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陵墓为什么不保护
因为赵匡胤提倡节俭,死前不修建陵墓,死后才开始建,所以陵墓相对比较简陋。又因为陵墓太简陋,安全性不高,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保护,永昌陵多次被盗,各种陪葬品被洗劫一空,连专家都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
现存永昌陵陵台(坟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已无一留存。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狮、虎、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两侧。
但如今的永昌陵只剩下一个小土包和几十个石雕像,一眼望过去,也只是比普通百姓的坟墓大一点,如果不说,谁能想到这是赵匡胤的陵墓。
永昌陵的首任盗墓者:
永昌陵的首任盗墓者是大齐皇帝刘豫,刘豫其实是金朝扶植的傀儡皇帝。刘豫大盗巩义八皇陵后,皇陵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南宋皇帝在金兵撤退后,又开始重新修复被毁的陵园,把惨遭盗劫的陵墓也都按原样复原。那些被抛出棺外的尸体被重新安葬。
刘豫盗宋陵时,重点是宋仁宗的永昭陵,永昌陵虽然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棺椁并未被打开。永昌陵也就成为北宋巩义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永昌陵在躲过刘豫后,却没有逃出民间盗墓者的手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永昌陵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宋陵没有考古价值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说到宋陵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话说宋陵是最没有考古价值的朝代陵墓了,我反正看到很多人都这样说,所以我十分的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说法,但是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这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如果把考古价值放在文物上,宋朝的皇陵当然没价值,不管是巩义的北宋皇陵,还是绍兴的南宋六陵,早就被刨光了,就一些破石头和烂石碑,照这个标准中国有价值的皇陵还有几座?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宋皇陵有着上千件的石像生,俨然一个石雕博物馆;宋陵有着许多石碑,比如中原第一碑之称的会圣宫碑,燕王赵颢墓志碑,文字均有3000多字等等,这些都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北宋皇陵于1982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也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宋陵是有考古价值的。
图为北宋皇陵内的石像生。
北宋皇陵在巩义,当年赵匡胤建国时就已看出开封做为都城的弊端,想着迁都洛阳,洛阳也是赵匡胤的出生地,由于北宋建立之初有大量后周遗臣,都反对迁居,所以迁都几次都没成功,后来赵匡胤念念不忘洛阳,赵姓对应的风水为东,于是将皇陵定在了洛阳东边的巩义,共有七帝八陵,也可以称为八帝十陵,还有宗室、大臣等,共25平方公里。
清皇帝陵墓都很有名,为什么最富的宋朝皇帝陵墓很少
宋朝皇帝陵墓基本都被挖光了。现存的陵墓大部分是建国后作为文物修复并保护的。北宋皇帝陵墓在目前是我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
一、北宋皇帝的陵墓是被金军和伪齐刘豫挖掘破坏的。宋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兵围困宋都汴梁。在围城的过程中,这群虎狼之师干出了一件突破文明社会底线、甚至连战争伦理都违背了的恶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敌之围城也,京城外坟垄发掘略遍,出尸取椁为马槽,城内疫死者几半。”《三朝北盟会编》也有类似的记录:“京城之外坟垅悉遭掘出尸,取其棺为马槽。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以故数大疫死者过半。”两则史料都是说,金兵将汴梁城外的宋人墓冢都挖开来,取出棺木作为马槽,抛尸于荒野,导致瘟疫爆发,汴梁城的军民病死了50%。
建国后修复的宋陵
金人攻陷宋朝的国土后,立降金的刘豫为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这个刘豫,是个骄奢淫欲的人渣,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间膏脂,打起了掘坟盗墓的主意,特别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宋史刘豫传》说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北宋诸帝陵寝被刘豫集团破坏、发掘。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方庭顼出使金国,路过北宋皇陵,见哲宗遗骸暴露于野,当即脱下自己的衣裳,为这位故国君王殓葬。他把自己的衣裳包住哲宗的尸骸,双手挖土,磨得鲜血淋漓,得一坑,将哲宗重新掩埋。后来,他回到南宋朝廷,将路上的遭遇奏报给高宗赵构,赵构大哭出声,满朝君臣悲痛,有人羞于前皇被辱,竟拔剑自刎。
元朝时期,北宋皇帝陵墓区“尽犁为墟”,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加以修耷,“禁人樵采”。清朝年间,又分民户看管,减免其赋税、劳役。1982年,宋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以后,北宋皇帝陵墓才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
宋陵
二、南宋皇帝的陵墓被元朝杨辇真珈所挖掘破坏,宋理宗的头颅都被挖出来制作成法器。南宋从康王赵构称帝到最后一位皇帝赵昺投海身死,共历9帝152年。在浙江绍兴五云门外仅留下了6座皇陵。最后三位皇帝仅历6年,个个都惨死殁身。这六座陵墓,每陵都将上下宫串连在同一轴线上,极大地影响了后来明、清的帝陵轨制,成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一个转折点。
南宋陵在历史上的命运,比北宋陵更悲怆。南宋被元军灭掉之后,会稽的南宋诸陵又被一个叫做“杨辇真珈”的番僧(据说是党项人)所毁。
杨琏真珈,又作琏真伽、杨琏真珈、杨琏真加,元朝宗教职员,本是西夏人,藏传佛教僧人,吐蕃高僧八思巴帝师的弟子,见宠于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江南总摄。次年,在宰相桑哥支持下,盗掘钱塘、绍兴宋陵,窃取陵中珍宝,弃尸骨于草莽之间。绍兴人唐珏等以假骨易诸帝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后杨琏真伽复取假骨,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白塔镇压,名曰“镇本”。
宋理宗遗体头颅也被杨琏真珈割下,制作成这样的法器
史载杨琏真珈善于盗墓,曾盗掘南宋诸皇帝、皇后陵寝、公侯卿相坟墓,“凡发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元史·世祖本纪》(卷17)),把盗来的陪葬品用作为修建寺庙的资金。据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的记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杨辇真珈驱使“人匠丁夫,前来将宁宗、杨后、理宗、度宗四陵盗行发掘,割破棺椁,尽取宝货,不计其数。又断理宗头,沥取水银、含珠,用船载取宝货”;十一月十一日,又“将孟后、徽宗、郑后、高宗、吴后、孝宗、谢后、光宗等陵尽发掘,劫取宝货,毁弃骸骨。”其手段之罪恶,令人发指。而且,在元廷的放纵下,“江南掘坟(之风)大起,而天下无不发之墓矣”。元朝统治之野蛮,由此也可见一斑。
一片荒草中的南宋六陵遗址
可见,宋朝皇帝陵墓都是被后来的政府和军队有组织的、大规模地破坏。
三、清朝皇帝陵墓情况鉴于清末皇帝是和平退位的,所以清朝陵墓在民国初年没有被大规模破坏。清朝皇帝陵墓被民间盗墓贼盗的很多,大规模盗墓只有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他只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但是大部分陵园没有被破坏。
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建国后,国家先后成立了东陵、西陵保护机构,才逐渐纳入政府保护。