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咏清明诗词,咏清明的诗词

七月网390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大全

1.折桂令·客窗清明(元)乔吉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咏清明诗词,咏清明的诗词

2.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3.浣溪沙·清明(宋)朱淑真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4.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宋)吴文英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咏清明的七律诗

咏清明的七律诗有:

1、《清明》王禹(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3、《寒食》韩栩(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赛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送陈秀才归沙上看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

5、《七绝·清明》

祭父母儿拜墓前,焚香烧纸益凄然。含辛养育恩常念,抚迹寓思慰九泉。

6、《七绝·清明节》

春明时节雨如烟,相思莺风烧纸钱。思绪弹泪填黄士,昔莺蒙烟串上天。

7、《七绝·近清明》

吊临客家断鸿咽,遥祭家莹故土牵。岁岁清明衰泪点,年年三月柳丝缠。

8、《七绝·清明节》

几度清明几度春,坟前悼楚咏思人。修先泪落家莹土,感逝心伤客家尘。

9、《今日清明节》

几度坟前忆故人,天昏地暗雨频频。阴阳相隔情难忘,伤感索怀句句真。

10、《七绝·清明》

尘霾何意闹清明,祭扫催人破晓行。断续苍林莺恰语,山中几处纸烟轻。

11、《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12、《七律·清明》

清明草木沐风柔,祭扫纷然凭寄惆。片片灰蝶飞满地,滴滴幽咽洒莹丘。

艰辛先祖开基业,承志吾停展壮献。易逝韶华君莫叹,意气风发盛金瓯。

13、《七律·清明节》

惊艳群芳造物才,恰逢寒食古今哀。和风一扫残冬尽,乳燕双飞暖意来。

故国绵绵寻旧梦,他乡恨恨望灵台。千年不改清明雨,恰似梨花带泪开。

14、《清明呈馆中诸公》[明]高启

新烟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上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雨醉京华。

15、《清明日独酌》[宋]王禹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鹏夸舌健,柳花榆英斗身轻。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苏轼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1.苏轼有什么关于清明的诗

除了《东栏梨花》和《江城子》之外,《徐使君分新火》也是苏轼的一首写清明的诗歌。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

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反证了前一天《寒食》诗中的“空庖煮寒菜”,一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已经到了无米无面、“弹尽粮绝”的境地。

这是一个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的清明,这是一个无奈、孤独、无助、寂寥的清明,在这个清明,曾被称为“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苏东坡几至绝境。但他并没有倒下,恶劣的政治迫害没有让他倒下,食物的匮乏也没有让他倒下,环境的逼迫仍然没有让他倒下,他始终乐观的、积极的看待眼前的困难,坚定的走过拦在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道沟坎。

一天之后,三月七日,他又写出了那首家喻户晓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只有真正走向心灵澄明的人,才会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状态。

2.苏轼有什么关于清明的诗

除了《东栏梨花》和《江城子》之外,《徐使君分新火》也是苏轼的一首写清明的诗歌。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反证了前一天《寒食》诗中的“空庖煮寒菜”,一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已经到了无米无面、“弹尽粮绝”的境地。??这是一个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的清明,这是一个无奈、孤独、无助、寂寥的清明,在这个清明,曾被称为“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苏东坡几至绝境。

但他并没有倒下,恶劣的政治迫害没有让他倒下,食物的匮乏也没有让他倒下,环境的逼迫仍然没有让他倒下,他始终乐观的、积极的看待眼前的困难,坚定的走过拦在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道沟坎。??一天之后,三月七日,他又写出了那首家喻户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只有真正走向心灵澄明的人,才会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状态。

3.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有木有苏轼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作者: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à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4.求古人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5.人生看得几清明出自苏轼的哪首诗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是七言古诗,然而苏轼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读者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地欣赏与人生哲理地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6.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三首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竟境含蓄优美,写雨中行人的忧愁,但不令人消沉,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7.关于清明的古诗

和子由寒食》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