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昭寺 门前的佛像是谁
阿拉塔汗
阿拉塔汗明史称俺答,生于1507年,卒于1582年,是明朝中晚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
阿拉塔汗的祖父是实现蒙古大一统的“中兴烈主”达延汗,父亲巴尔斯伯罗特是右翼3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济农(副王)。阿拉塔汗3岁时,就养于蒙郭勒津之“额伯凯阿噶、锡尼凯乌尔鲁克之手”。畏兀特之阿巴里欲加害于他,二人使之免于难。17岁时他即带兵打仗,早期的生活主要是辅助兖必里克墨尔根济农(明史称吉囊)征讨兀良哈(明史称黄毛达子,住大漠南北)、卫郭特、撤拉卫郭尔(住青海、甘肃一带)和侵扰明朝边境。嘉靖二十一年(1542),兖必里克墨尔根去世,阿拉塔汗独肩重任,主持了右翼。他立志继承其祖父达延汗的事业,以盛雄“长北主诸部”为己任。因为他的祖父达延汗在正德十二年(1517)逝世后不久,他的子孙又复各据一方,分裂成为40余个独立领地。
阿拉塔汗娶妻也儿钟金哈屯,人们通常称之为三娘子,真实姓名已难考定。三娘子是汉蒙人民对她亲昵而又尊敬的称谓。1550年(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她生于鄂尔多斯草原,自幼容貌姣美,聪明机敏,能歌善舞,武艺超群,且善“番书”,通兵略,知权谋,被世人称为文武双全的奇女子。1570年(隆庆四年),她成为蒙古族土默特万户首领阿拉塔汗的爱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阿拉塔汗执政,成功地消弭了蒙汉之间的多年战火,实现了边境互市。应该说,包头历史上最早走西口的晋陕人能够来到包头,就是由阿拉塔汗和三娘子的开明之举促成的。这些长城以内的汉人先前到来的多为“手艺人”,即铁匠、木匠、柳匠、毛毛匠、首饰匠、毡匠、画匠以及小商小贩,使“蒙地”的手工业和商贸得到空前发展,也促进了蒙汗和融及边境互市。在阿拉塔汗去世之后,她统率土默特万户部落,始终致力于蒙汉团结、共同为日后蒙汉人民结成亲如手足般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了表彰她的功绩,明朝皇帝在1585年(万历十三年)册封她为跺顺夫人,而三娘子的美名至今仍在土默特川上蒙汉人民之间口口相传。
呼和浩特大召寺广场 有个雕像是谁呀
呼和浩特大召寺广场有个巨大坐像是阿拉坦汗雕像。阿拉坦汗是蒙古国的一位重要首领,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区西侧,在伊斯兰风情街南边。大召寺全名大召无量寺,是蒙古贵族阿拉坦汗在明朝时期所建,是呼和浩特最早的喇嘛寺。大召寺门口有一个阿拉坦汗的巨大坐像,大召寺广场也比较大,有很多市民在广场嬉戏游玩。
呼和浩特市大昭寺的三绝四宝是什么
大昭寺的珍藏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珍藏“三绝”
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呼和浩特大昭寺位于玉泉区大召前街著名的玉泉井旁。大昭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佛教圣地大昭寺,蒙语称“依克召”,汉语为大庙。其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它是内蒙古地区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呼和浩特大昭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九间楼、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大昭寺的珍藏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珍藏“三绝”。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此外,大昭寺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昭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更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