证据三关于历史的记载史记说!黄帝崩,葬桥山!公元前110
年(元封元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此时两大伟人司马迁,和汉武帝有幸生到了同一个时代有了对话的机会!汉武帝绝对没有拜错的可能!就这样一脉相承!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绝后的危局!日寇铁骑踏遍华夏大地!国土半数沦丧!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陵以鼓舞华夏儿女,正是这种精神图腾鼓励国人和敌人决死到底!可现在那个没有倒在外敌入侵的精神图腾!
黄帝陵在哪里
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
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
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